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
(山東師范大學(xué) 齊魯文化研究院,濟南 250014)
?
《儀禮·聘禮》中的邦交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王 聰
(山東師范大學(xué) 齊魯文化研究院,濟南 250014)
《儀禮·聘禮》一篇記述國君派遣使節(jié)到其他諸侯國進行友好訪問的具體禮節(jié)。聘禮屬五禮之賓禮,是先秦時期各諸侯國為求得生存、發(fā)展乃至于進行爭霸戰(zhàn)爭而展開的邦交活動。先秦時期的“邦交”有別于近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中的“外交”概念,但就其邦交思想來看,又與近現(xiàn)代國際間的外交思想有相通之處,例如在聘禮施行過程中的“假道”“迎送”“燕(宴)禮”等具體禮儀規(guī)范與當代外交禮儀就有很多相似甚至是相同之處。聘禮中所蘊含的禮賓有序、禮尚往來、重義輕利等原則無一不對當代國際交往中的外交制度建設(sh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其中的邦交思想和智慧,對今人如何應(yīng)對錯綜復(fù)雜的現(xiàn)代國際環(huán)境仍有啟迪作用。
聘禮;邦交;外交;禮義
《周禮·秋官·大行人》載:“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盵1]893聘禮是先秦時期的一種邦交禮儀,屬五禮之賓禮。作為重要的禮儀制度之一,聘禮在文獻中多見記載,如《儀禮·聘禮》記載了完整的聘禮禮儀;《禮記·聘義》是對《聘禮》禮義的闡發(fā);《周禮》《左傳》《詩經(jīng)》《國語》等篇中也有很多關(guān)于聘禮的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林立,國與國之間的接觸交往日趨頻繁,邦交聘禮施行的頻率也與日俱增。聘禮施行的恰當與否,不僅關(guān)系到施聘國與受聘國各自的名聲,更關(guān)系到兩國的邦交關(guān)系,甚至關(guān)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由此可見聘禮在先秦邦交活動中的重要地位。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先秦時期的“邦交”有別于近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中的“外交”概念,但就其邦交思想來看,又與近現(xiàn)代國際間的外交思想有相通之處。聘禮中蘊含著中國古代社會豐富的“邦交”(或者可以說是“外交”)思想,對今人如何應(yīng)對錯綜復(fù)雜的現(xiàn)代國際環(huán)境或許仍有某些啟迪作用。
“聘禮”的定義與內(nèi)容,學(xué)術(shù)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一般認為,聘禮是周代天子與諸侯以及諸侯與諸侯之間遣使往來的外交禮儀*①參見錢玄、錢興奇《三禮辭典》,鳳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939頁。,而《儀禮》所記載的聘禮是諸侯聘諸侯之禮。春秋時期,周天子之下的諸侯國,或為父、子、兄、弟之國,或有姻親關(guān)系,或因為某些關(guān)系而結(jié)交、友好。這些諸侯國之間,假如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沒有舉行盟會,那么他們?yōu)榱寺?lián)絡(luò)感情,密切關(guān)系,往往會派使節(jié)進行訪問,達到增進感情、團結(jié)對外的目的。聘禮就是諸侯們聯(lián)系感情的最好的一種方式。可以這樣認為,聘禮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們安邦定國的一種重要手段?,F(xiàn)在我們來看看《聘禮》是如何記載諸侯國之間禮節(jié)性訪問的具體儀式的。
關(guān)于聘禮的分節(jié),歷來說法不一。唐代賈公彥《儀禮注疏》將經(jīng)文分為三十九個儀節(jié),朱熹《儀禮經(jīng)傳通解》分為四十三個儀節(jié),臺灣謝德瑩《儀禮聘禮儀節(jié)研究》將聘禮分為三十三個小節(jié)。實際上,這些小節(jié)依時序進行,可以劃分為五個大部分:
(一)任命使者,受命出行。分為命使、授幣、受命、出行。
(二)入境展幣,郊勞設(shè)飧。分為假道、入境展幣、郊勞、設(shè)飧。
