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體系及其人才培養(yǎng)目標演變及其啟示

    2016-03-09 00:30:56邱容機王松良
    關鍵詞: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教育通識教育

    邱容機,王松良

    (福建農(nóng)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

    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體系及其人才培養(yǎng)目標演變及其啟示

    邱容機,王松良

    (福建農(nóng)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筆者從介紹通識教育的由來入手,分析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的發(fā)展和特點,概述了其實施通識教育進程中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演變過程,指出大陸高校應借鑒臺灣高校通識教育的成功經(jīng)驗,盡快轉(zhuǎn)變專業(yè)教育為通識教育,以培養(yǎng)具備“民族、國際和代際視野”的優(yōu)秀人才。

    [關鍵詞]臺灣高校;通識教育;專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一、引言

    通識教育或自由教育始于美國1876年建立的新霍普金斯大學和1892年建立的芝加哥大學,它們首次提倡把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學教育結(jié)合起來[1]244-258。此后以曾任哈佛校長40年的查爾斯·埃略特(Charles Eliot)首創(chuàng)的美國大學選修課制度為標志而引起廣泛的爭議。但一般認為通識教育源于1917年哥倫比亞大學“公民問題”課程的設置,使美國大學重回對“西方人文”核心課程體系的倚重[2-4]。但真正引領美國大學全面走向通識教育是哈佛大學。1934—1954年時任哈佛校長的詹姆斯·科南(James Conant)引導哈佛大學采用混合型大學模式,即本科教育秉承英國模式,研究生教育則采取德國模式,強調(diào)通識教育,注重文化傳承、研究和創(chuàng)新[5]9-29,從此通識教育成為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傳統(tǒng)和標志。哈佛大學把這些培養(yǎng)人性和人力的課程體系稱為“共同教育”,列入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6-8]。本科生修滿16門主修專業(yè)課程、8門核心課程、8門任意選修課共32門課程方可畢業(yè),后16門課程構(gòu)成通識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9]114-117。

    近10年來,中國大陸的一些知名高校逐步意識到由專業(yè)教育轉(zhuǎn)為通識教育的緊迫性,開始嘗試實施通識教育,但總是盲目仿效哈佛通識課程的外在分類方式,實際上沒有完善的教學目的、方式和內(nèi)容[10]22-29。這些高校以很多的所謂“概論課”作為學生拓展專業(yè)知識而被笑稱為“通識教育的大雜燴主義”。臺灣地區(qū)高校與大陸高校有共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其通識教育始于1956年,實施通識教育的總體做法是:實施“情理交融”的通識教育,根據(jù)學校與專業(yè)的不同,適當拓寬基礎課程的知識領域,給理工科本科生以人文熏陶,使人文社會科學專業(yè)學生增加自然科學素養(yǎng),并重視對教師的培養(yǎng),使后者明確教學的目的、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批判性精神放在第一位,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二、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的發(fā)展狀況和特點

    臺灣地區(qū)高校的通識教育始于1956年東華大學實施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把專業(yè)教育與通才教育、小班教學與人文關懷融入課程教學中[11]253-256;1984年9月起全面開展通識教育[12]1-26,幾乎所有高校都成立了“通識教育中心”,作為通識教育的專門研究、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機構(gòu)[13]215-216;1999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對58所普通高校開展通識教育評估,標志著臺灣高校通識教育的穩(wěn)定發(fā)展[11]253-256。目前,臺灣高校通識教育處于一個歷史的轉(zhuǎn)折點,既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也存在一些瓶頸式的障礙[9]114-117,[11]253-256。其特點包括如下幾點:

    (一)形成了明確的通識教育理念和培養(yǎng)目標

    臺灣地區(qū)的通識教育是指通達貫穿之知識,以使學生將來能具備在基礎知識之間自我演繹的能力。因此,通識教育被界定為人文教育,它與專業(yè)教育二者并非對立的教育形態(tài),而是對專業(yè)教育的一種補充。即在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能在專業(yè)知識的建構(gòu)中融入人文精神,使之從真正的人的主體性出發(fā)了解專業(yè)特質(zhì),成為真正能博古通今和通情達理的人才[14]167-184,[15]??傊_灣大學實施通識教育有兩個共同目標:一是增進學生之思考能力;二是加強與他人溝通能力[15],[16]465-486。

