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在東,羅 靜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革命覺悟養(yǎng)成途徑探微
□秦在東,羅靜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摘要]農民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廣大動力。中國共產黨緊緊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階段性與層次性特點,通過保障物質利益與傾注精神感召相結合的教育途徑,逐步用先進的思想喚起農民的革命覺悟,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革命奇跡。新時期加強農民教育,必須堅持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相統(tǒng)一的教育原則,遵循當前歷史任務與受教育對象層次條件有機結合的規(guī)律,繼續(xù)保持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作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重構與復興當代農民話語體系。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革命;農民;革命覺悟;養(yǎng)成途徑;啟示
[DOI編號]10.14180/j.cnki.1004-0544.2016.04.014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農民的積極參與、奮勇拼搏、無畏犧牲是革命勝利的不朽基石。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農民的啟蒙、激發(fā)與教育使之養(yǎng)成革命覺悟,是農民積極投身革命的關鍵因素。當代農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主力軍。總結經驗以史為鑒,對于做好新時期農民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1農民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廣大動力
農民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廣大動力,這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大內核,是中共在革命實踐中逐步認識并深化的。
中共從成立之始就十分關注農民問題,一大綱領提出要沒收土地歸社會公有,二大宣言明確指出“中國三萬萬的農民,乃是革命運動的最大元素?!保?]
第一次國共合作、土地革命時期,中共農民觀逐步地由爭議走向統(tǒng)一。毛澤東強調“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這些道理,一直到現在,即使在革命黨里面,還有許多人不明白?!保?]在嚴酷的斗爭環(huán)境中,毛澤東的這個觀點還不足以取得還處于幼年期的中共的領導層在理論上的認同。加之“過火”的農民運動使得國民黨非常不滿,中共領導層為了防止“聯合戰(zhàn)線”的破裂,對農運采取了不支持,甚至反對的態(tài)度與做法,在中共黨內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大革命失敗前夕,憂心忡忡的毛澤東不斷號召到武漢來的湖南農運同志們趕緊拿起武器“上山下湖”以保存革命的火種。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力量在“清黨”和“分共”中損失慘痛,據中共六大不完全統(tǒng)計,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險惡的局勢下,相當一部分不堅定分子脫黨,1927年11月的統(tǒng)計數據表明,中共黨員數量由革命高潮時期的6萬人急劇減至1萬多人。被同志們的鮮血染紅雙眼的革命者們急切復仇,“左”傾盲動拼命主義在黨內滋生壯大,并與教條主義共同占據領導地位,在土地革命初期,對于以建立與發(fā)展農村根據地作為根本的、以保存當下與逐步壯大革命力量為目標的、需要從長計議的革命道路與方式受到了較長時間的批評與指責。
然而,即使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以彭湃、毛澤東、瞿秋白等為先鋒的共產黨員以巨大的勇氣頂著壓力為農民問題的探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毛澤東在1925年就明確表示他“現在注重研究中國農民問題”;[3]瞿秋白于1927年在《向導》上發(fā)表了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前兩章,并于同一年將該報告公開出版,還為之作序;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井岡山艱難探索;1929年中央九月來信與古田會議對于發(fā)動農民、建立鞏固的農村根據地的肯定;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為代表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的提出;中央蘇區(qū)的開辟與發(fā)展;遵義會議的重大轉折等一連貫的革命實踐,使得中共農民觀逐漸成熟與堅定。
1939年毛澤東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農民?!保?]后又進一步指出貧農“是中國革命最廣大的動力,是無產階級的天然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6]農民觀的形成與完善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下重要的思想基礎。
1.2革命覺悟是農民動力的根本保障
發(fā)揮農民的動力作用,必須要使廣大農民真正地擁戴革命,擁戴革命則必須要有自覺、自愿的革命精神。
