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北京 100089)
?
論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之建立
梁 鵬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北京 100089)
摘 要:依照我國保險法,被保險人對變更受益人享有絕對之權利,然而,在被保險人對受益人作出某種承諾的情況下,這種變更可能損害原受益人的利益。對這種利益損害的救濟辦法有三種:追究被保險人的違約責任、對保險人課以通知義務和責任、建立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其中,建立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最具優(yōu)勢。我國應采取“聲明放棄主義”建立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不可撤銷受益人的受益權對被保險人的保單貸款、解除保險合同、轉讓保險合同利益等構成限制。受益人殺害被保險人致死者喪失受益權。在不可撤銷受益人先于或者與被保險人同時死亡的情形下,保險金歸于該受益人的遺產。
關鍵詞:不可撤銷;受益人;權利限制;保險金歸屬
我國《保險法》第41條第1款規(guī)定:“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可以變更受益人并書面通知保險人?!睋?jù)此,在我國,變更受益人之權利歸于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兩個主體。又因人身保險中,保險金之給付乃基于被保險人壽命或身體之損害而來,被保險人于保險法律關系中處于核心地位,[1]對處分保險合同利益有絕對掌控權,故被保險人對變更受益人享有實質權利,投保人所享有之變更權不過是形式上的權利,其行使須經被保險人同意,因此便有《保險法》第41條第2款之規(guī)定:“投保人變更受益人時須經被保險人同意?!狈ɡ砩希瑢⒋丝钜暈楸槐kU人享有絕對變更權之依據(jù)。*無論受益人之指定還是變更,被保險人都處于決定性地位,為行文方便,下文論及指定或變更時,均僅提被保險人,忽略投保人。
于通常情形,由被保險人絕對行使變更權,并不會造成原受益人利益之損失。但是,于特殊情形,被保險人任意變更受益人則可能導致受益人利益之損害。此種情形,多發(fā)生于受益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存在債權債務關系之時,譬如,因擔心被保險人死亡之后,自己之債權無法獲得清償,債權人乃為債務人投保人壽保險,以債權人作為受益人,或者,債權人要求債務人作為投保人,以債務人自身為被保險人,債權人作為受益人投保人壽保險,在被保險人身故之后,由債權人領取身故保險金作為清償債權之手段。倘若此時仍允許被保險人行使變更受益人之權利,將受益人變更為他人,則勢必影響債權之實現(xiàn),損害債權人利益。
即使受益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并無債權債務關系,被保險人隨意變更受益人亦可能違背原受益人與被保險人之約定,造成投保意圖無法實現(xiàn)的后果。譬如,甲與乙為大學同學,畢業(yè)后,乙因性格與運氣等原因,生活困頓,至四十歲仍為單身,且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甲為解決乙之生活問題,乃與乙協(xié)商,由甲出資為乙購買生死兩全人壽保險,乙為被保險人,在乙生存期間,每月領取生存保險金用于生活與醫(yī)療諸費用。乙百年之后,身故保險金由甲作為受益人領取,藉此彌補保險費之支出。乙同意,甲乃與保險公司簽訂合同。不意甲于十年后娶妻,并私下將該保單之受益人變更為其妻,又十年,甲因病死亡,保險人依據(jù)保險合同將保險金給付于乙妻。甲之領取保險金填補保費支出的意圖遂無從實現(xiàn)。
自我國《保險法》現(xiàn)行規(guī)定來看,上述情形,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均屬合法行為,然原受益人利益受損亦是不爭之事實。于此可見,我國《保險法》規(guī)定的受益人變更制度有其缺陷,應有其他制度予以彌補,以保護原受益人之利益。
解決上述受益人利益受損問題,似有三種路徑:追究被保險人的違約責任,建立保險人通知制度,或者建立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
(一)追究被保險人的違約責任
