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珊珊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中國巨災保險制度的缺位分析及完善措施
——基于相關利益主體博弈論研究
許珊珊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通過對巨災保險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模式下的巨災保險相應主體——投保人、保險人、政府三者利益的博弈分析,研究投保人與保險人在巨災保險市場機制中出現(xiàn)市場失靈即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情形下的策略選擇,以及在政府干預模式中政府加入后的三方策略選擇。并以此為巨災保險相應風險管理理論基礎,針對我國巨災保險缺位困局從保險制度、產品設計、災后理賠勘查、風險分擔機制、政策法規(guī)等角度對加快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建設、發(fā)揮巨災保險“減震器”功能提出建議。
巨災保險;市場機制;政府干預模式;博弈論
近年來,我國各地頻繁遭受自然災害,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有關數(shù)據(jù)表明,2005年以來,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500億元,占GDP的比重高達7%[1]。相關的災后救助補償也主要依賴中央財政資金以及地方財政資金撥款,保險業(yè)巨災保險功能未能起到“減震器”的作用。
國際上,巨災保險賠款平均水平為36%,某些發(fā)達國家甚至達到60%~70%,而中國則不到1%[2]。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給我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8450億元,而保險賠款僅占比0.2%;相比之下,美國2012年10月桑迪颶風中保險賠付金額超過經濟損失50%以上。這說明在大災面前,我國保險業(yè)未能起到“減震器”作用[3],從表1中有關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中國巨災保險賠付率異常之低[4]。
表1 2005年以來中國自然災害損失分擔情況
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從當前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純商業(yè)性巨災保險制度無法適應巨災保險業(yè)的發(fā)展,政府干預巨災保險的新模式已經逐漸成為各國巨災風險管理制度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如美國通過財政資金運作管理巨災保險項目,保險公司只需要代為銷售巨災保險保單即可,具有一定強制性;英國政府雖然不直接參與保險業(yè)務,但通過提供大量防御巨災的公共產品扮演“守護者”角色,如提供巨災風險評估、建立防災體系等[5]。我國也有所發(fā)展,如2013年通過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決定以及2014年8月由國務院提出的《推進我國保險業(yè)健康發(fā)展新目標》都明確指出,要加快構建我國巨災保險制度以及加強政府在其構建過程中的重要性。事實上,政府之所以需要參與到巨災風險管理過程中,原因在于巨災保險市場出現(xiàn)失靈,即在巨災保險市場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市場機制無法正常運行,商業(yè)性保險公司不愿進入巨災保險市場,從而形成巨災風險無法分散管理的一種現(xiàn)象[6]。Eimicke等人指出,政府應通過法律手段、政策補貼等方式解決巨災保險市場中發(fā)生的壟斷、信息不對稱、公共屬性等問題[7]。我國也有學者就政府的重要性進行過研究,如朱俊生通過分析多種農業(yè)保險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及相應適用條件,從保險經營者和政府兩個角度進行研究[8];田玲通過構建市場和政府的動態(tài)博弈模型,分析在不同情況下不同主體的動態(tài)策略選擇,得出市場和政府應同時承擔風險的結論[9]。但是,多數(shù)文獻均停留在定性研究和圖表數(shù)據(jù)說明的層面上,缺乏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
本文就政府介入與否,將巨災保險分為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模式,兩種機制中所蘊含的理論分析是巨災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的邏輯起點與理論基礎[9]。通過對巨災保險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模式下的巨災保險相應主體投保人、保險人、政府三者利益的博弈分析,研究投保人與保險人在巨災保險市場機制中,當出現(xiàn)市場失靈即在逆向選擇和存在道德風險情形下的策略選擇以及在政府干預模式中政府加入后的三方策略選擇,并此為理論基礎,針對我國巨災保險困局提出相應的建議。