(三)聘享。分為聘、享、私覿?!捌錇楣Y者有五:聘一,享一;聘夫人一,享夫人一;若有言者,又一。于是主君禮賓。其為私禮者有二:賓私覿一,介私覿一。公乃送賓出,又有問君、問大夫之儀。此聘之正禮也?!盵2]107
(四)饋贈饔餼。
(五)禮成回國。
聘禮記載了一個完整的聘問儀禮,儀式極為繁瑣。這背后的原因除了古代人重視禮節(jié)外,深層次的原因當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guān)。當時,周天子的權(quán)威一落千丈,禮壞樂崩,陪臣執(zhí)國命的現(xiàn)象屢有發(fā)生,各諸侯國間戰(zhàn)爭不斷,危機四伏,能否搞好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找到可靠的盟友或者依附于強國庇護之下,成為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聘禮正是國與國之間關(guān)系建立、發(fā)展的橋梁。聘禮代表了謙讓與尊敬之意,執(zhí)聘禮越恭,兩國的關(guān)系才能密切發(fā)展。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消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會猝然崩解,各國之間大體上還遵循著一定的禮法和道德準則”[3]。由此可見,根植于先秦文化沃土的“聘禮”,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不可能一促而亡,而應(yīng)該是伴隨著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一步步改變,一步步融入變革的社會之中。因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仍非常重視聘禮,各國之間行聘也很頻繁,儀式也更加繁瑣起來。
下面,就聘禮施行過程中的幾個儀節(jié)來看一下春秋時期的邦交制度與當代國際外交制度的相通之處。
(一)過邦假道
“若過邦,至于竟,使次介假道。束帛將命于朝曰:‘請帥。’奠幣。下大夫取以入告,出許,遂受幣。餼之以其禮:上賓大牢,積唯芻禾;介皆有餼。士帥,沒其竟。誓于其竟。賓南面。上介西面。眾介北面,東上。史讀書。司馬執(zhí)策立于其后?!盵1]1048以上為聘禮文本所記的過邦假道的全部禮節(jié)儀式,大致意思是:出聘需要借道他國時,使團需要派一個人帶著束帛禮物到該國去請求借道。該國接收束帛允許借道后,要按照禮節(jié)饋贈使團殺好的牛羊豬各一頭和使團路上需要的糧食、草料,并且派人引導(dǎo)使團順利通過其國。使團過境前,要進行宣誓,保證不侵犯過境國的利益。
以現(xiàn)代商品經(jīng)濟社會的眼光來看,過境國明顯是吃虧的。首先,自己的國家被他國人穿過,自己的一些經(jīng)濟、軍事情報很可能被人竊??;更為重要的是,過境國還要為他國使團提供大量的物資,細細算下來,過境國損失豈不是很大?其實不然。西周實行分封制以后,諸侯國都是周天子“封邦建國”所建,只有周天子有權(quán)不借道而在各個諸侯國內(nèi)巡視。道理很簡單,天下都是周天子的,各諸侯國就是天子一個又一個的管家,主人在自己家里巡視難道還需要向各個管家申請嗎?但是其他諸侯就不同了。諸侯與諸侯之間是并列的關(guān)系,都是為周王室服務(wù),彼此之間不存在隸屬關(guān)系。行過邦假道之禮,是承認并尊重其他諸侯國的領(lǐng)土主權(quán),一方面是對諸侯國政權(quán)完整性的支持,另一方面更顯示出對周天子權(quán)威的尊重與服從。過邦假道之禮行與不行,行的合乎禮還是不合禮,關(guān)系重大,甚至關(guān)系到一個諸侯國的生死存亡。
《左傳·宣公十四年》載:楚子使申舟聘于齊,曰:“無假道于宋?!币嗍构玉T聘于晉,不假道于鄭?!八危稳酥怪?,華元曰:“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殺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殺之?!锞旁?,楚子圍宋?!盵1]1886大概意思是,楚國國君派申舟出聘齊國,并且對申舟說:“到了宋國,不必向宋國借道。”同時派公子馮出聘晉國,同樣不要向鄭國借道。……申舟一行人到達宋國后,宋國人攔住了他們,宋國人華元說:“經(jīng)過我們宋國,卻不向我們國家借道,這是鄙視我國。鄙視我國,就是眼里認為我們已經(jīng)滅亡了。我將你們楚國的使者殺掉,楚國肯定會來討伐宋國。楚國討伐宋國,宋國也會滅亡。同樣是滅國,不如殺了使者。”于是宋國殺了楚國申舟一行人。……秋九月,楚國果真包圍了宋國。這是由于聘禮施行中過邦假道之禮施行不當而引起的兩國間的戰(zhàn)爭。楚國失禮在先,憑借著自己強大的國力,無視宋國的地位,公然對宋國的領(lǐng)土主權(quán)進行踐踏。宋國國力雖弱,但國家尊嚴不可侵犯,寧可戰(zhàn)敗亡國,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由此可見,過邦假道之禮絲毫不容忽視。
