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俠
?
清風明月常作伴 知識審美兩相通
——高中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研究
◎張肖俠
高中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依據新課標,首先從文學知識掌握能力評價標準和審美鑒賞能力評價標準兩個方面,提出了高中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有效性的評價標準。接著從文學知識掌握評價標準和審美評價標準兩個方面提出了教學設計思路,來引導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語言美、聲韻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最后從提高鑒賞效果出發(fā),從明確的課程目標、具體化的教學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式三個方面設計了教學策略。
新課改以后古典詩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古詩詞的容量增大了,歸類也更加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而且高考古詩詞所占比例也有較大上升。古詩詞鑒賞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不僅關系到語文課程改革的成敗,而且關系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實踐中,把古詩詞教學等同于文言文教學,忽略從詩詞本身去閱讀鑒賞,一味迎合高考出題者的意圖,從而使古詩詞鑒賞教學走向歧路,教學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高中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就成為高中語文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問題。
要研究高中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首先必須明確界定有效性的評價標準。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1]強調了閱讀和鑒賞的文學知識要求,提出了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有效性的文學知識掌握標準。同時新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保?]提出了古典詩歌教學要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的行為習慣,也就是提出了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有效性的審美標準。綜合新課標的要求,高中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有效性的標準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文學知識掌握能力的評價標準。文學知識掌握能力的評價標準是指在教學中學生對古典詩歌基礎知識的把握,如字詞的釋義、用法,藝術特色,表現(xiàn)手法以及文學常識,包括背景材料中的時代背景、詩人、作品等背景,讓學生對各個時期的詩歌總體風格有所了解,還要讓學生對各個時期的不同流派的詩歌風格特點、重要作家有比較深的了解。文學知識掌握能力的標準體現(xiàn)了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有效性的文學特征。文學知識掌握能力的評價標準要考察古典詩歌教學中學生是否了解了古代文化常識,是否了解了詩詞的寫作特色,是否能借助一些注釋理解詩詞內容,是否讓學生抓住了詩人所運用的富有表現(xiàn)力的妙字佳句,這是古典詩歌教學的基礎性標準要求。
2.審美鑒賞能力的評價標準。古典詩詞教學實際是用文學的形式來教化民族的文化,審美鑒賞能力標準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典詩詞所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也就是詩歌內容所蘊含的人文性。新課標中規(guī)定:“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突出強調了古典詩詞教學的人文性,也就是突出強調了古典詩歌審美性特征。審美鑒賞能力標準主要考察學生的鑒賞興趣,是否喜歡古詩詞的閱讀,考查學生是否把握了古典詩詞中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考察學生是否能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勵,并追求美好的理想,是否把握了藝術形象的感悟和文本價值的獨到理解。
文學鑒賞是人們閱讀文學作品時的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tǒng)一的一種精神活動,古典詩歌鑒賞是文學鑒賞的一個重要方面,既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又要把握作品的藝術性。高中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有效性的培養(yǎng)主要是從教學設計開始。因此,高中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需要從文學知識掌握能力和審美評價標準兩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從而達到知識審美兩相通的效果。
1.文學知識掌握能力視角的教學設計。文學知識掌握能力視角的教學設計需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1)讓學生了解詩歌發(fā)展的脈絡,了解各個時期詩歌風格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古典詩歌的演變,掌握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類型,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fā)展的脈絡。文學作品是時代背景的反映,不同時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點。如盛唐時代國勢強盛,唐詩多有氣勢,而且唐詩題材多樣,有希望建功立業(yè)的,如楊炯的《從軍行》;反映邊塞生活的,如王之渙的《涼州詞》;獻詩求引薦的,如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北宋王朝積貧積弱,故北宋詞多蒼涼悲壯,南宋多愛國篇,如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等。(2)熟悉各個時代的詩人生平及其藝術風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yǎng)各不相同,因而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格調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李白的詩風飄逸灑脫,杜甫的詩風沉郁頓挫,白居易的詩風平白清新,李清照的詩風婉轉凄涼。(3)詩歌的語言特點。語言是詩歌的載體,準確地理解作品的語言,才能對其進行評價和鑒賞。語言特點的把握要抓關鍵詞,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之句。一個“自”字,寫出了碧草無人觀賞,一個“空”字,點明了黃鸝的白白歌唱,兩個字表現(xiàn)出濃重的凄涼孤寂之情。(4)詩歌的種類特點。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jié)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掌握詩歌種類的特點,有助于整體上理解詩歌。中學詩歌鑒賞應該引導學生著重掌握山水詩、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這幾類詩的種類特點。(5)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古典詩歌有其創(chuàng)造的格律、韻律等基本規(guī)律,在教學中要在引導學生把握這些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或改寫詩歌,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作的欲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這是中學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中比較高的要求。