這是依據(jù)目前法律規(guī)定所作出的處理。這一路徑是,在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而受益人受有損失之情形,保險合同背后必有另一層法律關系存在,這層法律關系或是受益人對被保險人的債權關系,或是受益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其他約定。無論如何,被保險人違反了訂立保險合同之初的承諾,應當承擔責任。但承擔責任的方式不應當是支付保險金。因為,保險金源于被保險人壽命或身體所受之損失,被保險人有絕對處分之權利,除非法律另有禁止變更的規(guī)定,否則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的權利必須予以承認。目前我國法律并未對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作出任何禁止規(guī)定,故無論被保險人如何變更受益人,均應當遵循被保險人之真意給付保險金,由新受益人領取保險金。原受益人所受之損失,只能通過違約責任追究。
在現(xiàn)行法條件下,上述分析并無錯誤,但是,這一路徑并不能完美地保護原受益人之利益。其一,當原受益人追究被保險人之違約責任時,被保險人極可能已經死亡。被保險人若變更受益人,通常不會通知受益人,因為對被保險人來說,變更行為至少存在道德上的污點,并且可能立刻招致原受益人對被保險人的訴訟或者其他對抗行為,故理性的被保險人必然選擇沉默。于是,只有在被保險人死亡之后,原受益人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被變更。而此時由于被保險人已死亡,自然無從追究其違約責任。其二,原受益人追究被保險人的違約責任,可能存在舉證上的困難。原受益人雖然可以證明被保險人曾經將其指定為受益人,卻往往難以證明被保險人將其作為受益人的目的,這一目的,或是為了償還債務,或是為了填補保費支出,通常并無書面約定,執(zhí)行這一目的的保險合同為保險公司提供的格式合同,亦不會體現(xiàn)當事人訂立保險合同之目的。而被保險人對受益人的承諾,恰恰體現(xiàn)在這一目的中,目的既無從表現(xiàn),也便很難舉證,故而原受益人之利益不易保護。
(二)保險人通知制度
筆者曾設想建構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時的保險人通知義務,但現(xiàn)在看來,這一設想有其問題。保險人通知制度的具體表現(xiàn)是:在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時,如果保險人通知了原受益人,由于原受益人與被保險人有約在先,原受益人便可以追究被保險人的違約責任,如果保險人未為通知,則法律可以追究保險人未為通知的法律責任,要求保險人承擔原受益人因此所受的損失。[2]例如,在被保險人以身故保險金填補原受益人保險費支出的情形,保險人至少應當賠償原受益人(即投保人)所支出之保費及其利息。
這一路徑有其優(yōu)點,由于保險人須在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時通知原受益人,故其解決了原受益人追究被保險人違約責任時被保險人已經死亡,從而無法追究的問題,并增加了另外一條保護原受益人的途徑:保險人承擔未為通知的法律責任。然而,這一路徑缺點依然較為明顯。一方面,這一制度對保險人所課之義務似有過重。變更受益人乃被保險人之法定權利,變更后對原受益人的通知,理論上應為被保險人之權利,今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卻要求保險人承擔通知義務,理論上似有牽強,即便法律為實現(xiàn)保護原受益人之目的而賦予保險人特殊義務,亦應給予其對等之權利,例如收取相應通知費用。更重要的是,保險人若不為通知,便須承擔損害賠償之責任,實質是將被保險人之責任轉由保險人承擔,因未為履行通知義務而承擔被保險人所承擔之違約責任,對保險人顯有不公。另一方面,這一制度仍無法解決第一條路徑之下的舉證困難問題。對原受益人來說,這一制度的本質仍是追究被保險人的違約責任,因為,在法律規(guī)定了保險人通知義務即責任之后,保險人為避免承擔責任,必然盡力履行通知義務,在其通知之后,難題重新回到原受益人面前,如上文所述,原受益人必須證明被保險人對其曾有承諾,即便在被保險人生存的情況下,證明這一事實并非容易。
(三)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
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是這樣一種制度:當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中指定某人作為受益人后,通常便無權再行變更,除非經原受益人同意,方能變更受益人。[3]對被保險人來講,實質上已無權撤銷原受益人并進行更換,故理論上將該類受益人定義為“不可撤銷受益人”。
