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慧
(吉首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
論晚清“詞史”意識的自覺
周佳慧
(吉首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詞史”說自清初被提出后,便一直存在于清代詞學中。起初出現(xiàn)于詞選序言及詞評中。發(fā)展到晚清,常州詞派從尊體角度出發(fā),認為詞也應具有干預現(xiàn)實的作用?!霸~史”意識在部分詞人的創(chuàng)作中初露端倪,“詞史”概念卻并未成形。直到周濟借“詩史”概念明確提出“詞史”這一具有確切含義的術(shù)語,“詞史”觀念在越來越多的詞人創(chuàng)作中得到體現(xiàn),詞史概念基本確立。“詞史”觀念是在特定學術(shù)背景下形成的,并且是由一種模糊的意識發(fā)展成為晚清的成形理論。
詞史;常州詞派;學術(shù)發(fā)展
說到“詞史”,就不得不提及清初就已經(jīng)初露端倪的“詞史”意識。陳維崧在《詞選序》中提到“客亦未知開府《哀江南》一賦,仆射在河北諸書,奴仆《莊》《騷》,出入《左》《國》,即前此史遷、班椽諸史書,未見禮先一飯;而東坡、稼軒諸長調(diào),又骎骎乎如杜甫之歌行與西京之樂府也。蓋天下之生才不盡,文章之體格亦不盡……為經(jīng)為史,曰詩曰詞,閉門造車,諒無異轍也”。而后又提到“然則余與兩吳子、潘子僅僅選詞云爾乎?選詞所以存詞,其即所以存經(jīng)存史也夫”。[1]54-55陳維崧在此將東坡、稼軒的長調(diào)與杜甫的歌行、西京的樂府作比,認為詞也能記載和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將詞的功能擴大,本該綺麗的文體也肩負起存經(jīng)存史的使命。這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由明入清,大部分的明末遺民們依舊沉醉于故國之思中,由此他們開始反思明末的歷史與文化,一方面希望能改變晚明的空疏思想,建立新的文化秩序;另一方面,借此聊慰自己的悲涼心境。這也與清代文學的發(fā)展特征相吻合:注重古典規(guī)范,注重承繼束結(jié)。[2]12-14此時的文人以一種歷史總結(jié)的目光重心審視古代文化,引古鑄今,學為天下。恰是清初文人這種新的學術(shù)道路與學術(shù)精神,致使文人重新審視詞這一文體:詞亦可肩負起重要的歷史使命。
這一時期的文人有著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以批判性目光審視社會現(xiàn)實。曹爾堪在評吳偉業(yè)詞時說:“隴水嗚咽,作凄風苦雨之聲。少陵稱詩史,如祭酒可謂詞史矣?!盵3]564詩人們能以“詩史”記錄家國大事,詞人們亦不例外,以“詞史”宣泄自身的悲苦窮愁之情,表達悲天憫人的情懷。尤侗在《詞苑叢談序》中說:“今復輯成《詞苑叢談》一書, 蓋撮前人之標而搜新剔異,更有聞所未聞者,洵倚聲之董狐矣。殆與《本事詩》相為表里,予故重為之序。夫古人有‘詩史’之說,詩之有話,猶史之有傳也。詩既有史,詞獨無史乎哉?”[4]1尤侗認為《詞苑叢談》與《本事詩》互為表里,由《本事詩》的“詩史”一說,想到詞也應當有“詞史”。清初文人不僅關心個人境遇,更關注家國大事,正是這種對民族命運和天下興亡的關心,他們張揚著文學的社會參與意識,而經(jīng)世致用正是此時的主流思想之一。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詞的實用功能不可避免地也被挖掘。
可惜的是,此時“詩史”大多出現(xiàn)在詞選序言及詞評中,他們并未對“詞史”的具體概念進行闡釋,只是作為一種意識而存在,真正的理論也并未形成。
“清初興起的以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為宗旨的文化檢討與歷史反思,無形中強化了全社會宗經(jīng)征圣的文化心理。一切學說以六經(jīng)為依據(jù),為本源,極大地刺激了學人治經(jīng)求本的熱情。這種熱情在清政府文化政策的引導下,逐漸演化為一種對古代文獻整理詮釋的熱潮?!盵2]12-14清政府對此時的文化環(huán)境進行了嚴格的管控,導致大部分的文人畏于文字獄,不敢大肆宣揚自己的思想。在這種大的文化背景下,“詞史”說也趨于沉寂。清朝中葉,無聊之作越來越多,過分注重雕章琢句,缺乏實質(zhì)內(nèi)涵,整個詞壇充斥著靡靡之音,詞壇迫切需要革新。常州詞派的張惠言為了改變這種詞風,同時也是為了提高詞的地位,他在《詞選序》中提出“詞者,蓋出于唐之詩人,采樂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詞,故曰詞……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然以其文小,其聲哀,放者為之,或跌蕩靡麗,雜以昌狂俳優(yōu),然要其至者,罔不惻隱盱愉,感物而發(fā),觸類條鬯,各有所歸,不徒雕琢曼辭而已……”[5]這篇序言可謂是針對浙派出現(xiàn)的弊端而發(fā)。張惠言主張詞應該抒發(fā)詞人心中的憤懣,有所寄托,并且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言之有物。這就給當時的詞人一種思想上的沖擊,詞不應該只記錄風花雪月,更應將詞與現(xiàn)實政治相比附,有著強烈的干世色彩。