在當今的國際交往中,過邦假道之禮同樣是必須的。以我國領(lǐng)導(dǎo)人乘專機出訪為例。當專機飛越途中國家領(lǐng)空或者作短暫的過境停留時,必須經(jīng)我國外交部,向過境國提出外交申請,辦理申請手續(xù)時,須將專機途徑有關(guān)國家上空的時間、地點和專機有關(guān)資料(包括機型、機號、機組人數(shù)等),通知途中將要飛越國家的外交部,并向他們申請專機入境或飛越領(lǐng)空的許可。并且,按照國際慣例,國家元首或一國首腦的專機飛越另一國領(lǐng)空時,須向該國國家元首或者首腦發(fā)出致敬電。*參見鐘敬文《中國禮儀全書》,安徽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頁。由此可見,先秦時期的過邦假道禮與今天國際間通行的過境禮儀有很多相同之處。過境前都要向過境國提前打招呼,并要征得過境國的允許才可以入境,過境后還要對其進行感謝。
國家主權(quán)高于一切,主權(quán)完整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借道禮儀不僅僅是一種外交禮儀,更是現(xiàn)代國際法明確規(guī)定的。倘若違反,將受到國際法律的制裁,甚至還會引起兩國之間的外交沖突。因此,現(xiàn)代國家都非常重視這一外交制度。
(二)迎來送往
迎入郊勞?!凹熬?,張旃,誓。乃謁關(guān)人。關(guān)人問從者幾人,以介對。君使士請事,遂以入竟?!盵1]1048“賓至于近郊,張旃。君使下大夫請行,反。君使卿朝服,用束帛勞?!蛉耸瓜麓蠓騽谝远耋剑焕c里,有蓋,其實棗蒸栗擇,兼執(zhí)之以進。賓受棗,大夫二手授栗。賓之受,如初禮。儐之如初。下大夫勞者遂以賓入。”[1]1049以上所記為聘使到達目的地后,受聘國的迎接儀式。使團到達主國國境時,首先告誡使團眾人,不得違禮,然后向所聘國通報來意。守關(guān)的人向國君報告后,國君馬上派人引導(dǎo)使團進入國境。使團進入所聘國之后,主國國君派卿帶著束帛前來慰勞使團,主國國君夫人又派下大夫帶著棗、栗前來慰勞。這是一開始最簡單的迎接儀式,包括迎接活動以及郊勞禮,使團人員休息后,聘、享相繼展開。我們來看一下現(xiàn)代國家間的迎接儀式:國賓正式到訪時,東道國都會為對方的光臨舉行一定規(guī)格的歡迎活動,通常包括迎接、會見、陪同等各種歡迎儀式。*參見金正昆《外交學(xué)》,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頁。先秦邦交迎賓禮與現(xiàn)代國際交往迎賓禮有許多相似之處,都要派人進行迎接、引導(dǎo),以顯示主國對來賓的重視。
送行贈饋?!八煨?,舍于郊。公使卿贈如覿幣。受于舍門外,如受勞禮,無儐。使下大夫贈上介亦如之。使士贈眾介,如其覿幣。大夫親贈,如其面幣,無儐,贈上介亦如之。使人贈眾介,如其面幣。士送至于竟?!盵1]1067這是講禮成聘使返國前,受聘國歡送使團的禮儀。聘使禮成回國前,受聘國的卿、大夫紛紛向使團成員贈送禮物,并且將使團成員一直送到國境邊上才返回。由此,聘禮的正禮正式結(jié)束?,F(xiàn)代外交制度同樣重視歡送外交人員的儀式。現(xiàn)代外交體系下的送別儀式,與歡迎儀式的具體內(nèi)容頗為相似,同樣強調(diào)的隆重、友好,大致包括話別、送行、贈送禮物、告別等儀式。*參見金正昆《外交學(xué)》,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頁。
在邦交(外交)往來中,各國都特別重視迎送儀式,迎賓要表現(xiàn)出熱烈歡迎的姿態(tài),送賓要表達依依不舍的感情,以表現(xiàn)東道主自始至終禮待賓客。迎送儀式是整個聘禮正禮的首尾之禮,迎接之禮表現(xiàn)得當,可以為聘禮的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歡送之禮的表現(xiàn)得當,可以為聘禮正禮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三)大宴賓客