應當說,前兩種救濟路徑著眼于“事后追責”,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則聚焦于“事前預防”。①嚴格意義上講,“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并不是一種“救濟”制度。為了論文結構上的美觀,筆者將其放在“原受益人利益損害之救濟路徑選擇”部分中進行論述。其事前預防主要表現(xiàn)在:如果被保險人已經承諾將身故保險金給予受益人,受益人可以要求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中將自己指定為不可撤銷受益人,如此,則未經受益人本人同意,任何人均不得變更受益人,也便不會出現(xiàn)被保險人私自變更受益人,導致受益人利益受損的情況。顯然,對于杜絕被保險人私自變更受益人的行為來說,“事前預防”比“事后追責”更加優(yōu)越。
由于采取了事前預防,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克服了上述兩種救濟路徑的弱點:首先,受益人無須在被保險人死亡后追究被保險人的違約責任。指定不可變更受益人后,被保險人喪失變更權,保險人亦不會協(xié)助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于是便不可能出現(xiàn)被保險人違反承諾變更受益人之情形,受益人自然無須在被保險人死亡之后對其追究違約責任。其次,受益人不存在舉證上的困難。受益人只需證明保單將自己記載為不可撤銷受益人即可,無須證明自己作為不可撤銷受益人的原因如何。而這種證明,即便在該受益人不持有保單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法院向保險人調取,其舉證并不困難。最后,保險人不承擔苛刻的通知義務。不可撤銷受益人指定之后,被保險人無權變更受益人,保險人自無須就被保險人之變更通知受益人。
也許正是鑒于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的上述優(yōu)點,許多國家建立了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其代表性的大陸法系國家有德國、意大利等,美國和加拿大則是英美法系國家的代表。然而,我國《保險法》對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并未規(guī)定,這似乎是立法上的疏漏。[4]筆者以為,我國應當建立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以防止被保險人私自變更受益人引發(fā)的糾紛。
(一)不可撤銷受益人指定的模式
不可撤銷受益人的指定,理論上有兩種模式:“聲明保留主義”和“聲明放棄主義”。
“聲明保留主義”是指,只有在被保險人明確聲明保留撤銷權的情況下,其才享有撤銷原受益人,重新指定新受益人的權利;若被保險人未明確聲明保留撤銷受益人的權利,則法律上應認定被保險人所指定的受益人為不可撤銷受益人,此后被保險人非經原受益人同意不得變更。“聲明放棄主義”系指只有被保險人明確聲明放棄撤銷權的情況下,其所指定的受益人才是不可撤銷受益人,倘若被保險人未聲明放棄撤銷權,則法律上應認定所指定之受益人為可撤銷受益人。
筆者以為,“聲明放棄主義”比“聲明保留主義”更為合理,未來我國立法,應選擇“聲明放棄主義”。理由是:自法律史角度來看,“聲明保留主義”似乎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人壽保險發(fā)展初期,受益人一經指定就不得撤回。[5]而時至今日,大多數(shù)壽險保單指定的受益人屬于可撤銷受益人。[3]140自人類理性角度來看,為被保險人保留撤銷權更符合人類理性。人壽保險多為長期性契約,漫長合同期間,倘發(fā)生時過境遷之事,自當允許被保險人另行指定受益人,[6]人們通常更愿意將撤銷受益人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除非有特殊情況存在,才會放棄自己掌握的主動權。而“聲明放棄主義”正好為被保險人保留了撤銷受益人的主動權。自交易的便捷程度來看,“聲明放棄主義”更加便捷。由于大多數(shù)保單所指定的受益人為可撤銷受益人,故而,應原則上規(guī)定“未作聲明者視為保留撤銷權”,如此,絕大多數(shù)保險合同無須聲明便自動為被保險人保留了撤銷權,少部分需要保留撤銷權者則應主動聲明。這正是“聲明放棄主義”的特點。倘若采取“聲明保留主義”則絕大多數(shù)保險合同均須聲明,只有少數(shù)合同無須聲明,難謂鼓勵交易便捷。
(二)不可撤銷受益人指定之法律效果
不可撤銷受益人指定后的法律效果,主要是指定后相關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變化。下文分別從受益人和被保險人的角度加以論述。
