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亮
(河北省永清縣后奕中學 河北永清 065600)
?
談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歷史教學改革
馬 亮
(河北省永清縣后奕中學 河北永清 065600)
摘 要: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中,新中學歷史課程三維目標更明確具體,知識體系更完備,課程本身更具開放性,更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這些新特點對廣大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角色定位、知識結構、教學方式等提出了新要求。
關鍵詞:新課程 中學歷史 教學改革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歷史學科應積極尋求新的教學方式。因此歷史教學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技能、教學方式、課程資源等四個方面,闡述中學歷史教師如何迎接新課程改革的挑戰(zhàn)。
第一、知識與技能。歷史知識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內容,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總體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較好,但從當前教學理論的發(fā)展趨勢看,教師應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學生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發(fā)展的,掌握知識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的重要條件。[1]
第二、過程與方法。在幾年倡導素質教育及當前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教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雖已有所側重,但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認為關鍵還是要從課堂教學著手,具體來說,教師應讓學生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討論。例如在講“大一統(tǒng)的漢朝”時,我設計了一系列導入問題,“經(jīng)過秦的暴政,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及以后的楚漢之爭,你認為西漢之初國家的經(jīng)濟狀況如何?”“如果你是漢初的統(tǒng)治者,你怎樣做才能使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下去?”在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下學生再去閱讀教材,自然而然能得出結論,教學過程中要聯(lián)系實際,談古論今,發(fā)揮歷史的明理、鑒今、育人的作用,教會學生初步掌握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表達歷史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2]
第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傮w看在當前歷史課堂教學上落實不夠是普遍現(xiàn)象,所以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作用也就未得到充分發(fā)揮,中學歷史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國際意識、社會意識、公民意識、突出愛國主義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養(yǎng),使學生正確理解個人與他人、個人與民族、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第一、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有熟悉中外的全球歷史知識,更要具有超出史學范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
第二、歷史教師的教學語言。應注意語言內在的準確性,科學性,語音要正確,用詞應準確,表述要清楚,應突出學科特色、講出歷史韻味,教師要善于準確地使用歷史學科語言、要注重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教師應注意語言表達的精爍性、通俗性,總之,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一定要注意加強自己的語言藝術修養(yǎng),以規(guī)范化的藝術語言為傳播媒介,將歷史學、教育學和語言學三者有機地地結合起來,使自己的教學不斷邁向新的境界。
第三、歷史教師的板書。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板書在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主要在于其直觀性所帶來的強化作用,板書設計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而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要綜合提煉,層次分明、用詞準確,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能夠很好地突出重點,所以,作為每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都不應忽視。
新課程的學生觀倡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學習方式改為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習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例如:學生學到隋朝大運河的時候,如果是傳統(tǒng)的、被動的學習,就有可能只知道大運河的起止點,分為哪幾段,連接幾條河流,有什么作用等。都是些表面上的知識,但如果是主動學習,就有可能和當前的南水北調等聯(lián)系起來,從歷史、地理、社會的角度去探究,學生們可以分工合作,從不同角度去搜集資料,實地考察、綜合分析,這樣的學習,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能力,更有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潛力得到開發(fā),這才符合我國教育的真正目的。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法上仍使用傳統(tǒng)而單一的方法,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相結合,學生的調動不夠,還是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應系統(tǒng)地學習和運用歷史課堂教學方法,如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四字三段教學法、發(fā)現(xiàn)教學法等,中學歷史教師應根據(jù)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優(yōu)點,結合實際情況運用。
第一,教師充分利用教科書豐富的課程資源。新版義務教育課程的教科書改革了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體現(xiàn)了課程改革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基本理念。教科書引入史料不僅可以拓展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的具體體驗和認識,而且可以使其養(yǎng)成論從史出、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3]
第二,教師要開發(fā)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支撐其教學。大量教科書之外的課程資源有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遺址遺跡、網(wǎng)絡資源等,生動的歷史課程資源無疑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為了增強歷史課的直觀性和形象性,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多媒體教育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手段和方法引入課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完善課堂結構,形成綜合性的課程文化。多媒體教學技術引入歷史教學,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有助于實現(xiàn)課程目標。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探索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技巧,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通過教師自身素質的展示,用新穎的教學方式,靈活的教學手段,就能把豐富的歷史再現(xiàn)于學生面前,使學生受到感染,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吳艷玲.新課程改革下對教師角色轉變的幾點思考.師德師資,2009(5).
[2]殷赪宇.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變革[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2(10).
[3]趙靜.學習方式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教育[J].學科教育.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