“公于賓壹食,再饗。燕與羞俶,獻無常數(shù)。賓介皆明日拜于朝。上介壹食,壹饗。”[1]1064-1065這是受聘國的國君舉行一次食禮和兩次饗禮來款待聘使。“大夫于賓壹饗,壹食。上介若食若饗。若不親饗,則公作大夫致之以酬幣,致食以侑幣。”[1]1065這是受聘國的卿大夫舉行一次饗禮和一次食禮來款待聘使。以上大體上就是受聘國舉行燕禮(宴禮)來招待聘禮的禮節(jié)?!秲x禮》中有《燕禮》《公食大夫禮》兩章,燕禮專門記載諸侯及其大臣舉行酒會時的詳細禮節(jié),公食大夫禮記載的則是國君舉行宴會招待行聘禮的外國使臣的禮節(jié),燕禮與公食大夫禮結(jié)合起來,構(gòu)成了完整的一套大宴來賓的禮儀?,F(xiàn)代外交活動中,宴禮同樣是重頭戲。宴請是常見的對外活動之一,各國宴請都有本國或本民族的飲食習(xí)慣和風(fēng)俗。宴會為正餐,其隆重程度、出席規(guī)格以及菜肴的品種和質(zhì)量等均有區(qū)別,通常根據(jù)參加宴席的人物的級別來制定相應(yīng)的菜品。*參見楊燁《外交理論與實務(wù)》,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頁。
聘禮中燕禮的施行是有條件的,即主人與賓客在先前的行禮過程中沒有失禮之處,才可以舉行燕禮。一方面體現(xiàn)了主國的好客之道,另一方面,實際上是對主賓雙方嚴格恪守禮的一種嘉獎。現(xiàn)在社會的宴會禮儀,同樣體現(xiàn)了這個道理。
聘禮施行過程中還有很多具體禮儀規(guī)范與當代外交禮儀有相似甚至是相同之處,例如出聘挑選使者對應(yīng)今天的外交官,私覿對應(yīng)各種非正式會見等等,不再一一敘述。聘禮作為先秦時期的外交制度與儀節(jié)規(guī)范,不僅僅呈現(xiàn)在文本之上,更重要的是實踐于現(xiàn)實生活中。名物、制度、禮節(jié)三個方面是聘禮具體的、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而要通過這一整套的外在形象所要表達的內(nèi)在精神,即禮義,才是聘禮施行的核心所在。古人行禮,不單單是重視行禮動作,更重要的深藏于禮儀儀節(jié)之中的“禮義”。魯哀公訪問晉國,整個行禮過程中沒有一個禮節(jié)做錯,晉侯大為稱贊,說魯侯是一個懂禮的人。晉國的大夫女叔齊卻冷冷地說:“他懂什么禮?”晉侯很奇怪,為何魯哀公“禮無違者”卻要說他不懂禮呢?答復(fù)說:“是儀也,非禮也?!币馑际囚敯Ч皇亲隽艘粋€外在的儀式,內(nèi)部禮的魂卻沒有。女叔齊是真正懂禮的。何為“魂”?魂指的就是禮義。光靠外在的儀式是無法將禮完全表達出來的,即使表現(xiàn)出來了禮,也不是真正的禮,只是一套空架子,而沒有內(nèi)在靈魂作支撐。因此,聘禮不單單是邦交活動的表現(xiàn),更多是體現(xiàn)著豐富的邦交禮義,也就是邦交思想。中國古代的邦交思想植根于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成為今天我國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jù)和參考。中國正積極地參與到國際事務(wù)中去,外交活動日益頻繁。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應(yīng)對錯綜復(fù)雜的現(xiàn)代國際環(huán)境?中國古代聘禮中蘊含的邦交思想或許對今天的外交活動有些許啟迪作用。
(一)禮賓有序原則
邦交活動以諸侯國之間的來來往往、有來有往為基本方式。在聘使到達受聘國之后,主國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禮賓問題,即禮待賓客。如何做到禮賓有禮?在筆者看來,“序”就是“禮”,做到禮賓有序就是禮賓有禮。何為“序”?按照來賓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給予不同的對待,這就是序。
“大夫餼賓大牢,米八筐。賓迎,再拜。老牽牛以致之,賓再拜稽首受。老退,賓再拜送。上介亦如之。眾介皆少牢,米六筐,皆士牽羊以致之?!盵1]1064受聘國的大夫饋送給主賓大牢(牛、羊、豬各一頭),米八筐,饋贈上介的禮物同主賓一樣,而到了饋贈眾介的時候,禮物則成了少牢(羊、豬各一頭),米六筐,禮物的數(shù)量和等級明顯有了不同,既顯示出了使團人數(shù)構(gòu)成的不同等級身份,又顯示出了受聘國按照禮賓有序的原則,對使團人員區(qū)別對待,以此合乎禮的規(guī)定。既然受聘國對來賓禮賓有序,那么聘使也要對受聘國行禮有序,如:“小聘曰問。不享,有獻,不及夫人。主人不筵幾,不禮。面不升。不郊勞。其禮如為介,三介?!盵1]1072當出聘為小聘時,出使人員不用卿,而選擇用大夫作主賓,大夫到達受聘國后,不行享禮,僅僅行獻禮,并且只向國君行獻禮,而不向國君夫人行獻禮。這就是聘使對受聘國“有序”的行禮。因為出訪時間和出訪國家決定了這次出聘為小聘,既然是小聘,當然要和大聘有所區(qū)別,所用的禮節(jié)都應(yīng)相應(yīng)的縮減。這樣做,并不是出聘國不重視小聘,也不存在歧視受聘國的情況,完全是遵循了禮賓有序的原則,對待不同等級的聘禮,采取不同等級的禮節(jié)儀式。受聘國同樣明白這個道理,面對出聘國所行的小聘之禮,受聘國國君不對賓行郊勞之禮,并且主國用以接待小聘使者的禮,也是在接待大聘的基礎(chǔ)上降低了檔次。雙方用對等的禮節(jié)展開聘禮,是禮賓有序的認真、完美的演繹。
