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緒寬
(貴州省習水縣良村鎮(zhèn)吼灘中學 貴州習水 564601)
?
有效提高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冷緒寬
(貴州省習水縣良村鎮(zhèn)吼灘中學 貴州習水 564601)
摘 要:語文學習動機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興趣就會主動去學習。教師要努力進行興趣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情緒下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就會主動地學習語文,進而提高學習成績。那么究竟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呢?
關鍵詞:初中生 語文 學習興趣 動機
其次,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持積極的滿腔熱情肯定態(tài)度,對于那些符合教材思路、學生思路、教師思路的有代表性的關鍵問題,要著重加以引導誘發(fā),使之成為領會課文尋津探路的鑰匙,從而領會出它的深層內(nèi)里的奧妙。例如學生閱讀第二段課文,提出了“不什么說真的猛士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呢?”“哀又指什么,幸福又指什么?”我抓住這一問題引導同學討論,在講清了哀痛是為現(xiàn)實黑暗、人民的苦難哀痛,幸福是指從事拯救人民于苦難而斗爭,而不借流血犧牲,堅信未來屬于他們所感到的幸福。由學生提出的這一問題,我不滿足于概念內(nèi)涵上的釋疑,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讓他們從課文中體會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以劉和珍君為代表的“真的猛士”即真正的革命者,她們的“哀痛”“幸?!钡某珞{而偉大的深情及人生態(tài)度的。學生閱讀理解全文后,有的說:她一反“廣有羽翼”的封建衛(wèi)道士校。
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激發(fā)興趣、樹立信心是十分必要的,然后指導誦瀆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有多處反復句與比喻句、排比句,引領學生分析其好處利于背誦。還有就是抓住文章描寫事物順序春草——春花——春風——春雨。這是背誦過程中應該掌握的一條線索。我要求學生每周背誦一首古詩,一篇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并把讀與寫密切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大有長進,誦讀法應該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即使有其他最優(yōu)的教學方法也必須建立在此方法之上,因為學生畢竟是讀書的。
語文學習是一種內(nèi)化知識從而陶冶情操的活動。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扒閯佑谥卸斡谘浴保瑑?yōu)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羚羊木雕上交織著的濃濃親情和真摯友情,再加一股難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
文言文教學也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打動學生,要做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就需要教師的語言要有情感,使學生在你充滿感情的語言世界中接受知識、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如何使語言具有情感呢?方法大致有二:一是要重視朗讀教學。文質(zhì)兼美的文言文用普通話來讀,往往音韻和諧,瑯瑯上口。在朗讀教學中,除要讀出節(jié)奏,注重聲調(diào)和音量外,還要滿懷感情地去讀,讀出文句中蘊含的情感、哲理、意境等。二是教學用語要詞匯豐富,語言生動。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蔽难晕慕虒W更應該有富有文采。教師的口頭表達水平提高了,語言生動了,學生才能聽得人耳人心,才會產(chǎn)生親切感、認同感,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教誨。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這一角色,以加倍的熱情投人到學習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大膽地讓學生試著分析課文,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多讓學生進行課堂交談、討論;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確的引導。在講授敘事性文言文時,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表演,去體會文章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如講析《石壕吏》時,我要求四個學生分別扮演四種角色,有表情朗讀,并輔以適當?shù)膭幼骱脱凵?,結果很成功。“差吏”的兇暴蠻橫,“老嫗”的痛苦泣訴,“老翁”的酸楚無奈,“我”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更深刻地烙印在學生心中。在講讀、賞析古詩詞及抒情性文章時,要注意引導啟發(fā)學生飽含感情地去思考、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將“情”和外界的自然或社會景物有機地結合,創(chuàng)造一些生動、鮮明具有深刻意義的生活畫面,并多讓學生飽含情感地反復誦讀,細細品味,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學習語文確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曾說過:任何人只要有最低的體質(zhì)標準,都可成為一個鋼琴家或奧林匹克級的游泳運動員,主要問題在于學習動機和教學質(zhì)量。具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必須打破僵化狀態(tài)。我對于課堂教學的處理,首先是注意激發(fā)、開啟閱讀理解中的思維的矛盾,引導學生由“無疑”中生出“有疑”,探求“無疑”,再到“有疑”。例如講讀《記念劉和珍君》時,我就深情地說:你們能想象出,劉和珍君是什么樣子嗎?這篇文章是在什么時候?qū)懙??為什么一、二部分兩次提到“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而又“無話可說”“說不出話”“有什么話可說呢?”作者是一種怎么樣的感情?我把劉和珍君的相片給學生傳看并對其形象性格加以簡練描述后,讓學生讀第一、二部分和后面的部分,引導學生潛心思考,認真鉆研,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七嘴八舌,一連提出了十多個問題,使整個課堂充滿著一種嚴肅、深沉的探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