張惠言為了提高詞的地位,從推尊詞體的角度,從詞源上認為詞出于唐人之詩,在詩的眾多功能中,他首先選取了詩中所有功能中最正統(tǒng)的那一項,即“深美閎約”,詞能夠作為詞人表現(xiàn)自我,干預現(xiàn)實的工具。這種選擇與當時的學術(shù)背景以及張惠言的身份有著密切的關系。此時的文人逐漸擺脫“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的畏禍心態(tài),開始敢于表達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張惠言一生專注于經(jīng)學與古文,他將濃厚的重古傾向滲透于詞學觀念中,提高詞體地位,同時將詞的觸角伸向現(xiàn)實社會。張惠言的詞學主張并未直接提及“詞史”這一術(shù)語,但卻在當時的詞壇中對詞風起到了矯枉過正的作用,給詞的發(fā)展指明了一條新的道路,即詞可以如詩般比興寄托,并進一步擴大了詞的功能,這為周濟提出“詞史”概念奠定了基礎,他的詞學主張也在促進著“詞史”說的形成。他的詞學理論也契合了時代的需要,嘉道年間,給身處于江河日下社會環(huán)境的士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排遣心中憂愁的有效方式,被大多數(shù)文人接受。
隨著社會形勢的急劇變革,詞能否像詩一樣表達社會事件等重大主題?對于這一問題在晚清這一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晚清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改變了詞人的生活環(huán)境,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詞人,他們不能不關注國家社會問題。這也就使得詞人們開始接受常州詞派,即張惠言的主張,詞應擴大其功能,與社會發(fā)展相結(jié)合,記時事,敘悲情。大部分詞人開始在意識層面接受詞能記事,尤其是記時事,達到干預現(xiàn)實這一功能,并將其以理論的形式加以概述。周濟進一步發(fā)展了張惠言理論,他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提到:“感慨所寄,不過盛衰;或綢繆未雨,或太息歷新,或已溺已饑,或獨清獨醒,隨其人之性情、學問、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見事多,識理透,可為后人論世之資。詩有史,詞亦有史,庶乎自樹一幟矣。若乃離別懷思,感士不遇,陳陳相因,唾沈互拾,便思高揖溫、韋,不亦恥乎?!盵6]1630張惠言提出詞要有所寄托,周濟則認為感慨寄托的內(nèi)容莫過于世道盛衰。每位詞人由于所處的境遇,以及自己才學性情的差別而有不同的感悟,若是能夠?qū)Ξ敃r所發(fā)生的事件有著深刻的認識,并將這些感悟行之于詞保存下來,將來必定會成為后世寶貴的資料。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詞也具有詩一樣的功能,即記錄歷史,干預現(xiàn)實。自周濟明確提出“詞史”這一術(shù)語,“詞史”概念也基本定型,即同“詩史”一樣,是反映歷史的詞。
周濟提出的“詞史”說也是晚清大學術(shù)背景的必然產(chǎn)物。嘉道之際,清王朝面臨著內(nèi)憂外患的局勢,康乾盛世不復存在,世道衰微,這些無不都給文人們巨大的沖擊,使得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社會。一批時代的先覺者們自然意識到危機的來臨,強烈的憂患意識使得他們投身于對現(xiàn)實社會的深切思考,他們有著強烈的入世熱情,努力尋求著一種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學術(shù)路徑與學術(shù)精神。周濟青年時期也有著強烈的濟世情懷,希望通過科舉為國效力,雖然一直未得到重用,但他始終希望以“有用之學”匡濟天下,“詞史”便是他長期接觸社會后的產(chǎn)物。周濟還是一位史學家,他曾編《晉略》八十卷,他以史學思維,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他也深受張惠言的影響,提倡詞作在內(nèi)容上要符合儒家詩教傳統(tǒng)。
隨著國家形勢的日益嚴峻,文人們建功立業(yè)的樂觀心態(tài)慢慢開始瓦解,他們所處的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日益遭到破壞,除了外來的侵略,清王朝此時的政局也不甚穩(wěn)定,相較于以前的養(yǎng)尊處優(yōu),此時的文人開始擔憂自己處境和國家安危。他們的憂患意識開始覺醒,紛紛由埋頭書齋經(jīng)籍向立足現(xiàn)實、通經(jīng)致用轉(zhuǎn)換,希望自己也能在這亂世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并尋求濟世之道。這正是對清初理性主義的承接,這種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使得文學成了他們政治參與和個體理想發(fā)展的載體,使其朝著實用方向發(fā)展。
在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指導下,詞人們除了在理論層面明確地提出了“詞史”這一概念,部分詞人已經(jīng)開始著手思考,到底該以何種方式進行“詞史”創(chuàng)作。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續(xù)編》“趙起約園詞稿”條說:“予嘗謂詞與詩同體,粵亂以來,作詩者多,而詞頗少見。是當以杜之北征諸將陳陶斜,白之秦中吟之法運入減偷,則詩史之外,蔚為詞史,不亦詞場之大觀歟……誰謂長短句之中,不足以抑揚時局哉。”[7]3529如果說最初張惠言認為詩詞同體是出于提高詞體地位而言的話,那謝章鋌則更進一步在考慮詞若要如詩般記錄社會時事的具體做法,從理論層面進一步過渡到了創(chuàng)作層面。譚獻《篋中詞》評王憲成《揚州慢·壬寅四月過揚州用白石韻》:“杜詩韓筆,斂抑入倚聲,足當詞史。”[8]1-11他明確提出若以杜詩韓筆之法作詞,那就能創(chuàng)作出“詞史”作品。雖然他們的“詞史”術(shù)語都是比附于“詩史”提出,并且有很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此時大部分詞人“詞史”觀念進一步加強,已經(jīng)逐步由觀念上轉(zhuǎn)變到創(chuàng)作上。
