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冷(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眉山620860)
?
論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間性轉向
劉冷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眉山620860)
摘要:建立在主客二分思維上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自身存在的固有缺陷,不能有效地解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主體間性理論的發(fā)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為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轉向提供了新視角。
關鍵詞: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
Abstract:Subj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uilt upon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ualistic thinking and has its own inherent defects, which cannot solve some of the problems in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原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原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counselor.
Keywords:inter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selor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近代主體性哲學的指引下建立起來的學科體系,因此,長期以來,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定義為:“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盵1]這一概念體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種單一的對象化的“主體-客體”兩級模式。雖然這并不代表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也有諸多學者分別提出過“受教育者主體說”、“互為主客體說”、“相對主體說”等,但這些都始終都擺脫不了“主客二分”的思維范式,從而導致了師生關系中的中心論和對象化的思維慣性。主體性哲學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科創(chuàng)建初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必經階段,是不可逾越的。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漸顯現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和局限性,如何解決好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已經成為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建立在主體性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用“主體——客體”范疇來界定師生關系,由于“主體——客體”天然具有的對立性和隔離性,使得師生之間無法形成交融性的“共同體”,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優(yōu)化與和諧,從而導致無效的教育實踐,這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個根本性的障礙,而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無法避免這一現實困境。主體間性哲學的發(fā)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提供了哲學基礎和發(fā)展方向,但這并不是代表可以把西方的這些主體間性理論拿來直接套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同時借鑒西方相關理論的有效成果,并且要緊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特點,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從根本上將主體間性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地結合。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貫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關系。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人是實踐的存在物,人在實踐活動中把自身之外的存在變成了自己活動的對象,變成自己的客體,與此同時,也就使自己成為主體的存在。[2]用最精辟最簡潔的語言來解釋主客體的含義就是:“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盵3]由此可見,主客體關系對應的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研究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問題,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問題,由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因此兩者都具有哲學意義上的主體性,這正好與主體間性哲學研究的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相契合,從而使得主體間性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成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主體”關系結構可以理解為“教師——教育內容——學生”這一結構模式,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以書本知識、語言等為載體的教育內容成為兩者共同作用的客體。
我國的高校輔導員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個創(chuàng)新,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這種承擔、發(fā)動、組織和實施的職業(yè)能力使得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具有主體性,從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但是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動從屬的地位,作為教育活動的另一端只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其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在這種傳統(tǒng)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支配下,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現出諸多問題。首先,受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關系的影響,使得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缺乏平等性,輔導員始終處在制動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執(zhí)行一種我教你學、我訓你聽、我管你服的舊式教育教學格局,常以單向性說教、強制灌輸與處分懲治的方式來解決學生思想及行為中出現的問題,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交流,無法建立起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其次,在教育內容方面,輔導員更多地是教授形勢與政策和政治理論的相關課程,其課程內容與學生所學的專業(yè)課或其他選修課而言相對遠離實際,很多學生認為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太深奧太高遠,不是很容易理解,并且學科顯著的政治性讓部分學生認為該學科就是為統(tǒng)治階級而服務,為國家執(zhí)政黨的有效統(tǒng)治而統(tǒng)一思想,與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毫無關聯,因而產生抵觸和厭惡的情緒,在涉及社會當中比較敏感且具有爭議的話題時,輔導員由于自身學識有限的原因可能也不能夠給予學生明確地指導,因而選擇不參與或逃避該話題的討論。這些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成為一種形式,師生在交往過程中難以達成共識,無法將教學的內容內化為學生的心理品質,從而導致教育的低效甚至無效。在培養(yǎng)目標方面,輔導員按照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模式,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人,因此,將所管理的上百名學生都當作可加工改造的物化客體,按照統(tǒng)一的培養(yǎng)標準,通過事先預設好的培養(yǎng)模式來完成“人才”培養(yǎng)的任務,卻從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感受和接受度,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性缺失。因此,在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輔導員的教學及管理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實現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間性轉向,是當代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管理創(chuàng)新的必然趨勢。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輔導員的教育對象是大學生,大學生是具有自主性、選擇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因而要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必須摒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待教育對象的物性思維,實現向主體間性的轉化,全面客觀地認識大學生這一群體,主動了解他們的需求,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在充分尊重學生話語權的基礎上實現意識形態(tài)教育和價值觀的引導。
(一)物性思維轉向人性思維
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應該將對待學生的物性思維轉向人性思維。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不是無意識無情感的物,而是有智慧有能力有態(tài)度的人,并且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每位大學生的家庭背景、社會經驗、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yǎng)和閱歷等方面都有所差異,因此,輔導員應該根據個體的差異而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對所有學生使用一個模式、一種方法和一成不變的內容來實行一刀切的教育。將人性思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也意味著輔導員作為名副其實的教育主體,不再是扮演傳聲筒的角色,要與時俱進,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根據時代的要求和發(fā)展來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與職業(yè)能力,同時,要肯定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選擇尊重、保護和有益于學生的教育內容及教育方法,在教育實踐中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其內在的驅動力,與輔導員一起共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二)話語霸權轉向平等對話
對話是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最基本的溝通方式,但在傳統(tǒng)的“主-客”模式的思想和理念影響下,輔導員作為政治權威的代言人、規(guī)范的維護者以及嚴格的執(zhí)法者,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優(yōu)勢,學生只能被動地服從與接受,這樣的對話可能導致溝通收效甚微,也有可能越談越僵,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主體間性的思維下,師生雙方都是積極能動的主體,對話是建立在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和理解溝通的基礎上的,并能夠通過這種開放的、雙向的對話交流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與此同時,輔導員也一定要把握好師生對話時平等性與指導性的辯證關系,什么時候開始指導,用什么方式指導怎么樣才能使學生信服,這就需要輔導員在對話過程中必須具備深刻的思想、藝術的語言和敏捷的思維,耐心地指引學生思考,要指的巧妙,引的自然,讓學生能夠真正的想通、弄懂和接受。
(三)單向灌輸轉向教學相長
單向灌輸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方法,強制性和單向性是其重要特征,這種教育模式在信息時代的弊端日益彰顯。當今的大學生都是伴隨著網絡的發(fā)展成長起來的,都具備一定量的知識與信息,對事物有著自己的態(tài)度與看法,對輔導員教育的內容也可能會提出異議或產生誤解。對此,輔導員要予以充分理解,允許學生與老師的思維出現的不合與錯位,教育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而不是輔導員講什么,學生就信什么。對學生的提出的疑問,應該保持積極的理性回應,在充分了解該學生知識結構、思維特點及人生閱歷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地解釋,進而改變學生理解的狀態(tài),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輔導員的對學生的指導能力。同時,輔導員也應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并適時作出調整,把自己也作為改造的對象,堅持終身學習,與學生之間不是簡單的授受關系,而是一種積極的教學相長關系。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作者簡介:劉冷(1989-),女,漢族,四川崇州,四川大學錦江學院,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8-0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