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晨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應堅持的三個維度
龐 晨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人文關懷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但目前大學生人文關懷的在內容、方法等方面存在缺失,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效果。因此,加強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突出人文關懷創(chuàng)新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視域下堅持傳統(tǒng)關懷理念與創(chuàng)新精神相結合、知識理論與活動實踐相聯系、教育者主導和受教育者主體性相統(tǒng)一的三個雙向性維度。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三個維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是隨著階級的產生和國家形成而存在的,它是“社會或社會群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其成員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施加影響,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1]。在高校發(fā)展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加強大學生的人文內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倡導“人文關懷”,即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肯定與滿足大學生的生存與發(fā)展需求,同時更要引導、幫助與完善大學生,形成以受教育者為目的和主體的教育模式。人文關懷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都是為了關懷人和發(fā)展人,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應堅持傳統(tǒng)關懷理念與創(chuàng)新精神相結合、知識理論與活動實踐相聯系、教育者主導和受教育者主體性相統(tǒng)一的三個雙向性維度。
1.1 把握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
大學生是國家繁榮富強的棟梁與民族復興的希望,要使學生健康成長必須要在校園陣地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樹立牢固的“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做到以大學生為中心,充分關注他們的學習、思想、心理、情感、志趣和生活等關系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方方面面,使學生健康成長、茁壯成才,并且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放到滿足每一名大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需要上,所實施的教育內容必須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層段、所處校園環(huán)境等因素,想學生之所想,幫學生之所忙,要符合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需要,足夠的人文關懷氛圍里,讓大學生樂在其中,并且能積極主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進而實現最大的實效性。
1.2 確實創(chuàng)新人文關懷的方法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讓人文關懷落到實處、進入人心就必須要創(chuàng)新人文關懷的方法。一是要教育和引導相結合,大學生尚處在青年發(fā)展期,心高氣傲,教育者應該關心其生活、理解其思想,一旦出現不文明的舉動和不成熟的行為,教育者應該給予更多的包涵和寬容,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適當的教育,而不是拒絕和其溝通或是進行粗暴式教育。二是要由單向關懷轉向多向關懷,由灌輸式關懷轉向交流式關懷,大學生是未來知識分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核心人物,他們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意識,所以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陣營里實施關懷,應該注重互動性、多向性、創(chuàng)新性,而不是只有教育者灌輸古板教條和所謂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三是獎懲雙管齊下,教育者應該遵循教育原則,明辨是非,揚善懲惡,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環(huán)境,給予大學生更多的正能量。
1.3 豐富人文關懷的內容
鄭永廷認為“注重人文關懷一切要為了學生,要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2],因此,關懷內容應該由原來的只注重考試成績的學業(yè)關懷,轉變?yōu)榫蜆I(yè)關懷、精神關懷、情感關懷、生命關懷和人生發(fā)展關懷。從古至今,學習一直被認為是學生的天職,學生只要專心學習書本知識,就是對家長和老師最好的回報,這也就導致出現了不少高分低、能眼高手低且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大學畢業(yè)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長遠來說,只有真正站在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角度,關懷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知識技能全面的人才。學生在校的精神風貌是否飽,情感是否收到困擾,處理人際關系是否得當,是否珍愛生命、愛惜自己,能否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人生發(fā)展規(guī)劃等等,都需要學校的人文關懷,教育者的人文關懷。,可見為了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亟不可待。
2.1 積極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來源,一節(jié)精彩的課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教師言傳身教,是雙方通力合作的成果。大學課堂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應采取多種現代教育技術,充分結合聲、像、圖、形等方式,給予學生更真切的視覺、聽覺、觸覺效果,讓大學生近距離地接觸現代教育技術,在快樂學習,從而理解相應的知識點。同時,教師通過精彩案例的展示、運用情景教育或實踐教學等方法,使教育內容與形式更加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更加貼近大學生的實際,從而讓老師和大學生產生共鳴,進而促使大學生更加積極參與學習、暢所欲言自己對專業(yè)的見解,營造熱烈有序的課堂氛圍,促進良好的師生關系,升華人文關懷的精神內涵。
2.2 組織豐富多彩的黨團活動