對受益人來說,在其被指定為不可撤銷受益人后,當然享有對保險金的受益權。理論上的問題是,該受益權性質上究為何種權利,卻不無疑問。在英美法上,學者認為該受益權為既得權。[7]然而,從大陸法系理論分析,不可撤銷受益人的受益權在性質上并非既得權,而是一種期待權。既得權是權利人現(xiàn)時即可享受某種法律上特定利益的權利,[8]不可撤銷受益人應當享有獲取保險金的權利,但這種權利并非“現(xiàn)時即可享受”的,不可撤銷受益人真正獲取保險金,須在保險事故發(fā)生之后,故而不屬于既得權。而期待權是一種附條件的權利,該權利的確定取決于特定事件的發(fā)生。就不可撤銷受益人來說,其已經取得了法律保護的地位,被保險人若欲變更該受益人將不被法律所允許,但是,不可撤銷受益人尚無法取得受益權的實質內容,保險合同對其至少附加了一個條件,即發(fā)生保險事故,領取保險金這一受益權的核心內容只有在保險事故發(fā)生之后才能實現(xiàn)。故而,不可撤銷受益人所享有的權利顯然屬于期待權。
對于被保險人來說,一旦指定了不可撤銷受益人,其對保單的權利就受到了限制。其理由是,受益權已屬不可撤銷受益人,即便此權利源于被保險人之授予,被保險人亦不得減損已屬他人之權利。保險實務中,可能減損受益權的行為主要有如下三種:第一,保單貸款行為。被保險人進行保單貸款,倘若貸款無法償還,保險人將從保險金中扣除貸款,剩余保險金給予不可撤銷受益人,倘若被保險人未為償還保單貸款,自然可能減少不可撤銷受益人之保險金獲取;第二,退保行為。退保本為被保險人之權利,但指定不可撤銷受益人后,這一權利宣告喪失,其理由至簡,倘若仍允許被保險人退保,即便現(xiàn)金價值歸于不可撤銷受益人,其數(shù)額亦少于約定之保險金;第三,保單轉讓行為。被保險人轉讓保單,所轉讓者無非保單利益,而此前其已通過指定不可撤銷受益人之方法將保單利益讓與該受益人,再次轉讓無異于轉讓他人之物,法律自得禁止。不過,對被保險人權利之限制并非絕對禁止,倘若被保險人能夠征得不可撤銷受益人同意,法律自當允許。
(三)不可撤銷受益人受益權的喪失
受益人喪失受益權之情形,我國《保險法》僅規(guī)定了一種情形: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故意殺害被保險人未遂。不過這一規(guī)定針對的是可撤銷受益人,不可撤銷受益人享有期待權,其地位更為穩(wěn)固,是否適用這一規(guī)定,仍須論證。
在不可撤銷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導致被保險人死亡的情況下,應當剝奪該受益人的受益權。其理由是:其一,不可撤銷受益人的行為危害公序良俗。不可撤銷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導致被保險人死亡,其實質就是受益人殺害被保險人致死,該受益人的行為違背公序良俗當無疑問,而公序良俗是控制保險賠付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倘若不可撤銷受益人殺害被保險人仍可獲取保險金,則可能出現(xiàn)受益人為獲取保險金而殺害被保險人的道德危險,故而,對受益人的此類行為,應當拒絕給付保險金,即便不可撤銷受益人擁有穩(wěn)固的法律地位亦是如此。其二,不可撤銷受益人不應從其違法行為中獲益。任何人均不得從其違法行為中獲益是法律的一項基本原則。不可撤銷受益人殺害被保險人,顯系違法行為,而領取保險金自屬獲益行為,依據(jù)這一原則,不可撤銷受益人當然應當被剝奪受益權。對此,臺灣保險法前輩桂裕教授明確指出:“保險契約之利益,經訂明絕對歸屬受益人享有者(要保人聲明放棄處分權),……受益人故意殺害被保險人,依法喪失其受益權。”[9]意大利民法典第1922條第1款亦規(guī)定:“當受益人謀害被保險人生命時,受益人的指定雖然是不可撤銷的也同樣無效?!?/p>
然而,上述規(guī)則在不可撤銷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但被保險人仍生存的情況下是否仍然適用,頗值思考。筆者以為,通常情形下,該不可撤銷受益人的受益權應當被剝奪,但是,如果被保險人仍生存,且被保險人反對剝奪該受益人之受益權時,應當尊重被保險人的選擇。其理由是:賦予受益權是被保險人的單方處分行為,法律不得隨意干涉。如果被保險人堅持賦予加害受益人以受益權,而法律竟不允許,不免有過度干涉被保險人處分自己權利之嫌疑。因此,即便不可撤銷受益人作為罪犯,其亦有權獲取保險金。不過,通常情形下,被保險人對殺害自己之受益人不會堅持賦予受益權,該受益人即使為不可撤銷受益人,其受益權亦被強制剝奪。
(四)不可撤銷受益人先于或與被保險人同時死亡
我國《保險法》第42條對這一問題作出了規(guī)定,可以總結如下:倘若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或者與被保險人同時死亡,受益人均不能獲得保險金,受益人之繼承人亦不能獲得保險金,保險金歸于被保險人的遺產。不過,這是針對可撤銷受益人作出的規(guī)定。那么,當受益人不可撤銷時,是否喪失受益地位?