為方便研究,本文作如下假設:投保人的初始資產為W,巨災風險發(fā)生的概率為p,損失為L,若投保人參保,保費為F,賠付率為r,r∈(0,1]。
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保險合同的商談會產生一定的交易成本,保險公司在經大數(shù)法則確定保險保費及相應賠付率時已計入其中,但無法全部計入其中。因為保險業(yè)對相應的風險信息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信息的完全溝通是達成交易的必要條件。保險人具有一定的從業(yè)經驗,對保險信息的了解較投保人更全面,而投保人出于對私人信息及自身利益的保護不會完全透露信息甚至會提供虛假信息,最終出現(xiàn)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2.1 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
出現(xiàn)逆向選擇時,相應主體利益博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的具體分析過程為:(1)投保人投保、保險公司承保,此時相應凈收益分別為W(1-P)+(W-L+rL)P-F,F-PL;(2)投保人投保而保險公司拒保,此時保險合同不成立。投保人的凈收益為W(1-P)+(W-L)P,保險公司沒有承保,不承擔任何風險,也不存在收益,即凈收益為0;(3)當投保人不投保時,保險合同均不成立,此時收益為0。
表2 存在逆向選擇時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根據(jù)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從博弈結果可以看出,只有當承保收益大于或等于不承保、投保收益大于或等于不投保,即W(1-p)+(W-L+rL)-F≥W(1-p)+p(W-L),F(xiàn)≤prL時,才會進行承?;蛲侗!6趯嶋H情況中,因為存在信息不對稱,保險公司無法完全了解投保人的信息,判斷風險水平,風險大的會主動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即所謂的逆向選擇,而風險大的巨災風險發(fā)生的概率p較風險小的大,如果保險公司還是按照大數(shù)法則確定保險費,那么保險公司必將面臨損失,長期發(fā)展中保險公司將會拒絕承保。
2.2 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
當巨災發(fā)生后,保險公司理賠時會進行現(xiàn)場勘察以確定損失狀況。假設保險費用為F,保險額度為Q,保費收益為I,保險公司現(xiàn)場勘查成本為C1,投保人不遵守道德要求而制造虛假成本為C2(為簡化分析,這里專指巨災發(fā)生后沒有發(fā)生損失的那部分投保人),通常認為C1遠大于C2。相應主體利益博弈如表3。
表3 存在道德風險時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表3顯示:(1)當投保人遵守道德要求時,只有保費的支出,所以其凈收益為-F,若保險公司選擇進行現(xiàn)場勘查,必定需要支出金額較高的勘查成本C1,其凈收益為F+I-C1;(2)當投保人遵守道德要求,保險公司也不進行現(xiàn)場勘查時,相應收益為-F,F+1;(3)當投保人為騙取保險賠款而制造騙局時,此時需要花費C2來制造虛假成本,若保險公司選擇進行現(xiàn)場勘查,那么投保人的蓄意謀騙不會成功,故投保人與保險公司的最終凈收益分別為-F-C2,F(xiàn)+I-C1;(4)當投保人不遵守道德要求,而保險公司又不進行現(xiàn)場勘查時,那么投保人的蓄意謀騙會成功,故投保人與保險公司的最終凈收益分別為Q-F-C1,F(xiàn)+I-Q。
可以看出,最優(yōu)選擇為投保人遵守道德要求、保險公司不進行現(xiàn)場勘查,此時二者凈收益之和最大,但是從投保人角度看,只要C2小于Q,投保人很有可能會冒著被保險公司發(fā)現(xiàn)的危險選擇制造虛假騙局。一方面,如果騙局成功,投保人會獲得一筆頗為豐厚的保險賠款,如果不成功,也只是花費一定的成本C2而已;另一方面,巨災風險發(fā)生后由于受災面積廣,災區(qū)混亂、危險,政府管制現(xiàn)場等情況下,保險公司如進行現(xiàn)場勘查會花費巨額成本,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放棄現(xiàn)場勘查。因此,最優(yōu)選擇很難實現(xiàn),在這種狀況下,保險公司一般不愿承保,這也正是當前我國巨災分險開展較為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
2.3 政府干預模式下相應主體博弈分析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巨災保險市場交易成本問題突出,特別是投保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得保險公司出于自身利益保護往往拒絕對巨災保險進行承保,因此,需要政府介入,引導巨災保險市場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巨災保險的風險分散能力和“減震器”作用。以下通過分析政府、保險公司、投保人之間的利益博弈,說明政府在巨災風險保險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為簡化分析,本文僅考慮政府補貼保險公司和救濟受災區(qū)兩種情況。
