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界牌中心小學 林輝民
歷史題材類課文怎樣教?
□江蘇省丹陽市界牌中心小學 林輝民
對于歷史故事類文章,我向來喜歡讀原著,喜歡原著的原汁原味,喜歡原著的有血有肉。近年來,有很多歷史故事進入了我們的語文教材。但是,不管是什么樣的作品一旦入選教材就會在價值與功能上發(fā)生一定變化,因為它已融入了編者的意圖。
作為讀者,我們可以選擇;可是,作為教者,面對著擺在我們眼前的教材,我們暫時無法改變。所以,更多時候,我都在思索:編者把精彩章節(jié)納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課文承擔著哪些教學目標?課文與原作品之間有哪些異同,各自的價值分別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搭建起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橋梁?其實,這些問題歸結為一點,就是到底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
如果是教教材,教學目的指向理解課文,即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語言文字,領悟中心。這種教學設計是單線性的,由學生到書本,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書本”,教師的作用就是將教材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教學是告訴,是傳授,教學節(jié)奏單調,氣氛沉悶?!坝媒滩慕獭?教學目的指向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即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不僅是“學會”,更是“會學”。這種教學則是多向互動的,實踐著多向對話:教師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教師則成為學生的啟發(fā)者、引導者,成為“平等中的首席”。
以《祁黃羊》為例。這是一篇歷史故事,但是從題材上看,我們可以歸為寫人的文章,著力表現(xiàn)的應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特點。而人物特點一般通過事例表現(xiàn),課文通過講述祁黃羊讓位薦賢的故事,表現(xiàn)了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思想境界,塑造了這位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我覺得在教學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幾塊:以“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為切入點,練習分段;演讀對話,感受人物;補充資料,加深體會……讓學生在研讀、演讀、探究、想象的過程中咀嚼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歷史故事類文本入選教材后,就有了其特別的價值與目的:一是讓學生接觸、感受古典名著,領略它的魅力,更加喜歡民族的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盡管課文是原文的節(jié)選和改編,已經(jīng)和原文有了一定差別,但仍保留了原有的味道和精華,仍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二是架起了課內、外閱讀的橋梁。所以在教學時,教者定位好文本的教學目標就尤為重要。
以《祁黃羊》為例,這是一篇根據(jù)《左傳》改寫的歷史故事。課文用簡練的筆觸,生動的語言,講述了祁黃羊讓位薦賢的事。表現(xiàn)了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個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祁黃羊》一文的作者明確規(guī)定了文本的意義,肯定希望閱讀者從文本中提取出自己想要寄予的意義。教師遵循文本的思想,力圖帶著學生走進文本提取意義,這本身并沒有錯。但是,文本的意義其實是在閱讀活動中由讀者和文本在對話中共同決定的,難免會出現(xiàn)作者始料不及的結果。孩子認為“上課學課文”是否源于教師的“上課教課文”呢?
初識了課文的價值,可以針對《語文課程標準》中相關的目標和要求,結合本課的具體情況,確定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了解課文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借助課文具體語言材料,領會祁黃羊公私分明、一心為公的精神。
拿到歷史故事類教材我們要勇于做課程實施的建設者,要藝術地運用課程資源,深度發(fā)現(xiàn)資源的價值,對課程資源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讓它充分發(fā)揮作用。
讀了《祁黃羊》這篇課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課文寫祁黃羊兩次推薦賢才,都采用了對話描寫的形式。我們再來讀讀這兩部分對話,想想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
悼公說:“中軍尉職責重大,決定人選的事關系著國家的興亡。你在軍中多年,心目中一定有合適的人選。你覺得誰能替代你呢?”
“我看解狐就很不錯?!逼铧S羊想了想,鄭重地說。
悼公深感意外,說:“解狐不是殺你父親的仇人嗎?你怎么會舉薦他呢?”
“主公問我誰可以擔此重任,并沒有問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好吧,我相信你,就照你的意見辦!”
“看來只有祁午能擔當此任了?!逼铧S羊想了想,又鄭重地說。
悼公十分驚訝:“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舉薦他,難道不怕人家說你偏心眼兒?”
“主公讓我推薦能替代我的人,事關國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個有軍事才能,可以擔此重任,我壓根兒就沒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親人。”
如果不讀課文,只看這兩部分對話,你是不是也能從中感受到祁黃羊舉薦人才不避親仇、出以公心的可貴品格?這就是這篇課文對話描寫的特點:寫出了人物性格。
古人說:“言為心聲”,也就是說,語言是人物內心世界的直接透露,它是人物性格特征的鏡子。因此,語言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語言描寫要能把人物的心情、性格反映出來,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俗話說得好,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我們要摒棄對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不能把教科書這一課程資源當作“圣經(jīng)”來對待,而應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擴展,讓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運用課程資源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過程。同時也要根據(jù)教材特點引進相關的課程資源,使課程資源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