廣東省輕工職業(yè)技術學校 黃蔚璇
多元智能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廣東省輕工職業(yè)技術學校 黃蔚璇
多元智能理論提出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式,為我國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框架,分析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旨在對英語教學改革有所啟示。
多元智能理論;英語教學;課堂設計
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198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在其著作《智力的結(jié)構(gòu)》(Frame of Mind)中提出。這是一種全新的有關人類智能結(jié)構(gòu)的理論,它打破傳統(tǒng)的將智能看成以語言智能和邏輯—數(shù)學智能為核心的能力認知,從新的心理學角度闡述和剖析了智能在個體身上的存在方式及發(fā)展?jié)摿?。MI理論“獨樹一幟”,一問世就在心理學界和教育界反響強烈,迅速成為美國和西方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之一,被廣泛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在中國,素質(zhì)教育的大力倡導和推行無疑為多元智能理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大批學者和研究者應用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和探索,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習策略、教育評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同樣,多元智能理論也為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依據(jù)。英語是職業(yè)學校的公共必修課之一,其教學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yè)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為學生的職業(yè)生涯、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本文將以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框架,試分析多元智能理論在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Gardner把智力定義為“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chǎn)及創(chuàng)造出某種產(chǎn)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認為,一方面,智力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另一方面,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獨立的方式存在。在此基礎上,他闡述了關于智力的種類及其基本性質(zhì)的多元智能理論。
2.1 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結(jié)構(gòu)
在Gardner看來,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在多種智能方面都有潛質(zhì),智能并非傳統(tǒng)認知上的以語言能力和數(shù)理邏輯能力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種智能;而是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組智能。而個體身上相對獨立存在著的、與特定的認知領域或知識范疇相聯(lián)系的八種智能構(gòu)成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結(jié)構(gòu)。八種智能分別是:(1)言語—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個體語言的掌握和運用能力;(2)邏輯—數(shù)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個體邏輯推理和思維表達的能力;(3)視覺—空間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個體對色彩、形狀、空間等要素的準確感受和表達能力;(4)身體—運動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個體的身體協(xié)調(diào)、運動和平衡的能力;(5)音樂—節(jié)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個體感受、辨別、記憶、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6)人際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個體與他人交往的能力;(7)自我認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個體認識、洞察和內(nèi)省自身的能力;(8)自然觀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指個體對大自然的理解、分類和鑒別的能力(Gardner 1993)。
2.2 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特征
多元智能理論具有以下特征:(1)整體性特征。Gardner認為個體的八種智能相對獨立,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組合成完整的智力;它們同等重要,應該同等重視,平衡發(fā)展。(2)實踐性特征。多元智能理論突出社會實踐性,在Gardner看來,智能應該強調(diào)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解決現(xiàn)實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出社會需要的有效產(chǎn)品的能力。(3)差異性特征。智能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個體的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的環(huán)境和教育使個體的智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差異性,使每個人的智能在表現(xiàn)方式和表現(xiàn)程度上各具特點。(4)開發(fā)性特征。個體智力具有極大的潛能,多元智能的發(fā)展水平的高低關鍵在于開發(fā)。在有利的教育環(huán)境下,采用適當?shù)姆椒ǎ橇κ强梢园l(fā)展和提升的;開發(fā)程度越高,智力發(fā)展水平越高。
3.1 多元智能理論與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
進入21世紀,由于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形勢的改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斷向?qū)I(yè)化、集中化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綜合化是當前世界教育發(fā)展的一種趨勢。而中國加入WTO后, 實現(xiàn)了與世界逐步接軌,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對掌握英語能力的職業(yè)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然而,不可否認,因為各種原因,當前大多數(shù)職業(yè)學校的英語教學現(xiàn)狀難以令人滿意。一方面,教學仍然采用傳統(tǒng)模式,教材選用困難,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師教學任務重,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另一方面,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層次參差不齊,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不自信。因此,如何改革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yǎng)實用復合型的技術人才,成為職業(yè)學校英語教育的首要問題。