《左傳·襄公四年》載:“穆叔如晉,報知武子之聘也,晉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鳴》之三,三拜。韓獻子使行人子員問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禮,藉之以樂,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與聞?!段耐酢?,兩君相見之樂也,使臣不敢及?!堵锅Q》,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勞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悸勚骸L問于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咨難為謀?!极@五善,敢不重拜?”[1]1931-1932這是一個典型的禮賓無序的例子。穆叔到晉國,回報知武子的聘問。晉悼公設(shè)享禮招待他。樂器演奏《肆夏》的三章,穆叔沒有答拜。樂工歌唱《文王》三曲,又沒有答拜。歌唱《鹿鳴》三曲,穆叔則三次行拜禮。晉國的韓獻子派行人子員去問他,說:“您奉著君王的命令光臨敝邑,敝邑按先君之禮并用音樂來招待大夫。您對級別高的禮儀不予回應(yīng),反而再三的對級別低的禮儀回禮,請問這是什么禮儀?”穆叔回答說:“三《夏》,是天子用來招待諸侯的,我沒有資格聽。《文王》是兩國國君相見的音樂,我也不敢聽?!堵锅Q》是君王用來向我國國君致意的,我豈敢不拜謝這種嘉獎?《四牡》是君王用來慰勞使臣的,豈敢不再拜?《皇皇者華》,君王告誡使臣說:‘一定要向忠信的人咨詢?!钩悸犝f:‘向善人訪求詢問就是咨,咨詢親戚就是詢,咨詢禮儀就是度,咨詢事情就是諏,咨詢困難就是謀?!嫉玫竭@五善,豈敢不再三拜謝?”穆叔是知禮的,而晉侯則失禮了。晉侯本來想用高規(guī)格的禮來招待穆叔,以求獲得穆叔的好感,從而加深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沒想到卻弄巧成拙,失禮于聘使面前。
在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中,禮賓有序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禮儀,特別是在大規(guī)模的外交活動中,更要做到不僅禮待賓客,而且要禮賓有序。一般情況下,應(yīng)首先對來賓進行身份上的劃定,派出合適的禮賓人員,配備和時的禮賓儀節(jié),進行合適的禮賓活動,使之符合有序的要求。
(二)禮尚往來原則
禮尚往來,出自《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其次務(wù)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盵1]1231楊天宇先生解釋為:上古時代以德為貴,后世講究施惠和報答。禮提倡往來:我前往施惠而受惠者不來報答,不符合禮;有人來施惠而我不前往報答,也不符合禮。*參見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蹲髠鳌分杏涊d了大量的受聘國回聘施聘國的事情,這種相互遣使回報的制度,不僅在《聘禮》中有明確的反映,在春秋時期的交聘實踐中更大量存在,可謂史不絕書。*參見黎虎《周代交聘中的“禮尚往來”原則》,載《文史哲》,2009年第3期,第124-132頁。這說明禮尚往來在先秦時期是重要的一種邦交禮義規(guī)范,聘禮的施行之中即處處體現(xiàn)著禮尚往來的原則。
聘使入境后,受聘國國君派遣人員于聘使入住的近郊館舍舉行郊勞禮以歡迎使團,“君使卿朝服,用束帛勞”[1]1049,聘使在接受對方的郊勞禮后,又將勞者請入舍門內(nèi),“用束帛儐勞者”[1]1049,即受聘國派人用束帛來慰問聘使,聘使同樣用束帛來回報“勞者”。卿代表受聘國國君行完郊勞禮之后,國君夫人又派下大夫來向聘使行郊勞禮,贈送聘使禮物;同樣,聘使如同回報受聘國國君的郊勞禮一樣,又贈送下大夫禮物,以恪守禮尚往來的原則?!胺蛉耸瓜麓蠓騽谝远耋剑焕c里,有蓋,其實棗蒸栗擇,兼執(zhí)之以進。賓受棗,大夫二手授栗。賓之受,如初禮。儐之如初。下大夫勞者遂以賓入。”[1]1051總之,對于受聘國國君和國君夫人的“郊勞”禮,聘使均以“儐禮”回禮。
在聘、享禮完成之后,使者又向主國國君行“私覿”禮。受聘國國君馬上派卿到聘使駐地郊館報答聘使的“私覿”之禮。聘使行“私覿”禮后,上介、眾介分別向受聘國國君行“私覿”禮。因此,在郊送之禮回報使者“覿幣”后,同樣回報上介、眾介之“覿幣”,“賓三拜乘禽于朝,訝聽之。遂行,舍于郊。公使卿贈,如覿幣。受于舍門外,如受勞禮,無儐。使下大夫贈上介,亦如之。使士贈眾介,如其覿幣。大夫親贈,如其面幣,無儐,贈上介亦如之。使人贈眾介,如其面幣。士送至于竟?!盵1]1067