中國農民從來不缺乏革命熱情。悠久的農業(yè)文明曾孕育了中國世界一流大國的地位,農民勤勞、善良、勇敢,卻是受壓迫最深、物質精神生活最貧乏的勞苦大眾。極端困頓的生活境況推動他們前赴后繼地向命運作著不屈的抗爭。中國最初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就是農民斗爭,據統(tǒng)計,僅鴉片戰(zhàn)爭后的9年間,農民揭竿而起就達上百次之多,其中最具里程碑意義的就是馬克思在1853年指出的“中國的連綿不斷的起義已經延續(xù)了約十年之久,現在匯合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革命”[7]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然而,勇敢端起大刀長矛的中國農民盡管使強大的敵人感到震驚,卻也始終未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即使是舊時農民戰(zhàn)爭的巔峰——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也終是憾事一場。失敗是歷史的必然,這是因為這些斗爭都是自發(fā)而成也以自發(fā)而終。這種自發(fā)是由于生活極端困苦為了生存而不得不爆發(fā)的近乎本能的斗爭。人“是漂浮在意識形態(tài)中”[8]的,農民是在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教化下成長起來的,由出生開始,血親的生活現實、宗教與迷信儀式、民俗禮節(jié)、文化生活、物質生產、人際交往等各方面都處于封建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之下,因而,低賤是農民的自我認知,受苦是農民的命運,服從是農民的使命,認命才是來世獲得解放的最終途徑。意識形態(tài)的教化改變了農民的群體心理結構,往往表現出愚昧、麻木、膽小、忍耐、宿命的群體性格,不愿獲得甚至畏懼“自由”。所以,中國農民是不喜歡革命的,革命對他們來說是不可理解、不可饒恕的背叛,他們痛恨離經叛道的革命者。被迫的自發(fā)斗爭再轟轟烈烈也不能掩蓋農民仍處于自在狀態(tài)這個致命的缺陷,一旦被迫的斗爭微見成效使得生活可以忍受了,革命熱情很快就消退,要么遭到殘酷鎮(zhèn)壓后一轟而散,要么起義成功的領導者代替了被推翻者成為統(tǒng)治者,歷史再次重現對有功于革命的農民階級的殘酷壓迫,這兩種結果均是革命失敗的表現。
歷史一再告誡我們,僅有自發(fā)的革命熱情是不能爭得革命的完全成功的。自發(fā)是被動的、由環(huán)境激發(fā)而生成的動力,這種動力即使強大卻也易于改變;自覺是高級別的精神境界,一旦形成則不易更改,是人克服困難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保證。啟蒙、激發(fā)與教育農民使之養(yǎng)成革命覺悟是農民動力作用發(fā)揮的根本保障。
1.3農民革命覺悟是逐步養(yǎng)成的,具有階段性與層次性的特點
歷史已然證明,由自發(fā)通往自覺的路途單靠農民的自身力量是走不通的,這是因為,以血緣經濟為主體的、封閉的、落后的小農生產方式不可能產生出先進的思想,農民的革命自覺必須要靠外來力量的引導,這個力量就是代表著先進生產方式的中國無產階級及其領導者中共。
革命覺悟是農民內在關于革命的認知、思想、觀念、情感、意志與行為傾向的集中與升華,是在接受教育、自我實踐的不斷互動中逐步養(yǎng)成的,具有階段性與層次性的特點。階段性是由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所決定的,在不同的革命階段,為了服務于該階段的具體任務,中共對農民革命覺悟教育有不同的側重點,因而農民覺悟養(yǎng)成具有階段性特點;層次性是由當前農民的實際條件所決定的,覺悟本就是一種層次性的存在,低層次覺悟是高層次覺悟的基礎,舊中國農民的革命覺悟基礎十分薄弱,條件非常有限,絕大多數農民都是文盲,因而,農民的覺悟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持續(xù)的,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就體現了覺悟養(yǎng)成的層次性。
階段性與層次性相互依存,使得中共的農民覺悟教育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針對性與實用性。革命的階段性任務是什么,農民當前最關注的需要是什么,農民接受教育的現實條件有哪些,那么農民革命覺悟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等必須與之相適應,這充分體現了中共對馬克思主義精髓的科學把握以及中國化現實運用的智慧。在中共領導下,先進的思想喚起的農民革命覺悟,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革命覺悟的生發(fā)是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卓越成果。中共緊緊圍繞當前革命階段的歷史任務,以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目標為中心,以滿足農民物質、精神需要為基石,通過保障物質利益與傾注精神感召相結合的科學途徑,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多樣的形式、靈活的方法,由激發(fā)農民的階級自覺開始,逐步上升到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革命覺悟。
2.11921——1935年:生存之戰(zhàn)
近代以來,在外來帝國主義與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下,中國農民苦難深重,“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斗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如牛負重。”[9]日夜懸心的達摩克里斯生死之劍未有片刻移開。生存之本能使得農民有著內在的革命要求,為生存而戰(zhàn)也成為了農民最易接受的革命思想。
2.1.1啟蒙階級意識為中心。舊時農民革命之所以不能取得最終勝利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基于農民對自身所處社會地位的認知。封建主義意識形態(tài)之下,人生而不平等的等級觀念已根深蒂固于農民的意識中。要使農民接受革命思想、主動投身革命,必須首先打破封建等級觀念,啟發(fā)受壓迫的階級意識。