    (二)形成了健全、規(guī)范的通識教育專門機構(gòu)

    自1984年實施通識教育以來,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成立了通識教育委員會,積極推動各高校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推廣通識教育。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通識教育全面展開后又成立了通識教育學會,出版了《通識教育季刊》等學術(shù)期刊,各高校陸續(xù)成立對口的通識教育管理部門,稱“通識教育委員會”、“通識教育中心”或“共同教育中心”,開展通識教育的研討,審定通識教育計劃,確定各院系或教務處實施通識教育的具體工作。在全面實施通識教育的同時,通過通識教育學會舉辦通識教育研討會、教師培訓班,并對各校進行訪問和評鑒等,促進高校重視通識教育和通識課程教師的培養(yǎng)[17]52-55。

    (三)形成了嚴謹?shù)耐ㄗR課程體系

    臺灣地區(qū)高校實施的通識教育內(nèi)容豐富、目標多元,涉及價值觀教育、生命觀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且都有科學、嚴謹?shù)恼n程設置[18--22],[13]215-216。盡管各高校根據(jù)學科和專業(yè)優(yōu)勢不同,形成自己特色或優(yōu)勢的通識課程,但都遵照通識教育實施章程要求而設立共同的課程體系,一般涵蓋8個模塊[23]80-81:(1)人文教育:指文、史、哲、藝等通識課程;(2)社會科學教育:指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心理學等通識課程;(3)自然科學教育:指物理、化學、數(shù)學、生物等通識課程;(4)管理科學教育:指信息、高新技術(shù)和社會管理等通識課程;(5)生命科學教育:指死亡學、現(xiàn)代生命科學等通識課程;(6)性別科學教育:指婚姻與家庭、兩性平權(quán)等通識課程;(7)環(huán)境生態(tài)教育:指生態(tài)保育、環(huán)境保護等通識課程;(8)公民社會教育:指法治、人權(quán)教育等通識課程。

    上述8個模塊一般占總課程的30%。但是不同高校對幾個模板的通識理念有不同的理解,可結(jié)合其教育特點設置不同的課程和教學內(nèi)容。如臺灣云林科技大學就根據(jù)“誠、敬、恒、新”的校訓設計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及其教學目標,包括文學、藝術(shù)類課程(“誠”),提高修養(yǎng)、陶冶情操;自然、社會文化倫理類課程(“敬”),使學生崇法尚理;哲學與宗教類課程(“恒”),培養(yǎng)學生堅忍力行的品質(zhì);科學與高新技術(shù)類課程(“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

    (四)形成了科學、系統(tǒng)的評鑒制度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專門成立隸屬于該部門顧問室的通識教育評鑒計劃辦公室,負責組織、協(xié)調(diào)、規(guī)劃辦理相關評鑒事宜,并由通識教育委員會聘請專家、學者組成通識教育評鑒小組,定期對各高校進行評鑒。具體流程是:通識教育委員會先將高校按照類型分類,并針對其特色分別擬定評鑒辦法,嚴格按照包括辦學目標與特色、組織與行政運作、教學與行政資源、課程與教學、師資素質(zhì)與員額、服務與推廣、未來發(fā)展等在項目內(nèi)的評鑒指標進行評鑒。

    (五)形成了“引進”外來經(jīng)驗和“本土化”兼顧的科學態(tài)度

    臺灣的通識教育參考了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在理念和實踐層面上都受其顯著影響[21]46-48。但是沒有對美國通識教育理念采取簡單引進或“囫圇吞棗”的態(tài)度,而是在引進的過程中進行了本土化的改革。如在文化認同的問題上,臺灣高校就把中華文明價值觀而不是西方人文傳統(tǒng)的傳承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任務。這對大陸高校全面實施通識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24]1-6。