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具備多項智能。這些智能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xiàn)方式和發(fā)展程度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某些智能很發(fā)達,某些智能較不發(fā)達;但在正常的條件下,只要有適當?shù)耐饨绱碳ず蛡€體的自身努力,每一種智能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和提升。這正好切合了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的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不同的個體,其智能組合及構(gòu)成存在著差異。也就是說,在學習問題上,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那么,自然也就沒有一種教學方法對所有的學生都適合。所以,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當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變換不同智能,讓學生有機會發(fā)揮其最佳智能以進行有效的學習。實踐證明,將語言智能和其他多種智能相結(jié)合,以實際生活為語境,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課堂設計,往往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2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英語教學活動設計
下面以《新視線國際英語聽說教程2》的單元Special Days為例,設計多種教學活動,試分析多元智能理論在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3.2.1 言語—語言智能
就英語教學而言,其首要目的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智能。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針對具體的教學任務創(chuàng)設一個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來鍛煉其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學Special Days時,在作了相關的背景介紹后,教師播放不同的special occasions聽力小片段,讓學生找出用于表達問候和祝福的句式,例如Congratulations on your graduation. Happy birthday to you. Good luck on your exam. Have a nice trip. I wish you a safe journey.等,并進行反復操練。學生逐漸熟練句式后,可以讓他們根據(jù)情景分組編說簡短的對話;閱讀各種occasions的祝福短文,把自己喜歡的表達句式大聲朗讀并抄寫下來。課后,鼓勵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集不同國家地區(qū)的special occasions習俗趣事,然后通過講英語小故事、問與答、專題介紹等方式在課堂上分享。
3.2.2 邏輯—數(shù)學智能
邏輯數(shù)學智能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通常體現(xiàn)在語言的聽、說和閱讀的訓練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利用語音、詞匯、語法、句式等語言知識和自身的背景知識進行分析、假設、預測,以順利完成語言任務,從而鍛煉其邏輯推理的能力。在本單元的聽力訓練中,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材料中的音效和對話者的語調(diào)、語氣對special occasions進行心理假設:輕快熱鬧往往是喜慶的日子,如birthday, wedding, graduation,promotion等,嚴肅悲戚則是某些沉重的場合,如disease, funeral, memories service等;同時利用所給圖片和提示詞when、who、what、where、why預測聽力內(nèi)容。不難發(fā)現(xiàn),有準備的聽通常能較好地完成聽力任務。這是因為,學生有了自主的預測,為了驗證預測是否正確,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能敏銳地抓住關鍵性詞句,訓練效果自然就好。另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簡單的情景問答,讓學生通過對數(shù)(數(shù)字、號碼、時間、年份等)的計測和演算,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增強學習自信心。例如,(1)Today is Lin Yan’s birthday. She is 18 years old. When was she born?(2)It is 7:15 now. He still has 40 minutes to go to the cinema. What time does the show begin?(3)At Tom’s wedding yesterday, there are 252 ladies, 265 gentlemen and 11 kids. Do you know how many people went to Tom’s wedding? 等。
3.2.3 視覺—空間智能
根據(jù)空間智能,可以進行多媒體教學,利用投影片、圖表、圖片等工具,以直觀、視覺的方式呈現(xiàn)學習資料,使枯燥乏味的抽象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語言。教師先用圖片向?qū)W生展示special occasions的“必備品”:cake、flower、candy、photo、party等,讓學生根據(jù)圖片說出可以與之搭配的occasions;然后播放special occasions的各種小短片、小視頻,特別投影出相應的祝福語和問候語,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自覺獲取知識,既增加了英語詞匯量,提高了英語聽力水平;又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風俗,拓寬了自身的知識面。課外,讓學生在網(wǎng)絡上自由選擇觀看教師推薦的相關經(jīng)典影視片,如《公主日記》《音樂之聲》《小鬼當家》《老友記》等,讓學生接觸原汁原味的英語,學到劇中最直白、最實用的臺詞,激活所學的詞匯、句式和語法,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語感。如果學生愿意,還可以在網(wǎng)絡平臺上與教師交流自己的觀影感受,教學相長,使師生關系平等和諧。
3.2.4 身體—運動智能
發(fā)展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可以采用動作游戲、角色扮演和戲劇表演等教學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表演中運用表情、動作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從而提高其肢體運動智能。在Lead-in學習中,可以先讓學生上臺扮演special occasions的角色,如graduate、bride、bridegroom、patient等,要求表演者用夸張的表情和動作來表明身份,讓其他學生猜是什么人物,再進行相關詞匯學習。在Language Practice中,把學生分成小組,讓運動能力強的學生表演情景短劇,語言能力強的學生配音,教師進行點評。研究表明,比起聽覺和視覺,運用身體運動來體驗所學內(nèi)容,記憶和掌握的信息更充分、更牢固。擅長表演的學生在表演中強化了自身的身體運動智能,優(yōu)化了語言訓練效果,也為其他潛在智能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性。