在整個聘禮的施行過程中,主、賓雙方是一來一往,對等意識強烈。到了戰(zhàn)國時前,禮尚往來的原則遭到破壞,大國、強國單方面要求小國、弱國出聘進獻禮物,卻不去回報使者,不僅使聘禮無法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更嚴重的是破壞了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造成了國與國之間關(guān)系的緊張和沖突。聘禮禮尚往來原則的消亡,可以認為是戰(zhàn)國時前戰(zhàn)亂不斷的一個很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原因。當代國際關(guān)系的建設(shè),不可不吸取教訓(xùn)。
(三)重義輕利原則
《禮記·聘義》云:“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盵1]1693《聘義》是對《儀禮·聘禮》的禮義進行闡發(fā)的文字,《聘義》中明確表達了聘禮輕財重禮的原則。換句話說,就是重義輕利的原則。聘禮的施行,不是為了獲取財物,財物只是行禮必須的工具而已,而禮義才是聘禮最核心的內(nèi)容。
“君使卿皮弁還玉于館。賓皮弁,襲,迎于外門外,不拜,帥大夫以入。大夫升自西階,鉤楹。賓自碑內(nèi)聽命,升自西階,自左,南面受圭,退負右房而立。大夫降中庭。賓降,自碑內(nèi),東面,授上介于阼階東。上介出請,賓迎,大夫還璋,如初入。賓裼,迎。大夫賄用束紡。禮玉、束帛、乘皮,皆如還玉禮。大夫出,賓送,不拜。”[1]1066-1067圭、璋、璧、琮為國之重器,“凡四器者,唯其所寶,以聘可也”[1]1073,“非所寶,則不足以通誠好矣”[3]34。出聘國用圭、璋、璧、琮進行聘、享禮,是尊重受聘國的表現(xiàn)。受聘國在接受出聘國的聘、享之后,在聘使回國前均一一歸還或回報,表明受聘國看重的是出聘國以誠相待的禮義,而不是寶物。
重義輕利原則在現(xiàn)代商品經(jīng)濟社會中尤其需要加以重視。商品經(jīng)濟以“利”為出發(fā)點和最高的價值追求,我們不反對重“利”,但我們希望在追逐“利”的同時,不要忘記“義”。當代國際間的外交關(guān)系,從本質(zhì)上說,都是一種“逐利”的行為。外交關(guān)系中流傳著“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這一鐵的定律,任何國家都無一不遵循這一定律。但不同的是,有些國家只追求“利”,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動用一切外交手段,甚至動用武力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搞得國際關(guān)系危機四伏。而有些國家,在追逐利益的同時,重視義、道義,以合作、雙贏的姿態(tài)處理國際關(guān)系,在獲得良好的國際聲譽的同時,獲得了利益的最大化。細細思之,哪一條道路正確,哪一條道路才是我們今天處理國際關(guān)系所應(yīng)遵循的,一目了然。
誠然,中國古代的邦交思想當然不能同今日中國之外交畫上等號,今日中國之外交禮儀、規(guī)則等多受近代西方世界外交理念的影響,甚至是直接照搬西方,外交模式打上了西方的烙印。西方的近代外交禮儀是近代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產(chǎn)物,不可否認,西方外交制度及理念適應(yīng)了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需要,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中國在近代“西學(xué)東漸”影響下,逐漸認可并接受了西方的外交模式。但是,西方的外交模式,從骨子里就帶有霸權(quán)主義、功利主義的傾向性,單純地采用西方外交模式,往往會引起國際關(guān)系的緊張與沖突。中國該怎么辦?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回頭看一看,看一看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看一看祖先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邦交思想,或許能彌補某些西方外交模式的先天性缺陷。