農民階級意識啟發(fā)的一個重大阻礙就是對科學知識的無知,中共基于當前農民的現實條件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恰當的宣傳教育方法,著力于將提高文化水平與階級意識結合起來。中共第三屆第一次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于1923年十一月下發(fā)的《教育宣傳問題議決案》就向黨員明確提出了對農民的宣傳策略,要求以淺近的口號宣傳為原則,以農民與政治的關系為中心內容,編寫取材于農民生活的通俗問答的歌謠小冊子,將《前鋒》、《新青年》、《向導》社會科學講義的材料口語化,同時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貧農學校。在海豐,農民教育方法豐富多樣,1925年7月29日《農工周刊》第2期發(fā)表了李春濤的《田地究竟是誰的?——海豐農民對于土地的觀念之正確》,生動描述了當時通過讓農民舉手表決對于土地歸屬誰有的啟發(fā)階級意識的教育場景。[10]
2.1.2滿足農民對于土地的渴望是階級意識啟發(fā)的前提條件。1921年中共成立之時,就明確地將土地問題提到了革命的重要地位;1924年鑒于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需要,實行了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后隨著革命情形逐漸演變?yōu)闆]收大地主土地、公共土地;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領導人民進行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土地革命,1927年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針,要求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沒收大、中地主及祠族廟宇的土地,分配給佃農或無地的農民,切中了中國革命的要害。土地革命適時、深入有效的開展,使廣大農民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農民自愿接受中共的領導,積極參加和支援革命戰(zhàn)爭,建設、保衛(wèi)革命根據地。
培養(yǎng)農運人才是保障農民土地革命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1927年毛澤東倡議創(chuàng)辦并實際主持了位于武漢的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農運先鋒彭湃也在講習所任職。惲代英、李達、李漢俊等做為教員,徐謙、孫科、顧孟余、鮑羅廷等作特別演講。除了政治、文化課外,講習所非常重視軍事訓練,實行軍事化管理,在學生寢室里都貼著目標明確的“實行農村大革命”標語。畢業(yè)后的學員大批奔赴到農村革命的最前線。他們奔赴革命戰(zhàn)場的時期正是大革命失敗后嚴峻黑暗的轉折期,以陳慕平、程伯謙等為代表的一批有思想、懂軍事、會組織農運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21935年——1945年:血親復仇
1935年中央紅軍勝利完成史稱二萬五千里的戰(zhàn)略大轉移。同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路線,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當前任務的重大轉變。隨著日本侵華行動的升級,中國人民抵御外侮的要求日趨強烈。為了向全國人民表達中共抵抗外敵的決心,1936年紅軍緊接長征后又進行了東征與西征。1937年8月22-25日,洛川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國革命逐漸集中指向了民族解放的使命。
2.2.1激發(fā)民族意識為中心。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后,為了盡快瓦解抗日聯盟、消滅中國抗日的有生力量,在華北制定了“治安肅正計劃”,采取了極其殘酷的燒殺搶掠政策。僅華北在1938年11月至1940年底,日軍就出動千人以上的大規(guī)模掃蕩達109次。在掃蕩區(qū),整村的男女老幼遭到屠殺,糧食生畜全部被搶光,燒毀的廢墟比比皆是,廣大區(qū)域連綿而成整片的無人區(qū),成為紅軍與根據地人民的“囚籠”。血仇深似海,農民逐漸認識到只有團結起來才能驅逐虎豹、得復家園。報仇雪恨將中國力量聚集、凝結成為強大的革命洪流,為血親復仇是中共啟發(fā)農民民族意識、領導農民進行抗日斗爭的偉大宣言。
毛澤東指出“這個政治上動員軍民的問題,實在太重要了?!@是勝利的最基本的條件?!保?1]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方式激發(fā)農民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并自覺接受革命思想是中共政治教育宣傳的常用方法之一。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感嘆:“在共產主義運動中,沒有比紅軍劇社更有力的宣傳武器了,也沒有更巧妙的武器了?!眲∩鐒?chuàng)作快、題材廣、表演活,滿足了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需要,很多時候,一當聽說有紅軍劇社,成百上千的農民會主動趕來接受宣傳和教育,這種鮮活的宣傳方式往往十分有利于打消農民對紅軍的疑慮,于無形中傳播了革命思想、綱領與政策。
通過選舉激發(fā)農民的政治熱情。農民被教育并賦予選舉權來管理自己的事務。陜甘寧在1937年春進行了選舉和機構改革,制定了《陜甘寧邊區(qū)選舉法》實行直接無記名平等普選法,為了使農民廣泛、積極并有效參與,投票方法上做了很多適宜的改變,“以解決文盲問題和保證秘密投票,如在候選人背后的壇子放進豆子。”[12]選舉運動取得了重大成果,“開創(chuàng)了邊區(qū)‘新民主主義政治’,……鼓勵農民參與一項政治計劃,……選舉還使政府合法化,……選舉提供了黨的目標的廣泛教育機會?!凇旅裰髦髁x’政策下,黨與職能機構、軍隊、群眾組織分享權力?!保?3]