第一,政府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博弈。政府深知保險公司對巨災保險進行承保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很大的效用,也會減輕自身的災后救濟壓力,因為巨災保險特殊屬性,具有較強的外部性。故政府會積極采取一些措施,鼓勵保險公司進行承保,一方面從法律和政策著手,提高保險市場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會對其進行一定數(shù)額的資金補償,這樣保險公司由于巨災保險市場交易成本突出而帶來的損失會得到彌補甚至存在收益。
為方便研究,假設政府的凈收入用財稅收入3Y表示,政府補貼保險公司會支出G,最終政府補貼后保險公司收入為正,保險公司就會愿意承保。相關主體利益博弈如表4。
表4 政府干預模式下的博弈分析一
表4的具體分析過程是:(1)如果政府補貼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的損失會得到補償,愿意承保,二者凈收入分別為3Y-G,F+I+G-Q;(2)如果政府不補貼保險公司,政府就不存在損失,而保險公司如果堅持營業(yè)必將發(fā)生虧損,自己承擔損失F+I-Q;(3)如果政府補貼而保險公司仍拒絕承保,那么補貼并不生效,故而凈收入分別為3Y,0;(4)如果政府不補貼而保險公司也不承保,此時與第(3)種情況的結果相同。
從上述博弈過程可以看出,對政府而言,收入不減少最好即不補貼保險公司;而對保險公司來說,當政府補貼時才能得到最佳收益,政府補貼使得保險公司收益為正,會提高保險公司的承保積極性,同時不會使巨災保險定價過高。巨災保險沒有市場可言。這會緩解保險公司因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的存在而不愿投身巨災保險行業(yè)的問題。
第二,政府與投保人之間的博弈。投保人對保險并不十分了解,如果要進行投保,就得與保險公司進行溝通,這勢必會花費時間和金錢,同時,由于雙方信息理解出現(xiàn)錯誤,投保人知道自己可能得不到合法的保險保障,也明白如果自己不進行巨災保險投保,巨災發(fā)生后,政府不會坐視不理,即如果投保人不投保,巨災發(fā)生后會給予救濟,假設為H。投保人都會選擇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決策,也就是說,在政府與投保人之間進行利益博弈時,確定自己決策的原則是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所謂的“上策博弈”,政府的可選策略有補貼保險公司和不補貼保險公司,投保人的策略有投保和不投保。為方便分析,以下僅考慮巨災保險發(fā)生后的情況。二者博弈矩陣如表5。
表5 政府干預模式下的博弈分析二
表5的具體分析過程:(1)當政府補貼保險公司,投保人投保時,災害發(fā)生后,二者凈收益分別為3Y-G,W-L+rL-F;(2)當政府不補貼保險公司,投保人仍投保,此時政府不用支付補貼G,若災害發(fā)生保險公司會給予投保人補償而政府不需給予救濟;(3)當政府補貼保險公司而投保人拒絕投保時,保險合同并不成立,此時政府也不需支付補貼G,但災害發(fā)生后政府需要給予投保人一定救濟H,故二者最終凈收益分別為3Y-H,W-L+H;(4)當政府不補貼,投保人也不投保時,與第(3)種結果相同。
從上述博弈分析過程可以看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政府不補貼而投保人投保是最優(yōu)選擇,但是在政府與保險公司的博弈過程中,如果政府不對保險公司進行補貼,那么保險公司會因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交易成本的存在而拒絕對巨災保險承保,此時,即便投保人想要進行投保也無處可投。所以這種最優(yōu)策略是不存在的。因此可行的策略只能在(1)(2)(4)中選擇,對于投保人而言,若政府對保險公司進行補貼,只有當W-L+rL-F>W-L+H,即rL-F>H,并且保險賠款扣除保費后較政府救濟更加可觀時,投保人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投保,而不是依賴于政府;對政府而言,只有當時政府愿意選擇補貼保險公司而不是災害發(fā)生后直接救濟。
通過博弈分析可知,保費F及賠付率r的確定非常重要,它決定了投保人是選擇投保還是依賴于政府的救濟;而政府的決策依賴于保險補貼費用與災后救濟費用的比較。若巨災保險的保費和賠付率能合理確定,政府補貼保險公司,投保人選擇投保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政府補貼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可以降低保險價格,更多投保人選擇繳納保費投保,畢竟一般情況下災害發(fā)生獲得的保險賠款較政府救濟更為豐厚。這就會使投保面更廣,減少投保人的逆向選擇,同時投保人繳納的保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