    三、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體系中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演變

    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變革與完善是臺灣高校通識教育的核心。縱觀臺灣高校28年(1984—2012年)的通識教育實施的進程,其人才培養(yǎng)目標經(jīng)歷了從“T”型—“全能”型—“全人”型的演變。

    (一)從“I”型到“T”型轉(zhuǎn)變

    臺灣高校在實施通識教育之前,其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I”型,即以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上深化培養(yǎng)為目標。實施通識教育后,其人才培養(yǎng)目標從“I”向“T”型轉(zhuǎn)變。

    所謂“T”型人才,其內(nèi)涵是“Tip(尖端的)”的縮寫,“T”即“工具(Tools)”、“i”即“思想和思維(idea)”、“p”即“實踐或操作能力(practice)”。這要求大學生:一要掌握對應的專業(yè)領域的技能,如農(nóng)藝學專業(yè)學生具備農(nóng)業(yè)推廣、作物品種選育和栽培方面的專業(yè)技能,也包括計算機、英語方面的技能;二要大學畢業(yè)生具有科學的思想和思維能力。比如活躍的開拓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等。也包括大學生適應國際潮流和發(fā)展的趨勢,如“知識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生態(tài)學”、“全球化”、“溫室效應”、“氣候變化”等概念與內(nèi)涵;三是經(jīng)過一定的實踐鍛煉,一旦走上崗位即可發(fā)揮作用。例如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通過通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學力(professional)、實力(competent)和愿力(dedicated)等“3力”畢業(yè)生。其課程體系設置為:一是包括語言類、歷史與人生、人文地理等基礎通識課程(18學分);二是包括文學與思想、社會科學、藝術(shù)類等博雅通識課程(10學分);三是包括生活技能、生活禮儀、居家安全、人生品味課程等生活通識課程(2學分)。

    臺灣地區(qū)高校實施通識教育、從“I”型向“T”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演化恰逢知識經(jīng)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初見端倪,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被颉安钡膯我蝗瞬沤Y(jié)構(gòu)轉(zhuǎn)變?yōu)榧葘S植┑木C合人才結(jié)構(gòu),這就要求大學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實施“通才”或“通識”教育,實現(xiàn)“終身教育(life-time education)”[25]49-62。

    (二)從“T”型到“全能”型轉(zhuǎn)變

    隨著時間推移,“T”型人才的功利思維和把大學當成職業(yè)培訓的弊端逐漸顯現(xiàn)出來,與西方(美國)大學通識教育對人文教育的純粹追求尚有差距。為此,臺灣高校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參考美國哈佛大學的做法實現(xiàn)從“T”型到“全能”型的轉(zhuǎn)變。

    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的“全能”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包括8個方面能力培養(yǎng):(1)“溝通”。即具備熟練的交流或溝通(communication)能力;(2)“思維”。即要有“符合世界價值(人文精神的思想)的思想和思維”,其核心是創(chuàng)新性和批判性的思維(critical thinking);(3)“道理”?!暗馈笔亲匀灰?guī)律,要相信科學,尊重自然規(guī)律,保護生態(tài),對“自然”敬畏之心;“理”是社會原則,要正義、誠信、同情心和博愛,以維護正常的社會倫理;(4)“責任”。對人對事要誠懇的態(tài)度、萬分的責任感;(5)“多元化知識”。博學勝于專業(yè),只有博學才能包容,即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6)“全球視野”。全球化、地球村、WTO、多極化 ……需要具備“國際視野(international view)”的世界公民;(7)“興趣廣泛”。是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有力補充,是“多元化知識”獲得的動力;⑻“專業(yè)技能”。包括計算機、英語等能力。