2.審美評價標準視角的教學設計。古典詩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內容,凝練含蓄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成為文學領域里的璀璨明珠。詩歌鑒賞不但要提高高中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而且要培養(yǎng)審美情趣和良好文化涵養(yǎng)。新課標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要求學生“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3]。新課標的變化表明今后古詩詞鑒賞的評價標準將更加注重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對藝術形象的感悟和作品價值的獨到理解。因此,審美評價標準視角的教學設計需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1)詩歌意象。意象是詩歌中浸染的作者感情,是表現(xiàn)詩人感情的載體,是讀者審美評價的依據。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把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如《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傳達了傷別情懷?!堵暵暵分械摹拔嗤└婕氂辍彼磉_的凄楚悲涼情懷。(2)抒情手法。不同的古典詩歌具有不同的抒情手法,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作者的感情,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這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方面。如借物詠懷、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懷古用典等。了解了這些抒情手法,詩歌的基本情調就把握了,再鑒賞整首詩歌就事半功倍了。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懷古詞,抒情手法為懷古用典,而懷古意在傷今,表達的是作者對現(xiàn)實的思考,抒發(fā)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3)詩歌中的典故。運用文學典故是古典詩歌的顯著特點,古典詩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傳說、小說和詩文掌故等,這些典故被詩人或正用或反用,或明用或暗用,從而來表達思想情感。不了解這些典故,就很難理解詩詞含義。教學中要讓學生查清、理通詩歌所用典故的出處及含義,作者用典的意圖,通過典故表達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如辛棄疾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五個典故;姜夔的《揚州慢》也多處用典。
古詩詞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策略。在提高高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中,其實施的教學策略也是關鍵,我們認為這些策略包括:
1.明確的課程目標。明確的教學目標使得教學具備清晰的方向,新課標明確了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課程目標,教師在古典詩歌教學中要對課程目標進行明確的把握,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的有效性。依學生的實際,結合新課程精神,才能制定出適當、完整的教學目標,從而達成教學的有效性。在課程目標方面,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教會學生基本的古典詩歌的基本知識,古典詩歌的類型、作者的信息、詩歌的風格、詞牌知識等。在過程與方法中,引導學生掌握詩歌的技巧、表現(xiàn)手法。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古典詩歌中表現(xiàn)情感的詞句,把握詩歌的感情主旨和審美傾向。
2.具體化的教學內容。在古詩詞教學中,面對一首古詩詞,能夠確定其教學重難點,把教學內容具體化。教學內容既重知識,又重能力,善于發(fā)掘教材內涵,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首先是詩歌的語言美。從字、詞、句、段、篇以及詞法、句法、義理、考據、辭章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入手,使學生掌握古典詩歌的基本知識,讓學生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其次是詩歌的韻律特征。包括詩歌的表現(xiàn)特征(如語言凝練、情感豐富、意象鮮明等)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如烘托、用典、虛實、象征、起興、聯(lián)想和想像、渲染、抑揚、對比、照應等等),重要作家的作品風格以及相關背景知識,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最后是詩歌的意境。教師在古典詩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以全面感知詩歌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4],體驗詩人的感情,真正使學生領悟到古詩的意境美。有了這些具體化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語言美、聲韻美和意境美,進而體驗、感悟詩人的心靈美,才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3.有效的教學方式。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有效性實施策略的核心,因此選擇符合古詩詞本身的教學特點和文學作品鑒賞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滲透詩歌鑒賞理論知識,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一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古典詩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從整體著眼,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整體感悟能力,整體閱讀的能力。對有些詩歌可以采取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透過字表深入詩內的韻味,從而把握詩歌的精髓。如在教學《詩經·關雎》時,應該通過誦讀讓學生留意詩歌的的押韻。有些詩歌可以采取整體感悟法,通過整體感知詩歌及小組合作探討等過程,理解詩歌的內容。如,《蜀相》一詩可以采取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授課方式,進行小組合作探討,讓學生在合作探討中感悟詩歌的內容,鑒賞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二是組織學生讀誦詩詞。我國古典詩詞最大的特點是具有韻律美,能夠誦讀,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把教師的不厭其煩的講解變成學生相互間的討論。堅持以誦讀為本,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項目來源:陜西省教育規(guī)劃課題:《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研究》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任迎春.關于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4]吳曉珊.如何提高課堂教學中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J].新課程,2014,(3).
(張肖俠陜西省寶雞市姜譚聯(lián)立中學7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