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祖坤 李緒茂 任紅丹
摘要:和諧勞動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高校作為和諧社會主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重視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和維系。通過闡釋和諧勞動關系與高校工會有效參與決策的聯(lián)系,結合目前我國高校工會的實際情況,分析了當前高校工會組織有效參與決策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高校工會組織參與決策優(yōu)化建議,即做足準備工作、優(yōu)化決策人員組成結構、爭取訴求與決策平衡等。
關鍵詞:和諧勞動關系 高校工會 利益 有效參與決策
勞動關系的和諧是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我國改革開放后所建立的市場經濟,在提高經濟效率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由于平衡制約機制不完善,社會出現了一些新矛盾。勞動關系矛盾已成為當今我國社會的基本社會矛盾,勞動關系矛盾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主要障礙。
高校教職工由于整個集體的特異性和工作的特殊性,工作的績效很難進行量化評價,加上利益訴求呈現多元化,高校勞動關系相對更加復雜。高校工會組織作為校園建設的主力軍,承擔著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使命。如何在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構建和諧高校和諧勞動關系,充分發(fā)揮高校工會組織在參與決策中的有效性,以實現全校師生的“共建共享”,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和諧勞動關系與高校工會有效參與決策的有機聯(lián)系
和諧勞動關系與高校工會組織有效參與決策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1.和諧勞動關系
勞動關系是現代社會運行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發(fā)展和諧勞動關系,達到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利益的和諧,是勞動關系主體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平衡。有學者指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是在國家、社會、企業(yè)、勞動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勞動關系雙方有著不同的具體利益要求,但權利與義務相對均衡的勞動關系”。和諧勞動關系具有四個特征,即職工的勞動權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實現、勞動關系主體雙方權利和義務對等、勞動關系相對穩(wěn)定、效率和公平相統(tǒng)一。高校和諧勞動關系是狹義的將范圍限制在高校這個特殊的群體,關系對象專指在校教職工人員。因此高校勞動關系是否和諧,不僅關系到在校教職工的切身利益,更牽涉到校園和諧環(huán)境的建設,校園環(huán)境的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
2.高校工會有效參與決策
高校工會是在學校黨委領導下,教職工自愿結成的群眾組織,它是學校黨政聯(lián)系教職工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學校黨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組織和教育廣大教職工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發(fā)揮主人翁作用的重任。高校工會有效參與決策突出強調了決策有效性,其涉及到工會組織代表職工群眾提出意見建議,建議的采納,體現了職工群眾利益得以充分實現的程度。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提參與決策,少有關注有效參與決策,然而工會參與決策追求的結果就是要使決策具有有效性。因此,有效性才是參與決策的重點。
3.和諧勞動關系與高校工會有效參與決策的有機聯(lián)系
和諧勞動關系與高校工會有效參與決策是一個兩者相輔相成,彼此制約,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
高校工會參與決策的有效程度與和諧的勞動關系成正相關。決策參與有效程度越高象征著多數正當利益越能夠得以滿足,勞動關系越和諧,越容易形成 “三公”、“ 三利”的局面;有效程度低使得職工部分群眾的正當利益得不到滿足,享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成果,周而復始,利益受損群體的積極性自然被削弱,破壞勞動關系的和諧穩(wěn)定,從而間接的對校園環(huán)境的和諧形成消極的影響。
高校和諧勞動關系的程度反過來又制約工會的有效參與決策。和諧的勞動關系有助于高校工會組織的健康運行,進一步為工會組織參與決策的有效程度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反之,勞動關系緊張,不利于工會組織積極性的發(fā)揮,有效參與決策就會淪為空談。
二、高校工會組織參與決策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工會組織作為高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重要的使命,理應發(fā)揮自身的積極作用,然而當前高校工會的作用未能被有效發(fā)揮,尤其是在參與決策的整個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1.決策前準備工作不足
高校工會是在學校黨委帶領下獨立的群眾性組織,其性質和內容決定了在運行過程中應具有科學的流程,保證絕大多數工會代表成員在參與決策前,具備相應的條件。然而,現實高校工會組織在參與決策之前,多數僅以通知的形式告知工會成員,在正式參與決策之前的時間里,又缺乏相應的調查研究和準備內容,多數決策代表成員不清楚決策的真正目的和意義,無法提出有效建議,使參與決策流于形式。
2.決策人員組成不合理
多數高校工會的代表組成人員上,存在一個相似的問題,就是人員層次比例失調。正金字塔型,梭子型等人員組成結構較為多見。高校教職工群體當中,有教學、教輔、行政等多崗位,然而在工會組織的代表中未能反映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人員,這樣的人員組成結構很難在參與決策時覆蓋絕大都數職工的利益訴求。在代表決策的人員中,人員結構老化[7],人員數量不足等問題也存在。青年教師未得到高校的充分重視和培養(yǎng),在代表教職工利益的高校工會組織當中,青年骨干的比例缺失,整體代表人員不足,這樣不能很好的表達青年職工群體的心聲。此外代表成員的代表期限過長或者過于死板,很長時間里,工會代表依舊還是原來的代表人員,很多可以擔任的教職工沒有機會享受這項權利,這也制約了教職工們參與決策的熱情。
