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觀媚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天津300387
?
探析“新聞反轉”現象中媒體的社會責任
林觀媚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天津300387
摘要: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時代,人們越來越依賴大眾傳媒。但近幾年,有一種媒介現象愈演愈烈,即“新聞反轉”。文中以“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這個新聞反轉現象為例,探討媒體在反轉新聞事件中所扮演的社會責任的缺失,并進一步探尋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新聞反轉;媒體;社會責任
2016年2月6日晚,一個ID名為“想說又說不出口”的網友發(fā)帖稱,自己是正宗的上海人,春節(jié)期間在男友的再三要求下和他一起回江西老家過年,但到男友家吃第一頓晚飯時,竟決定分手回家。這個帖子一出,立馬得到網友和媒體的關注,隨后成為了一起輿論事件。2月10日,網友“風的世界伊不懂”以“上海女子”男友的身份發(fā)表聲明,希望網友不要指責“上海女子”。然而,經過有關部門和媒體的調查發(fā)現,這個帖子的內容純屬虛構,發(fā)帖者“想說又說不出口”并非上海人,而是江蘇省的一名女網民,帖子內容是其杜撰的。而隨后在網上自稱其男友的網民“風的世界伊不懂”,和發(fā)帖者更是素不相識。
該事件在短短的時間內出現了“劇情”的反轉,讓人瞠目結舌。類似“新聞”劇情反轉事件最近更是頻頻上演。比如《男子借20萬照顧植物人女友感動網友實為家暴所致》這則新聞,讓眾人唏噓。因為這名男子曾對女友不離不棄,感動了許多網友,如今植物人女友蘇醒暴真相,其當年發(fā)生的事故是男子家暴所致。再如廣州某報報道的一條《回鄉(xiāng)不能上桌吃城里媳婦掀桌子》的新聞,許多家媒體隨即轉載,描述的是一個“城里媳婦”跟著丈夫回農村、被公婆攆下桌的經歷。隨后這則新聞也被證實是一起假新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新聞劇情的反轉”?在此,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
眾所周知,新聞是指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所在。無論傳統(tǒng)媒體或者新媒體都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要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要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但縱觀現在的媒體,頻繁地出現新聞失實,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損害了媒體和媒體人的形象,讓受眾失去了判斷,失去了對媒體的信任。就拿“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來說,憑借網友的一張照片與帖子的文字說明,一些記者根本就沒有對發(fā)帖者進行采訪,就采用“拿來主義”,直接在網絡上制造出了這樣的一則假新聞。
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使其可以廣泛地吸納社會各方面的聲音,增加了受眾參與的熱情。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提出了“意見領袖”的概念,他們認為,大眾傳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即“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的模式。①在網絡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意見領袖”,他們掌握了話語權,引導著輿論的走勢,對網絡輿論的發(fā)展態(tài)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吧虾9媚锾与x江西農村”這個帖子一出,記者加工成新聞后,微博上一些大“V”紛紛轉發(fā),許多網友們信以為真,全然沒有質疑這個新聞的真實性,才使得這個事件迅速發(fā)酵,在網絡上掀起了熱烈的爭論。
盡管新聞行業(yè)有著“無冕之王”的榮譽,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媒體并沒有表面上看去的那么光鮮,媒體力爭求快,特別是想要獲得獨家報道,以此最大限度地爭取廣告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為了取悅受眾,許多媒體出現了娛樂化的趨勢。記者過分依賴網絡信息,缺少理性思考,不假思索地引用、轉載未經證實和來源不明確的網絡信息。
“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這個話題激發(fā)了受眾的情緒,受眾有代入感,加之各地區(qū)貧富差距懸殊,許多受眾對上海人民有了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這次輿論的發(fā)酵。這時候,一些新聞記者片面地追求點擊量,置新聞倫理道德于不顧,淡化了新聞把關人的意識,過度追求新奇性、刺激性,沒有去查證事件的確切源頭,導致了媒體社會責任意識的弱化與缺失。
雷蒙德·鮑爾(Lymond Bauer)在1964年發(fā)表的《頑固的受眾》中說到:“信息不是槍彈,它們也沒有射向受眾,而是放置在受眾愛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的地方。受眾能抵抗宣傳,或另做解釋,或用于自己的目的。受眾是頑固的。”②在雷蒙德·鮑爾看來,媒介才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被動者,主動權在于受眾,受眾會有所甄別地選擇與自己有關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更何況,我們如今身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媒體在做好新聞報道的同時,也要想方設法吸引受眾,受眾的反饋往往成為一條新聞成功的因素之一。如何抓取受眾有限的注意力成為每家新聞媒體的首要任務。特別是網絡媒體,為了提高關注度和點擊率不惜以“受眾為中心”,對各種社會現象并沒有進行理性引導,特別是一些具有獨特的價值要素的新聞。
還是以“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這個新聞來說,先是一個網友主觀臆斷發(fā)布的帖子,被一群職業(yè)記者發(fā)現,記者抓住了當今社會處于轉型期,城鄉(xiāng)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這樣的新聞容易引起網友的共鳴,提高關注度。于是,把這則新聞推向了受眾,在這起輿論發(fā)酵的過程中,新媒體沒有起到應有的責任,為了贏得受眾,全然沒有顧及新聞的真實性。
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理論,他認為媒介不是冰冷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體、精神的延伸。處在當下精彩紛呈的社會,媒介延伸了我們的眼睛,但又讓我們感到視力模糊,如同霧里看花,分不清事件的真?zhèn)?。像“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這個新聞的反轉,媒體有很大的責任。記者不斷地在微信微博等各個渠道進行推送這則新聞,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受眾更是樂此不疲,因為大家都覺得媒介能讓自己感到快樂,哪怕推送的消息是錯誤的。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諸多新聞反轉事件中,我們能得出國人的媒介素養(yǎng)的確有待提高的結論。在面對所謂的輿情時,受眾個人應該努力根據自己的思考和常識去判斷新聞的可信度和輿論是否理性,不要盲從于大眾的想法。同時,媒體應該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發(fā)揮輿論引導功能,讓受眾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認識問題、看待社會,不僅要正面宣傳,弘揚主旋律,還要注意強化網民的批判意識,避免跟風和被錯誤信息誤導。
[注釋]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②祝士偉.歐洲手法主義藝術傳播現象之考察[D].上海大學,2007.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5-01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