    以臺灣彰化師范大學為例,其“全能”型目標是:包括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shù)表達能力,能與不同階層(地方性、國家性和全球性)的交流能力,對物質(zhì)世界以及生命世界運行的基本法則、定律有基本深刻的理解與評估能力,對倫理情操、家庭、團體及未來具有反思與批判精神和濟弱扶貧情懷等五方面。為此,設置了對應的課程體系:⑴包括公民素養(yǎng)、語言、文化、法律、歷史類課程的基礎通識課程(18學分)。如《世界文明史》、《臺灣政治發(fā)展史》等;⑵包括人文素養(yǎng)、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講座專題類課程的進階通識課程(10學分),如《多元文化鑒賞》、《企業(yè)管理》等;⑶包括行動服務課程(如安全、急救、自制等)類課程(2學分),如《家庭暴力》等。上述課程設置在于培養(yǎng)“EAGLE”式畢業(yè)生,即Elite(精英)、Affectional(博愛)、Global(全球視野)、Local(地區(qū)意識)、Elegant(優(yōu)雅),只有這樣的畢業(yè)生才能像雄鷹(Eagle)一樣展翅高飛。

    (三)從“全能”型到“全人”型的轉(zhuǎn)變

    “全能”型人才是哈佛大學20世紀90年代本科通識教育的目標,它反映美國多民族融化、政治經(jīng)濟科技領先全球的人才培養(yǎng)意識。臺灣高校的通識教育體系試圖以“全能”型人才改善和拓展“T”型人才,但無法完全體現(xiàn)通識教育的本原意義[26]57-102。因此,除了“全能”能力外,通識教育要求學生不僅擁有廣博系統(tǒng)的知識,還包括對大學生的“全人”的培養(yǎng),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等方面。作為培養(yǎng)“人”的大學通識教育,其人才培養(yǎng)目標應該是“全人教育”[27]68-96。嘉義大學校長李明仁博士認為通識教育目的是使下一代具備更完整的思維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臺灣中州技術(shù)學院的彭作奎校長用公式深入揭示了能力不但與知識和技能有關,更與態(tài)度有密切的關系:C能力=(K知識+S技能)A(態(tài)度),C是能力(capacity);K是知識(knowledge);S是技能(skill);A是態(tài)度(attitude)。說明知識和技能與能力的關系僅是線性的,而態(tài)度與能力是指數(shù)關系,即所謂“態(tài)度決定一切”。

    以臺灣嘉義大學為例,其通識教育課程目標是:以培養(yǎng)學生具備現(xiàn)代公民素養(yǎng),以及博雅素養(yǎng)兩大主軸,以期使學生能兼具歷史文化與藝術(shù)、社會探究、生命科學、物質(zhì)科學以及公民意識與法治等知識涵養(yǎng),進而擁有完整的知識與健全的人格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公民。這正是“全人”型的人才培養(yǎng)的典型理念。這也說明教育最主要的功用之一是培養(yǎng)人格[14]167-184,通識教育的目標不在于人力而在于人格[18]90-94,[26]57-102。

    四、啟示

    (一)借鑒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實施的成就,盡快將專業(yè)教育轉(zhuǎn)變?yōu)橥ㄗR教育

    “大學(university)”的詞源是“universal”,意為“普遍的、廣泛的、宇宙的”;因此,通識教育或自由教育正是“university”的本原含義,即大學是將愿意追求科學知識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起來,通過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同學之間的習性灌融和思想碰撞等,共同研究,相互砥礪,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造就人的學術(shù)境界和人格魅力[15]。鑒此,大陸高校應該盡快實現(xiàn)從專業(yè)教育向通識教育轉(zhuǎn)變。

    當前,大多數(shù)的大陸高校依然認為本科教育主要是傳播專業(yè)知識,這與現(xiàn)代大學的教育理念有很長的距離。從現(xiàn)代大學的教育理念來看,如果把大學總體教育比作一個人的身體,那么知識是肉,能力是骨架,興趣、好奇心是血液,獨立的思想、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才是大學教育的靈魂。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C·萊文曾說過,在現(xiàn)代信息社會里,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知識,大學要教給學生的是思辨能力,去粗取精的能力。目前大陸高校的管理部門也意識到這一點,開始轉(zhuǎn)變,但仍屬起步階段和探索階段,存在諸多問題,正好以臺灣高校30年的通識教育實踐為參考,克其不足,揚其優(yōu)點,構(gòu)建特色[11]253-256。如果美國的通識教育重在繼承西方文明的人文精神的話,那么臺灣的通識教育體系則融合東西方文明精神,更值得大陸高校構(gòu)建通識教育體系借鑒。