中國共產黨人的率先垂范。黨的干部,包括高級干部都是儉樸與平等的。在斯諾的觀察下,周恩來的房間里“土炕上掛的一頂蚊帳,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馬克·賽爾登也提到在延安“與國民黨官員形成極鮮明對比的是,沒有一個共產黨干部的生活接近舒適,……戰(zhàn)爭的艱苦和貧困共同落在干部和戰(zhàn)士以及農民身上。”[14]“1937年第一次全邊區(qū)努力收集糧食支援戰(zhàn)爭,村級群眾大會懇請‘自愿’捐獻。黨員積極分子起了關鍵作用,激發(fā)起群眾的熱情,確保當地指標完成?!保?5]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y and the physiopathology of pancreatic injury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 to clarify whether it requires specific management and to assess its prognostic value.
2.2.2土地政策的適時變化?!巴恋卣咴谔K維埃各種政策中,至今占著主要地位?!瓕崿F土地革命的意義,不但是給占全國人民80%的農民群眾解除封建的剝削,而且同時就是推動這80%的人民積極參加民族解放,強大民族革命力量?!保?6]。為了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中共以既保障農民的政治經濟權利也保障地主的相關權利為原則,在蘇區(qū)實行了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打下了廣大的、堅實的群眾基礎。對于怎么使減租運動有利于當前革命任務,毛澤東指出“減租必須是群眾斗爭的結果”,他認為,在由廣大農民群眾自己開展活動的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一些過火現象,這個不必擔憂,農運工作者只需在事后去改正,必須要有這個改正的過程才能夠使農民明白“讓地主能夠活下去,不去幫助國民黨,對于農民和全體人民是有利的?!保?7]
當八路軍開赴前線后,陜甘寧邊區(qū)就在當地招募農民做保衛(wèi)工作,有健康男子組成的自衛(wèi)軍,也有婦女團隊。除了分配土地外,還組織代耕隊幫助軍人家庭耕種,“據稱1938年邊區(qū)有46 358個隊組織起來,1939年增加到63 797個。1942年延川縣8 000多畝地是代耕的,屬于2 742個軍人家庭”。[18]代耕隊以保障軍人家屬的生活,減輕軍人后顧之憂的物質表現形式,充分肯定了參加人民軍隊保衛(wèi)人民的榮譽感,進一步激發(fā)了軍人在戰(zhàn)場殺敵立功的決心以及農民踴躍參加人民軍隊的熱情。
2.31945——1949年:保衛(wèi)之役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人民盼望已久的和平時代并沒有到來。中國人民與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成為了主要矛盾。保衛(wèi)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展望安定和平的未來,成為當前歷史階段的重大任務。
2.3.1提升民主意識為中心。民主意識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的民主意識是在革命實踐中一步一步覺醒的?!墩撀摵险穼χ袊锩F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抗戰(zhàn)中實際存在兩條路線與兩個前途,為了保衛(wèi)勝利的果實,爭取“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和富強的新國家”[19]前途,必須進一步加強民主意識教育,發(fā)動包含著80%農民的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反對國民黨在內的反人民集團,以取得民主自由的勝利為目標激勵全國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
開展訴苦清算運動是沖擊性較強的一種教育方法。特別是在新解放區(qū),為了解決農民長期被壓迫生成的畏懼情緒,發(fā)動群眾的革命熱情,許多村莊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了訴苦組織,通過農民自己對地主、惡霸、漢奸的訴說仇恨,引導農民進一步破除等級、宿命的觀念,既對地主、惡霸、漢奸進行了懲治,又使農民通過自我教育進一步覺醒了階級意識,提升了民主意識,使他們深刻認識到生活苦難的階級壓迫根源,踴躍參加革命、支援革命,與此同時在斗爭過程中,有意識地發(fā)現和培養(yǎng)革命積極分子與骨干人才并發(fā)展入黨。
2.3.2土地政策的及時變更與發(fā)展生產的保障供給。中共為了鞏固后方,擴大群眾基礎,推動人民解放戰(zhàn)爭,將貫徹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作為了解放區(qū)建設的中心問題,即將減租減息的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使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擺脫幾千年來的封建壓迫和剝削。當人民解放軍轉入戰(zhàn)略進攻階段時,更加需要廣大農民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土地改革必須更加徹底。中共中央于1947年7月至9月在西柏坡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保?1]《中國土地法大綱》對于推動新老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以及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農民迸發(fā)出難以估量的革命熱情,他們參加軍隊、做戰(zhàn)爭勤務、開展物資生產與支援等,據統(tǒng)計,僅山東解放區(qū)就有59萬農民參軍,700萬民工隨軍征戰(zhàn),農民提供的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是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有力保障。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作為革命的最廣大動力用小推車推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當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壯舉也要由農民堅定的脊梁作為支柱,沒有農民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實現,沒有農民的現代化也不是中國的現代化。