除此之外,在評論詞作中,也有很多詞人以“詞史”這一理論去評價他人詞作。如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陶樑詞”條評陶樑《百字令》:“昔人稱少陵韻語為詩史,此詞正可作詞史讀也。”[9]2722-2723譚獻《篋中詞》“評蔣春霖《踏莎行·癸丑三月賦》:“詠金陵淪陷事,此謂詞史?!盵8]1-11在評論者心中,他們心目中已經(jīng)明確“詞史”的含義,并能對他們所認為是“詞史”的作品進行鑒賞。由此而言,“詞史”由最初的一種朦朧的意識在詞人心中一閃而過,發(fā)展到能夠作為一種獨立的標準去評判詞作,此時的詞人在思想上已形成較為自覺的“詞史”意識。這一時期的詞人并非只是為了拔高詞的地位而努力,也是出于時代需要,詞人需要,開始自覺地思考詞該怎樣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詞史”由最初的觀念逐步發(fā)展成成形的理論,是隨著時代學術(shù)不斷發(fā)展的,而“詞史”概念的完整提出得益于常州詞派中幾位重要人物的努力。發(fā)展到后期,常州詞派漸漸衰落,其他非常州詞派的人也依舊在此基礎上努力探索著,這也就證明“詞史”這一概念,普遍被大眾詞人接受。但由于詞受限于自身的抒情性,到最后仍舊不能更好地敘事,以至于“詞史”也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1]陳維崧.陳維崧集(上)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
[2]關愛和.中國近代文學論集[M].中華書局,2006(5).
[3]吳偉業(yè).吳梅村全集[M]. 李學穎,集評標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4]徐釚.詞苑叢談校箋[M]. 王百里,校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11).
[5]張惠言.詞選[M].宛鄰書屋道光十年刻本.
[6]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M]//唐圭璋.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1).
[7]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續(xù)編[M]//唐圭璋.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1).
[8]譚獻.篋中詞[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M]//唐圭璋.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1).
Class No.: I207.23 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Arguments About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ical-Ci poe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Zhou Jiahu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China)
Since the word history of Ci poetry has emerged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word has been used up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ect, school of Changzhou Ci proposed that the Ci poetry should interfere the social reality . The concept of history of Ci poetry has been put forward by ZhouJi. The basic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history of Ci poetry. The concept of "history of Ci" was formed under the specific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it was developed into a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of ague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history of Ci poetry; Changzhou school of Ci poetry; academic development
周佳慧,碩士,吉首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詞史’觀念對晚清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編號:CX2015B544)。
I207.23
A
1672-6758(2016)11-0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