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鎧蔚
杰克·凱魯亞克的小說《在路上》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圣經(jīng)》,小說描寫了薩爾與迪安幾次橫穿美國大陸的經(jīng)歷。
克爾凱郭爾被認為是使歐洲的哲學的發(fā)展方向發(fā)生轉折性變化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最后的非科學性的附言》中他說“有三個生存境界:美學的,倫理的和宗教的?!?/p>
一、審美境界
克爾凱郭爾所說的“審美”(aesthetic),在此境界,生存的基本特征表現(xiàn)為個人生存上的直接性,其基本命題乃是此刻就是一切,欲望與欲望的滿足是美學境界的最直白表達??藸杽P郭爾還將審美境界劃分為直接性生存美學境界和反思性生存美學境界。在 《在路上》前半部分,迪安和薩爾的身上則分別體現(xiàn)了直接性生存美學境界和反思性生存境界。
迪安將自己的生活目標完全建立在追求瞬間的感性享受上。因此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行動主義者,酗酒、偷車、流浪、迷戀女性。“對迪安來說,性是生活中唯一重要和神圣的事?!币环矫妫呀?jīng)感受到二戰(zhàn)后在政治高壓和麥肯錫主義之下美國文化價值的衰落,精神上經(jīng)歷著一種失落,于是通過各種瘋狂的行為來尋找自我存在的意義。另一方面,就像薩爾所說,“只有一個蹲過五年監(jiān)獄的家伙才能達到這種極度迷狂的不可救藥的極端狀態(tài),才能急切地渴望進入那溫柔的源頭……”所以性不僅能使迪安忘卻生活的苦痛,而且他能夠把被剝奪的“生存的權利”找回來。
如果說迪安是耽于行動而疏于思考的,那么薩爾就時常沉湎于思想的痛苦中?!霸诤艽蟪潭壬希对诼飞稀匪憩F(xiàn)的 正是薩爾對迪安的超越。迪安和薩爾分別代表了垮掉一代的兩個方面:前者主要體現(xiàn)了垮掉一代那種驚世駭俗的生活方式和大無畏的生命力釋放,而后者則更體現(xiàn)這垮掉派的精神追求。前者將后者印上了‘路,而他卻最終被尋求精神拯救的薩爾(Sal,即‘靈魂拯救Salvation的縮寫)所超越?!?/p>
二、倫理境界
克爾凱郭爾把倫理境界看做審美領域和宗教境界的“過渡領域”。當生活在審美領域中的人通過“絕望的呼喚”對美學生活的空洞和不完滿深信不疑,他便會藐視它并堅決地選擇由道德原則引導的生活。
由此可見,《在路上》中的迪安和薩爾并沒有完全處在這樣一種境界,甚至可以說是在有意回避這一境界。倫理境界強調婚姻,婚姻是有限和無限的綜合,具有永恒的特征,但同時也表現(xiàn)出倫理的普遍性。但是迪安和薩爾卻把包括婚姻在內的一切道德倫理拋在一旁。
與其說他們是不道德的,不如說他們是非道德的。其實他們兩個對普遍的倫理是帶有有意回避和反叛的色彩。克爾凱郭爾認為要達到宗教境界就必須經(jīng)過倫理境界,但是正如“負負得正”,對倫理境界的有意回避也可以成為抵達宗教境界的一種途徑。正因為對倫理的束縛有著深有體會的切膚之痛,所以他們才會選擇審美境界,盡情享受感官之樂;但當他們想從審美境界的絕望和憂懼中擺脫,他們不會再選擇走進倫理境界,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奔向宗教境界。
三、宗教境界
在生存宗教境界,克爾凱郭爾強調“個體”或者“單一者”直接面對“上帝”。這是由“上帝”作為絕對的(唯一的)、至高無上的這一點而決定的。個體與上帝之間的關系是“絕對”的,這個關系絕對不允許有任何間隔。
那么薩爾和迪安一直在路上是否追逐到他們的彼岸?“有那么一刻,我竟然認為迪安福至心靈,全憑悟性和天才完全懂得他說的話……而他的形狀就是上帝?!?/p>
在這樣的瞬間,迪安這個神圣的傻瓜(Holy Goof)實現(xiàn)了克爾凱郭爾所認為的宗教的自我。在克爾凱郭爾看來,在人生終極目的上,乃是由上帝賜予的永恒幸福,通過選擇悖論,以無限的激情信仰上帝,實現(xiàn)生存的永福。
這一切“在路上”的意義何在?凱魯亞克“在路上”的啟示在于,希望是有的,可是希望成為現(xiàn)實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生命之旅是艱辛的,一次又一次的波瀾起伏使人落入幻象和醒悟的大喜大悲中,觸手可及的希望似乎是永恒的渴望,“像卡夫卡的城堡一樣在遠方閃現(xiàn),既無法接近,又無法避開”。在這樣一個沒有普遍和永恒的價值指引的世界里,要保持不斷追尋的勇氣和希望,就必然會直面自己的“焦慮”和“絕望”,在“恐懼和戰(zhàn)栗”中面對最深層的自我,在“非此即彼”的復雜選擇中塑造最本真的自我。這樣,才是真正的“福至心靈”(beatific)。
【參考文獻】
[1] [美]杰克·凱魯亞克著,王永年譯:在路上.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 陳杰,本真之路: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小說研究. [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0
[3] 王常柱.生命的倫理:克爾凱郭爾宗教生存?zhèn)惱碛^研究.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4] 肖明翰.本真之路: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小說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序言
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王永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18.
[5] 莫里斯?迪克斯坦著,方曉光譯:伊甸閌之門:六十年代的突國文化,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年版,扉頁.
情感讀本·理論篇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