3.1必須堅持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確保農民教育的正確方向
中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先鋒組織,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共在革命實踐中不斷發(fā)展著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為農民革命覺悟養(yǎng)成的成功實踐提供了理論原則、方法論依據。堅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覺悟教育的重大經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觀及教育實踐并非一帆風順的,經歷是一個從模糊、肯定、動搖、否定、挫折、確立到堅持的發(fā)展過程,這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順利進展有著直接關系的。新時期農民的思想教育也同樣如此,只有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前提、指導思想,才能保證農民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保障思想教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服務的方向。
3.2必須以滿足農民的需要為前提條件,堅守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相統(tǒng)一的教育原則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堅持以農民的根本物質利益——土地為出發(fā)點,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物質保障與精神感召緊密結合中實現激發(fā)農民革命熱情、培養(yǎng)農民革命覺悟。
當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質利益滿足的前提條件更加凸顯?!耙磺腥罕姷膶嶋H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保?2]對比教育前、教育中、教育后農民的不同物質利益體驗直接決定了農民對思想教育工作及內容的評價。
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當代農民的基本需要。首先,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內容與方式必須是以社會主義道德為準則。其次,社會主義道德是以崇高的、為全人類解放的理想為基石的,必須以崇高理想作為根本來感召農民。崇高理想不是真空,需要依靠社會全面的發(fā)展以實現家庭幸福感、社會公正感、身心安全感等現實的積極情緒體驗使其充實、豐盈、真實、整合與內化。最后,要注重現代化的傳播藝術的運用,使用農民愿聽、愿見、能聽、能見、聽得懂、看得懂的恰當的信息符號,注重合乎現實條件的媒體建設與使用,更重要的是為農民提供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平臺與渠道,加深他們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參與度,發(fā)動自我教育熱情,鼓勵去體驗教育感受,啟發(fā)與鼓動相互教育,使教育內容在農民的內心深處扎根。
3.3必須遵循農民教育的階段性與層次性規(guī)律,將當前歷史任務與受教育對象的層次條件有機結合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農民革命覺悟教育的重要經驗就是遵循了教育的階段性與層次性特點,將教育與革命階段的具體任務緊密相聯,將教育與農民的實際條件相聯,并將兩者有機結合。
美麗富饒的鄉(xiāng)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目標。農村的跛腿已成為制約中國發(fā)展的短板,補短板是當前中國的關鍵問題。農業(yè)發(fā)展歸根到底還是要靠農民,因而,吸引適量的農民工回到家鄉(xiāng)、激發(fā)當前農業(yè)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共同建設美麗的鄉(xiāng)村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這也成為了農民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當前,中國農民已基本分為兩大群體,農民工群體與務農農民群體,他們在思想條件、物質精神需要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農民工群體教育必須堅持以物質利益滿足為前提,將滿足發(fā)展性精神需要作為重點。務農農民群體教育必須以滿足農民的根本物質利益為前提,堅持土地問題上國、地、農三方的平衡與共贏。
3.4必須繼續(xù)保持中共的優(yōu)良作風,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為農民教育提供強大的組織基礎與模范保障
基層黨組織既是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其言行更是農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最重要參照體,既體現了政治教育的內容,也具有方法論意義。
增強基層組織的領導與管理能力,發(fā)揮其堡壘作用,必須由夯實村一級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入手,必須由提高黨員干部的全方面素質為根本依托。一要加強基層組織領導者的領導力、實干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以黨章為鏡,以規(guī)定為線,以自律為準,以“群眾想什么,我們就干什么”為做事的標準,以是否滿足了群眾的物質與精神需要為工作成果最終的評價準則。二要發(fā)揚中共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叫不上村民的名,不認得村莊的路,辦不了農民的事,是農民對基層黨員不信任的重要因素,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在調查中體現以人民群眾利益為出發(fā)點與落腳點,一方面使農民加深了對黨員為民的情緒體驗,一方面使黨員在走出來的實踐中加深對農民的理解與感情,更重要的是,在調查中結成了深厚的干群情誼,化解了干群矛盾,為進一步做好各方面工作打下了牢固的群眾基礎。三要掌握先進的群眾工作方法,在與人民聯系的實踐中,賦予農民切合現實條件的參與權、決策權,培養(yǎng)其主動性、責任心,使農民在自我管理中達成自我教育,同時,樹立群眾自己的榜樣予以引導大眾,并將其培養(yǎng)發(fā)展為新黨員。