綜上分析,由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保險公司不愿開展巨災保險業(yè)務,然而,保險作為一種風險管理的基礎工具,特別是在巨災風險本身具有高風險、外部性、準公共物品屬性的情況下,開展保險業(yè)務是巨災風險管理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故而,政府必須介入,通過對保險公司進行補貼,提高保險人的承保積極性,減輕災后直接對災區(qū)救助的資金壓力,而從社會整體效益來看,投保人投保所能得到的效益比直接依靠于政府更好。因此,政府支持、保險公司承保、投保人投保是應對巨災風險的長久穩(wěn)定舉措及長期發(fā)展趨勢。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巨災發(fā)生后,如果僅依靠于政府,一方面由于巨災本身具有的損失程度嚴重、影響面積廣等特殊性,導致災難發(fā)生后政府救援不到位,對受災人員不利;另一方面會對政府財政造成較大的壓力。如果完全依靠于市場,保險人會由于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交易成本的存在以及保護自身利益,不愿對巨災風險進行承保?;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建立完善的“分層”風險分擔機制。投保人應承擔一部分,保險公司承擔主要損失,當保險公司承保的風險積累太高或者出現(xiàn)特大災害損失,可以借助保險公司分擔部分損失,政府要承擔剩余部分損失,憑借自身信用發(fā)揮最后的“兜底”力量,這樣的損失承擔分層有助于維護整個巨災風險分擔機制的穩(wěn)定。
第二,合理使用國家財政資金支持。通過財政補貼支持,實行強制保險制度,擴大巨災保險承保范圍。
第三,創(chuàng)新保險產品設計,試行按比例投保,以化解信息不對稱所引發(fā)的成本。
第四,加大政府財政對巨災保險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如對保險主體的行為進行相關法律法規(guī)約束,對隱瞞主要信息的給予懲罰等。
[1]林毓銘,林博.發(fā)展巨災保險的緊迫性與路徑依賴[J].保險研究,2014(2):35-43
[2]劉昕冉,王永茂.關于建立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5(7):88-90
[3]梁昊然.論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法律構建[D].吉林:吉林大學法學院,2013:2-5
[4]林毓銘.常態(tài)與非常態(tài)風險的視域與應急管理[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342
[5]郭超群.論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構建:域外立法經驗及其借鑒[J].法商研究,2015(1):175-183
[6]魏華林.巨災保險經營模式中政府干預市場的“困局”及突破途徑[J].保險研究,2012(1):21-29
[7]Willian Eimicke.Catastrophe and the Public Service: A Case Study the Government Response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2,62(1):24-32
[8]朱俊生.農業(yè)保險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的比較與選擇[J].保險研究,2010(9):47-53
[9]田玲,成正民,高俊.巨在保險供給主體的演化博弈分析[J].保險研究,2010(6):9-15
[10]卓志.巨災保險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一個綜述[J].經濟學家,2010(12):88-97
(責任編輯: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8.009
2016-03-07
中國博士后基金第51批面上項目“影子銀行體系發(fā)展與我國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研究”(2012M51073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項目“貨幣政策與金融穩(wěn)定:基于金額狀況指數(shù)的分析”(sk2016sd04);安徽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經濟新常態(tài)下我國物價水平變動趨勢研究”(CXJJ2014043)。
許珊珊(1992-),女,安徽壽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貨幣理論與政策。
F830
A
1673-2006(2016)08-0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