    (二)借鑒臺灣地區(qū)高?!叭恕毙团囵B(yǎng)目標,努力培養(yǎng)具備“民族、國際和代際視野”的人才

    從專業(yè)教育過渡到通識教育,首先要認識到本科教育是獲得共識教育的時段,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為所有本科生提供這種“共同教育”,以使大學生畢業(yè)后無論涉足哪個行業(yè)、哪個領域都能夠擁有“共同語言”,達到社會共識。其次,大學是創(chuàng)造自然知識、提高全民素質(zhì)的所在。這兩個方面都要借鑒臺灣地區(qū)實施通識教育取得的成就,特別是思考其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演變規(guī)律,全面實行通識教育,培養(yǎng)“全人型”人才。此外,在知識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內(nèi)外普遍存在意識、思維和思想沖突,大學通識教育還承擔促進東西方文明消除歧見和融合的重任。因此,在借鑒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全能”型和“全人”型之外,培養(yǎng)具備“民族視野”(National view)、“國際視野”(International view)和“代際視野”(Intra-generational View)等3個方面的兼具的人才迫在眉睫。即培養(yǎng)具備民族關懷,關注國內(nèi)地區(qū)間、工農(nóng)間、城鄉(xiāng)間的不公、不平等問題;具備國際觀念,關注全球的貧富、政治狀況等;能夠深入理解“我們正在提前支取后代的資源,我們將留給后代什么樣的地球”等現(xiàn)實問題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中的“代內(nèi)、代際公平”概念,實現(xiàn)推動全人類共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世界公民更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縱觀臺灣地區(qū)高校的通識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演變,從“T”型到“全能”型,再到“全人”,其目標在于培養(yǎng)民族和國際視野,尚沒有涉及代際視野。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前兩個視野,第三個視野的獲得最難。沒有代際情懷,“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永遠是個口號。可見,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識教育的價值觀教育的調(diào)整[22]127-143,[28-29]、創(chuàng)造性、批判型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培育[16]465-486,[29]、正確生命教育觀的發(fā)掘[30]9-24等,都是兩岸合作推動大學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任務。

    [參 考 文 獻]

    [1] Herbst J.Liberal Education and the Graduate Schools:An Historical View of College Reform[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62,2(4).

    [2] Sack S.Liberal Education:What Was It? What Is It? [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62,2(4):210-224.

    [3] 徐振雄.通識教育與我們的未來:萬能技術(shù)學院發(fā)展通識教育的現(xiàn)況與愿景[J].通識研究集刊,2002,2:71-90.

    [4] Tucker J A.A Confucian Analysis of American Thinking on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 Curriculum[J].臺灣通識教育學刊,2012(9):25-45.

    [5] Tsai Cheng-Chih.A Logical Diagnosi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Three Ad-Fallacies and A Prevailing Pharisaism[J].臺灣通識教育學刊,2011(8).

    [6] 董宇艷,陳楊,榮文婷.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理念與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25-28.

    [7] 張瑞林,張曉欣.內(nèi)地素質(zhì)教育與臺灣通識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比較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0(12):53-55.

    [8] 劉振維.通識教育本質(zhì)芻議[J].朝陽學報,2004a,9:26.

    [9] 趙強,鄭寶錦.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的嬗變[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7(6).

    [10] 甘陽.通識教育:美國與中國[J].復旦教育論壇,2007,5(5).

    [11] 林中燕.博雅視角下的臺灣本科院校通識教育體系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2(3).

    [12] 陳景蔚.知識社會與通識教育的理想設計[J].嘉義大學通識學報,2005(3).

    [13] 管麗莉.臺灣通識教育與大陸素質(zhì)教育之比較[J].學理論,2010(24).