“未來世界各國應(yīng)促進共性元素的弘揚,以利于更好地做到相互理解。”[4]何為“共性元素”?筆者認為中國儒家所講的“和”即為世界各國所應(yīng)有的“共性元素”,今天“和諧世界”是中國外交的新理念、新追求,也是世界各國進一步發(fā)展國際關(guān)系所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如何才能讓國際關(guān)系“和諧”?僅僅依靠西方的外交模式是遠遠不行的,還需要吸收中國古代邦交思想中的“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西方的外交模式是功利性的,很容易滑向霸權(quán)主義的深淵,而中國古代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則是道德性的,是一種“共贏”的模式,更加符合當前的國際外交環(huán)境。面對日益復(fù)雜的國際局勢,中國古代邦交思想必將成為當代外交模式的有益補充。
[1][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劉軍.“守制”與“新變”中的掙扎:試論宋襄公霸業(yè)悲劇[J].瓊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15(4):66-70.
[4]李影.從探索經(jīng)驗的維度看中國式人權(quán)道路的歷史與未來[J].瓊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14(6):75-79.
(編校:李一鳴)
Diplomatic RelationsinYiLi·PinLi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WANG Cong
( Qilu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YiLi·PinLi described detailed etiquette envoys displayed when they were sent to other countries for friendly visits. Pin Li is Bin Libelongs to the five etiquette, and is the diplomatic activity performed by vassal statesin Pre-Qin Period to get their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evenhegemony. The cont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is different from the one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ut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ircore concept, for example, the performances of “Jia Dao”“Ying Song”“Yan Li”and otherspecific etiquette in Pin Li are similar even the same with those in contemporary diplomatic etiquette. The principles in Pin Li like protocol order, reciprocity, justicehave the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diplomaticsystem. The diplomatic thoughts and wisdom still give us enlightenment on how to cope with the complex moder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Pin Li; diplomatic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i Yi
2016-07-09
王聰(1990-),男,山東泰安人,山東師范大學(xué)齊魯文化研究院2014級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
D829
A
1008-6722(2016)04-0087-07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