筆者認為,通常情形下,不可撤銷受益人并不喪失受益權,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不可撤銷受益人通常并不喪失受益權是因為:第一,當被保險人指定不可撤銷受益人時,事實上已經放棄了保單利益;第二,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須經不可撤銷受益人同意,而此時不可撤銷受益人已死亡,不可能征得其同意;對此,桂裕教授指出:“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其受益權即歸于消滅,此指通常情形而言,……于明示放棄撤銷權之情形,保險契約上之利益即為該受益人所得,無異為契約之轉移,屬該受益人之遺產,自不歸于消滅?!保?]不過,倘若保險合同約定被保險人得剝奪不可撤銷受益人之受益權者,應遵從各方當事人的約定。美國和加拿大的許多壽險保單中,有條款明確規(guī)定,如果受益人(包括不可撤銷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其權利即告終止。設置這一條款之目的在于,防止保險金自動歸于不可撤銷受益人的遺產,允許保單所有人在不可撤銷受益人死亡以后重新指定新的受益人。[3]141美國法院對此并不反對。
不可撤銷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同時死亡的情形,保險金亦應歸于不可撤銷受益人之遺產。理由至簡,在不可撤銷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時,保險金尚且歸于受益人之遺產,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同時死亡更應如此,除非保險合同另有約定。
我國《保險法》未規(guī)定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F(xiàn)行法之下,保險合同各方主體本可以約定不可撤銷受益人,但法律既未規(guī)定,保險條款通常亦無提示,致使普通百姓幾無約定之可能。為今之計,宜在我國《保險法》中增設不可撤銷受益人制度。該制度應當置于《保險法》第40條第2款之后,具體條文設置為:
第3款: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可以指定不可撤銷受益人,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未聲明該受益人為不可撤銷受益人的,視為可撤銷受益人。
第4款:不可撤銷受益人指定后,非經該受益人同意,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不得進行保單貸款,不得解除保險合同,亦不得轉讓保單利益。
第5款:不可撤銷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或者不能確定其與被保險人死亡的先后順序的,保險金作為該不可撤銷受益人的遺產,由保險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guī)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參考文獻】
[1] 潘紅艷.被保險人之法律地位[J].當代法學,2011 (1):94.
[2] 梁鵬.評論與反思——發(fā)現(xiàn)保險法的精神[M].北京: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69.
[3] 哈瑞特·E·瓊斯,丹尼·L·朗.保險原理:人壽、健康和年金[M].2版.趙凱,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40.
[4] 溫世揚.論保險受益人與受益權[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2):37.
[5] 約翰·道賓.美國保險法[M].梁鵬,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49.
[6] 陳云中.人壽保險的理論與實務[M].9版.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92:156.
[7] 繆里爾·L·克勞福特.人壽與健康保險[M].周伏平,金海軍,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225.
[8] 申衛(wèi)星.受益權研究導論[J].清華法學,2002(1):164.
[9] 桂裕.保險法[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84:134.
[責任編輯 吳震華]
中圖分類號:D922.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94X(2016)05-0038-05
收稿日期:2015-10-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1CFX019)
作者簡介:梁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從事民商法研究。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rrevocable Beneficiary System
LIANG Peng
(School of law,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tudies,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urance Law of China,the insured has the absolute right to change the beneficiary.However,where the insured has a commitment to the beneficiary,such a change may impair the inter-ests of the primitive beneficiary.There are three remedies for the damages of this kind of benefits,ie liability of contractual breach assumed by the insured,oblig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notification born by the insurer,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irrevocable beneficiary system.The third remedy is the most advantageous way.China should a-dopt the principle of“declaring to give up”and establish an irrevocable beneficiary system.The beneficial rights of the beneficiary will constitute limitation on the policy loan of the insured,on cancellation of the insurance contract,and on assignment of the insurance contract interests.
Key words:irrevocability;beneficiaries;limitation of rights;belonging of the prem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