    [14] 劉振維.論通識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以“人生哲學”為例[J].止善,2006(1).

    [15]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5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16] Mulcahy D G.What should it mean to have a liber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J].Curriculum inquiry,2009,39(3).

    [17] 丁三青.21 世紀初臺灣高等教育改革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3(2).

    [18] 張德啟.臺灣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發(fā)展及其特色[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9):90-94.

    [19] Wu Ching-Fen(吳靜芬).Applications of the Sociocultural Theory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J].嘉義大學通識學報,2004(2):237-256.

    [20] 宋千儀.人文精神的通識教育——以國文課程教學活動設計為例[J].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2009(5):165-181.

    [21] 陳思敏.全球化語境中臺灣高校通識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啟示——以傳統(tǒng)文化之傳承為視角[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46-48.

    [22] 劉淑爾.整合性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建構(gòu)與效能——以《民間文學》課程為例[J].勤益人文社會學刊,2010(1):127-143.

    [23] 江凈帆.臺灣高校通識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啟示[J].成人教育,2011(5).

    [24] 甘陽.大學通識教育的綱與目[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a,18(2).

    [25] 黃俊杰.邁向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境界:從普及到深化[J].通識教育,2001,8(4).

    [26] 劉振維.論通識教育之理念與實踐[J].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004b,2(2).

    [27] 廖純沂,廖玲珠.“生命科學概論——以生物產(chǎn)業(yè)觀點為出發(fā)”一項通識教育課程之改進[J].通識教育學刊,2008(1).

    [28] 李雅婷.通識教育與師資培育課程統(tǒng)整方案探究[J].通識教育學刊,2011(8):31-51.

    [29] Tong Y H,Lin Y W,Chen C C,Lin J M.Perceptions of General Educat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2009,6(8):468-474.

    [30] Huang Chun-Chieh.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as Life Education:A Personal Testimony[J].通識教育學刊,2012(9).

    [責任編輯:何宏儉]

    Evolution and Inspiration of Liber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aiwanese Universities

    QIU Rong-ji,WANG Song-lia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xiàn)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Started from describing the origin of Liberal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and features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Taiwan.Then,the evolu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Liberal Education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were summarized.Finally,it pointed out that universities of China mainland shoul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change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o Liberal education changes as soon as possible,in order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with “national,international and intergenerational perspectives”.

    Key words:Taiwanese Universities;Liber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Training Objectives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6201(2016)01-0157-05

    [作者簡介]邱容機(1973-),女,福建明溪人,福建農(nóng)林大學金山學院副研究員,副院長;王松良(1967-),男,福建福安人,福建農(nóng)林大學海外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項目(FJCGZZ12-030);福建省教育廳社科研究項目資助(JB11559S)。

    [收稿日期]2015-07-16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1.031

    猜你喜歡
    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教育通識教育
    高職藝術(shù)院校文化素質(zhì)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
    論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
    考試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45:59
    淺談中職學校企業(yè)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效融合
    職業(yè)(2016年11期)2016-11-23 20:48:22
    房地產(chǎn)專業(yè)教育與“三創(chuàng)”教育的耦合效應
    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52:11
    工程教育認證模式T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計算機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4:25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淺談
    財會學習(2016年19期)2016-11-10 05:45:54
    藝術(shù)職業(yè)院校表演專業(yè)現(xiàn)狀及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模式探索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9:17
    高職院校專業(yè)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0:38
    海外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借鑒與啟發(fā)
    安福县| 五华县| 溆浦县| 乌兰察布市| 遂川县| 冕宁县| 达尔| 石棉县| 额敏县| 阜城县| 无锡市| 微山县| 林周县| 南投县| 门源| 巩留县| 临沂市| 三原县| 双柏县| 天等县| 庆阳市| 西宁市| 井研县| 武陟县| 湛江市| 华蓥市| 翁源县| 博白县| 惠来县| 汝城县| 米易县| 临江市| 乐都县| 兖州市| 涞水县| 金塔县| 大港区| 昌邑市| 洛南县| 逊克县|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