課堂之外的大學生的黨團活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要陣地。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可以在學校黨委和團委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政治輔導員的帶領下,學院分團委、學生會干部的協(xié)助下,有計劃地本著關懷大學生自身全面發(fā)展的原則組織各類實踐活動,如開辦一系列與思政教育人文關懷相關的講座,讓學生了解相關主題的人文知識;舉辦演講比賽、辯論賽,鍛煉大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提高口才,提升膽識;組織社會公益活動,進行感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功德修養(yǎng);舉辦話劇演出、文藝匯演,在加強大學生表演技巧,在鍛煉其組織協(xié)調能力的同時融入社會前沿話題,使大學生思政教育走進學院、走進班級、走進宿舍、走進學生的內心,增強人文關懷理念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3 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亦是檢驗大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檢驗的最好標準。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消化吸收所學理論知識,進而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內涵修養(yǎng),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進而指導自身的實踐行為。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應加強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高校可以鼓勵大學生自己走進社會、融入社會;高校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以人文關懷理念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為指導,制定出相應的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培養(yǎng)計劃和考核制度,為大學生提供諸多場所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避免大學生漫無目的地參加實踐活動的現象,更是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為日后向社會輸送有實踐經驗的大學畢業(yè)生打下基礎。
3.1 教育者發(fā)揮主導作用
教師是教育事業(yè)的主導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者必須將日常的教育內容融入學生學習生活中,在教育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教育學生,感化學生。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做事、做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結合專業(yè)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有絕對的主導作用,為受教育者指明前進方向,充當著引路人的重要角色,受教育者是否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是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否具有遠大的理想信念,教育者都肩負著重要的責任。
3.2 啟用雙向人文關懷模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不只是教育者單方面的關懷,而是大學生要主動接受教育者的人文關懷,并發(fā)揮內在的主觀作用,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反思,并把人文關懷的效果反饋給教育者。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常態(tài)化和精細化雖然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但是身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組織者、實施者、引導者的教師,應該在其中發(fā)揮主導性作用,而學生必須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面對學校或教育者給予的正面教育和人文關懷,大學生應當積極地吸收、內化并提升內涵,有意識地控制和改變自己的不當行為,培養(yǎng)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能力,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學生在離開父母的懷抱和學校的保護后,理應學會并掌握獨立面對挫折、解決問題,主動交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充分發(fā)揮自身潛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等能力。因此,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文關懷過程中,不應只是教育者發(fā)揮主導作用,大學生被動接受,而是要突出人文關懷雙向性,教師和大學生要溝通交流,傳遞和接受真實信息,共同合作,一起把人文關懷的良好效果發(fā)揮到極致,從而實現雙贏。
3.3 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質?!保?]人的生存、人的價值、人的全面的發(fā)展等問題都是馬克思主義所關注的,[4]可見人文關懷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之一,必須要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指導思想。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育也是一項重要工程,學生的成長成才、全面發(fā)展始終是大學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只有關懷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夠全面發(fā)展,人盡其才,我的社會才會進步,國家才會富強。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是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雙向性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兩者共同發(fā)揮主導性和主體性的作用。只有堅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三個基本維度,才能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實現最大程度的人文關懷。
[1] 王俊拴,趙菲.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靈魂[J].社會縱橫,2013,(1):148-150.
[2] 鄭永廷.學習十七大精神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發(fā)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64-69.
[3]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0.
[4] 崔志勝.人文關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4):113-116.
The implic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humanities should stick to three dimensions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to full play, bu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concern in the content,method, as well as missing, influenced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highlight the humanistic car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under the 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ick to traditional care concept and innovation spirit, knowledg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activity contact, educators and the educated subjectivity unity of three biphasic dimens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ties concern; three dimensions
G64
A
1008-1151(2016)01-0133-03
2015-12-13
龐晨(1988-),女,廣西玉林人,廣西師范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多元文化與國情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