3.參與訴求與有效決策相對失衡
高校參與決策的代表人員參與決策時提交討論的多數意見,在決策后的結果中未能表現出來,存在所謂的“人微言輕”現象。在工會參與決策的制定中較多存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情況。工會組織代表們提交很多的訴求,但是所提的意見建議,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的回應,到最后仍然等不到意象的結果。這就使得工會參與決策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4.決策有效落實的保障制度不夠完善
高校工會通過的決策,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存在著滯后性和應付性。不少高校的工會組織,缺乏一個完善的事后保障機制,用來監(jiān)督通過決策的執(zhí)行情況。其中通過決策的最終意見,未通過比較正式的形式展示,例如參與決策的信息,并不是每次都會公開發(fā)布,即使有公布,形式上也比較隨意,更沒有任何的機制或系統(tǒng)來監(jiān)督決策的后期執(zhí)行。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前期的很多工作不能得到一個妥善的落實,更有甚者會助長工會內部成員的投機取巧,以公謀私以至損害其他人的正當利益。
三、高校工會組織參與決策優(yōu)化建議
當前高校工會組織中存在的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針對出現的主要問題,分別提出對應的優(yōu)化建議。
1.做足決策前準備工作
在高校工會組織參與決策之前,對代表成員進行針對性事前培訓,可以采用集體學習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靈活的自主探討的形式。做足決策前的調查研究工作可以科學的歸納評價來自群體成員的訴求和意見,做出必要地取舍,另外要使得代表成員從思想上樹立起超前參與意識,在行動上可以身體力行,珍惜手中的寶貴代表權,用好手中的代表權。
2.優(yōu)化決策人員組成結構
高校工會的代表需充分反映各個層次、各個崗位的教職工人員的情況,代表人員的比例可以根據本校教職工的具體情況來定,金字塔型、梭子形等決策代表人員結構都是缺乏公平性、公正性的,應當根據“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原則選拔工會代表,青年骨干教師更應該被及時發(fā)現。工會人員的數量可以適當地擴充,盡量覆蓋到每個崗位的職工,選出的決策代表才可以更有代表性,完整性。決策代表期限應當具有適當地靈活性和可選擇性,要根據“人人參與” 、“ 人人盡力” 、“ 人人享有”的要求,定期更換合適人選,充分發(fā)揮在校教職工參與決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爭取訴求與決策相對平衡
高校工會組織參與決策的最終目標也是要對學校內部各類復雜的利益關系進行平衡,以建設和諧校園。有失公允,過于單一的決策結果無疑會使很多教職工得不到滿足感,長此以往,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挫傷決策代表和對應教職工參與的積極性、能動性,不利于高校工會組織的健康運行和發(fā)展。工會組織訴求的多元化,較好的反映出教職工的需求意見。雖然在最后表決時很難滿足每位成員的訴求,但是工會組織應當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充分平衡合理意見,樹立“人本思想”,積極采納優(yōu)秀建議,爭取職工人員的訴求與最后決策的相對平衡。
4.完善決策落實監(jiān)督體制
決策的有效落實程度,需要一個健全的監(jiān)督體制。監(jiān)督體制應該包括法的監(jiān)督和人員的監(jiān)督,法監(jiān)督需要工會制定一套適合學校情況的相關規(guī)范,以明文的形式做出明確的約束,使對不當行為的判定可以有一個可以衡量的標準。人員監(jiān)督可以分為教職工的監(jiān)督和在校學生的監(jiān)督,或者可以通過社會和網絡來監(jiān)督。決策的落實要通過這兩個方面的監(jiān)督約束形成一個良性的環(huán)路,保障通過決策的有效落實,維護好教職工的切實利益。
綜上所述,和諧勞動關系是和諧社會正常運行最基本的利益關系,在大力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和諧高校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中高校工會建設,又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作為社會主義的高等院校,就必須要建設成科學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和諧校園,充分發(fā)揮高校工會組織在參與決策中的有效性、擴大決策領域的有效范圍、保障決策結果的有效落實,切實維護好高校教職工正當的利益訴求,實現高校校園的共建共享、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德廣,譚德福,郭穗.新時期高校工會維權職能及其途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2):74-77
[2]李培志.試論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5(6):32-36
[3]高愛娣.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理論概述[J].工會理論研究.上海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5):31-34
[4]劉鐵明,羅友花.中國和諧勞動關系研究綜述[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6):139-14
[5]黃任民.農民工及相關問題對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雙重影響[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5(6):40-44
[6]葉迎春,夏厚勛.企業(yè)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5(6):37-39
[7]王偉.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力探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0(1):38-41
[8]王利平.中國工會組織參與決策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4
[9]杜華.新時期高校工會建設問題思考[J].職業(yè)時空,2010(3):32-33
作者簡介
龍祖坤,1967—,男,湖南永順人,博士,碩士生導師,湘潭大學旅游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經濟與旅游企業(yè)管理、區(qū)域旅游開發(fā)與景區(q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