3.5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重構與復興農民話語體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飽含著革命認知、情感與行為傾向的農民話語體系,如以農民自己的語言、民間傳說為素材而創(chuàng)作的文藝作品的廣泛流傳,為養(yǎng)成農民革命覺悟,促進革命的勝利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
當代中國,都市文化話語占據著主導地位,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現實使得農民話語越來越為時代所遺棄,農民在當代話語界集體失語。農民話語體系是凝結的鄉(xiāng)村生產、生活方式,是農民群體共同的魂,一聲鄉(xiāng)音、一句歇后語是不言而喻的認同、歸屬與社會支撐,這個體系在社會中處于何種方位是農民對自身社會地位高低判斷的重要指標,這種對自身的認知,對自身與其他社會群體、階層關系的定位決定了農民對處于其中的社會集體的情感反應如主人翁感、控制感等,也決定了農民行為努力的方向,從而形成了農民的整體政治態(tài)度,當感知到話語權大時,群體自尊水平更高,政治態(tài)度也傾向于積極方面,可見,農民話語權的復興是農民政治覺悟的基礎性條件。
復興當代農民的話語體系絕不是恢復落后的體系,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時代農民話語的蘇醒,不是與城市話語相對立,而是吸收了城市話語合理部分的新體系;重構與復興當代農民的話語體系,是與提高農民的經濟地位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重構與復興當代農民的話語體系要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以日常生活為陣地對舊的落后文化開展深入的批判與改革,從國家的高度表彰建設家鄉(xiāng)的實際行動,同時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效率、獲得經濟利益,引領科學、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潮流,在發(fā)展中逐步提升農民的精神境界,這也就使得新時代的農民話語體系逐漸重構并表現出先進性,得以與三農發(fā)展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 com.cn/GB/64184/64186/66627/66627/4489288.html.
[2][3]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5][6][1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2,643-644,692,513.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9.
[8]俞吾金.意識形態(tài)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1.
[9][2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137.
[10]葉佐能編.彭湃研究史料[M].北京: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231-232.
[12][13][14][15][18]〔美〕馬克·賽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M].魏曉明,馮崇義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34,135-136,154,157,137.
[16]中央關于土地政策的指示(1936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十一(1936-1938)[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ttp://cpc.people.com.cn/GB/64184/ 64186/66641/4490211.html.
[17][2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73,1315.
[19][2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2-1053,848.
[23]中國共產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編.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4]〔美〕維克多·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M].呂娜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25]張學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考察[J].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2011,(12):25-33.
責任編輯文嶸
作者簡介:秦在東(1957-),男,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羅靜(1976-),女,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6)04-0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