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淵
(廣西桂林市臨桂區(qū)六塘中學 廣西桂林 541000)
?
認真抓好研究性學習,促進高中英語課堂效益
龍騰淵
(廣西桂林市臨桂區(qū)六塘中學 廣西桂林 541000)
摘 要:研究性學習,實際上是一種開放型的學習方式。本文從高中英語教學出發(fā),對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英語 研究性學習 探討
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意義是十分重大的。為什么?因為:要實施研究性學習,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就要重新定位,教學情境要寬松和諧,教學策略要以人為本,師生間要合作互動,而且要自然和諧; 還要善于通過“提出問題→交流探究→解疑釋難”這三部曲來安排教學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體驗探究知識的過程,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挖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果的事半功倍。
1.可行性。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也是一種新型的學習理念或方法。高中英語具有獨立的知識體系和文化背景,內(nèi)容涉及古今中外各個領域:社會、經(jīng)濟、科學、歷史、文化等方面,為學生研究性學習提供賴以生存和生長的土壤,因此說,它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2.目的性。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有三:一是改變老師注入式的教學方式; 二是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語言知識的“啞巴式”學習習慣; 三是為學生構建開放型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英語知識的平臺或機會,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語言交際策略。
1.師生角色都要轉變
(1) 轉變教師角色。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了,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要發(fā)生轉變。具體來說,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需要扮演好以下幾個角色:①設計者( designer ); ② 組織者和促進者(organizer & facilitator ) ; ③指導者(supervisor)。
(2) 轉變學生角色。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學生所處的地位是被動的。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讓學生既成為英語語言的使用者,又能融入到交際的情境中去?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采用小組研究性學習方式是一個最佳的選擇。小組人數(shù)一般由4—6人組成,學生可聘請具有一定專長的教師擔任指導老師,在研究過程中,研究成員各有各的任務,但又有共同的研究目標,既分工,又合作,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赏ㄟ^如下五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研究性學習活動:1.教師組織是小組活動的前提;2.學生自學是小組活動的基礎;3.小組討論是小組活動的重點;4.組際交流是小組活動的關鍵;5.教師點評是小組活動的檢測。
2. 規(guī)范實施步驟
要把研究性學習落實好,必須規(guī)范研究性學習步驟:
(1)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意識。研究性學習強調(diào)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教師就應努力了解學生心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用趣味性語言去點燃學生的探究激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渴望了解知識的情境,在頭腦中形成多個疑問,從而促進下一步的探究學習。例如,在(Senior Book One)Nelson Mandela一文的教學中,開始,我為學生播放一段美國9.11事件的錄像帶,引出恐怖主義與暴力行為兩個新詞,要求學生說出他們已掌握的有關曼德拉的話題。通過兩個代表人物的對比,學生對曼德拉與本·拉登的特性,便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認識,然后開始布置本課的學習任務。這樣安排,學生興趣盎然,都能主動地進行研究性學習。
(2)參與實踐,形成雙語的思維模式。眾所周知,發(fā)現(xiàn)知識與獲取成果的過程是:憑知覺提出各種猜測、想象,然后從實驗、實踐中驗證知識,最后揭示知識的規(guī)律。學生的思維活動是隱形的,只有通過實踐、討論、交流,才能充分展示其思維的準確性。同時,學生要經(jīng)過查找資料、溫故知新、共同磋商,探究學習等過程。期間,教師要鼓勵執(zhí)有各種不同意見的學生各抒己見,供大家參考、研討,并適時組織學生辨析、判斷,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3)梳理歸納,促進知識條理化。英語是一門語言工具,具有靈活、多變等特點,需要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對同一語境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側面的思考,從而找到語言的變化規(guī)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踐操練、對語境有了從感性到理性的初步認識。教師應根據(jù)學生提出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整理、歸納,從而促使知識的條理化,系統(tǒng)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條。
(4)鼓勵探究,促進知識觸類旁通。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踐、歸納,既獲得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行“再實踐、再認識”活動。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和擴展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而且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和欲望。
英語情境的表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把一個語言點和另一個語言點聯(lián)系起來,由此及彼,觸類旁通。這樣,就可以避免知識上的混淆,拓展學生的思路,促使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進行整合,便于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虛擬語氣與倒裝語法兩個項目中,有些地方是相同的。
If it had not been for your help, we would not have fi nished the work on time.
Had it not been for your help, we would not have finished the work on time.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教師要善于把握機會,引導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加以整合與運用。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型的學習過程。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通過考究分析,如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信息等,然后設計解決方案,尋找解決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在其過程中,學生分享了大家的研究成果,促進了合作的意識,形成了善于質(zhì)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tài)度。
我的教學實踐證明: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模式,效果好,可行性強,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益和教學質(zhì)量。鑒于此,筆者鄭重地向英語教學同仁提倡:英語教學應大力推廣研究性學習模式!希望大家能夠笑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