3.2.5 音樂—節(jié)奏智能
在課堂教學中,恰當植入音樂,能有效地吸引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自覺發(fā)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開發(fā)了音樂智能。音樂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在各種special occasions播放與之匹配的音樂,營造適宜的基調(diào),能給學習者的感官和心靈帶來不同的體驗。例如,birthday party歡樂的生日歌、 wedding浪漫的婚禮進行曲、graduation奮進的畢業(yè)歌、funeral悲傷的哀樂,可以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迅速進入語境,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reading部分,播放一首I Can Fly來開始講解TheGraduation Season,這樣,學生在享受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的同時,自然地猜想到要學的內(nèi)容,有興趣、有準備地學習。另外,讓學生下載學唱各種special occasions的英文歌曲,如The Rose、My Love、I Stay in Love、Scarborough Fair;學生通過演唱歌曲,既準確地理解了音樂中表達的情感,增強了節(jié)奏感,又通過模仿原唱鞏固了語音、語調(diào),增加了詞匯量;學生心情放松,沒有學習疲勞感,學得快,學得好。
3.2.6 人際交往智能
語言的社會性集中體現(xiàn)在其人際交往的功能上。良好的人際關系,取決于一個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和影響他人的能力。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使學生獲得均等的語言交際機會;課外,組織學生參加英語角、英語文化節(jié)、校企合作交流等活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人際交往。在學生掌握本單元內(nèi)容后,教師讓學生分成4~6人小組,輪流問答,內(nèi)容如下:Have you ever been to a wedding/a birthday party/graduation/ funeral/…? What could you see there? What were the people doing? How did you think about it? What impressed you most?等,進行語言熱身; 然后每組通過抽簽的形式“分配”special occasions,用自己的方式演繹情景:可以是birthday party的對話,wedding的小短劇,graduation的演講等。為了順利完成語言任務,組員要分工合作,例如,語言能力強的同學編臺詞、寫對話,擅長視覺繪畫的同學布置場景,樂感強的同學安排音樂背景,運動能力強的同學扮演情景角色,邏輯思維強的同學負責整體編排等;最后,教師根據(jù)各組的綜合表現(xiàn)給出中肯的、多元化的評價。另外,教師布置課外任務,要求每組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制作各自special occasion的PPT,在班上演示分享,以強化語言學習效果;并選出優(yōu)質(zhì)的PPT在校園英語文化節(jié)上交流,更大程度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這樣,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學生共同完成了學習任務,提高了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又進一步了解和影響了彼此,發(fā)展了人際交往智能。
3.2.7 自我認知智能
自我認知智能是關于個體構(gòu)建正確的自我知覺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適當運用積極評價,促使學生了解自我情況,學會反思自身的優(yōu)勢和弱勢,明確學習目標和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為了幫助學生主動認知自身智能活動的過程,培養(yǎng)其合理規(guī)劃、監(jiān)查和調(diào)整學習策略和學習行為的習慣,教師可以在每一個學習階段設計一次自我評價。在完成單元學習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單元自我評價項:(1)我能否列出各種special occasions(wedding,funeral,festival,etc.)并自如地說出對應的問候語?(2)我能否獨立完成單元的Reading Comprehension?(3)我能否自主順利完成小組中的語言任務?(4)我能否用簡單的語言描述某一special occasion?(5)我能否觀察并歸納出中西方special occasions的文化差異?通過自我評價,學生能夠?qū)υ~匯、句型、閱讀、口語交際的掌握情況進行自我檢查,找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語言訓練,同時也開發(fā)和培養(yǎng)了自我認知智能。
3.2.8 自然觀察智能
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然觀察智能,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學校、家庭和現(xiàn)實生活的環(huán)境,運用已學的語言知識對其進行描述,在真實的情境中實現(xiàn)語言習得。學習本單元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自然觀察的機會,引導學生觀察現(xiàn)實中special occasions的各種標志、標語、道具、服飾等,讓學生有充足的素材并能夠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加以介紹說明;還可以讓學生觀察中西方國家special occasions的不同,例如中式婚禮和西式婚禮、中餐禮儀和西餐禮儀等,為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打下基礎;也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然觀察智能的目的。
在中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新形勢下,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為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指導。實踐表明,多元智能型英語教學模式在職業(yè)教育教學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在分析學生整體水平和個體特征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設計多元的教學活動并因材施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化英語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都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霍力巖. 2003. 多元智能理論與多元智能課程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梁愛民,周莉莉. 2006. 多元智能理論與多元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 山東外語教學(5):80-83.
彭舉鴻. 2013. 多元智能理論研究探析[J].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4):99-103.
沈彩芬,程東元. 2004. 多元智能理論與外語教學[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4):39-43.
Gardner H. 1985. Frame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M]. New York: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