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中國貿易收支的影響——基于中國-東盟六國的實證研究
湯磊,沙文兵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基于1994—2012年人民幣匯率和中國-東盟六國貿易的年度數(shù)據,采用協(xié)整方法和Granger因果檢驗考察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中國貿易收支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中國-東盟六國貿易收支的匯率彈性為-0.46,不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不是中國-東盟六國貿易收支的Granger原因,現(xiàn)階段人民幣匯率調整并不會對中國-東盟六國的貿易收支產生顯著影響,相反,國內外實際收入尤其是國外實際收入的上升對雙方貿易收支的影響較大。
關鍵詞: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中國-東盟六國;貿易收支;協(xié)整檢驗
收稿日期:2014-11-2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
作者簡介:湯磊(1989-),男,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商務研究;沙文兵(1973-),男,安徽無為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研究。
中圖分類號:F752.7文獻標志碼:A
1問題的提出及相關文獻綜述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對外貿易得到了蓬勃發(fā)展,對外貿易順差也逐年增加,由1994年的53.92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歷史最高點2981.26億美元,15年間累計順差高達11240.57億美元。在經歷了3年的低迷期之后,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又在2012年觸底反彈到2303.09億美元,同比增長48.69%。中國經濟在享受巨額貿易順差帶來的福利的同時,貿易失衡局面卻不斷加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指責中國在貿易上缺乏公平性和可持續(xù)性,貿易摩擦持續(xù)升級。
對于中國外貿收支持續(xù)增加的原因,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廣泛研究,綜合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首先是匯率因素,有學者認為長期被低估的人民幣匯率是導致中國貿易收支持續(xù)增加的主要原因,人民幣升值有利于緩解中國對外貿易失衡局面(Goldstein,2006;Thorbecke,2006;馬丹和徐少強,2005)[1-2];其次是現(xiàn)行貿易統(tǒng)計制度不完善,如統(tǒng)計口徑的差異和原產地規(guī)則等嚴重扭曲了中國的雙邊貿易平衡(Fung和Lau,2003;沈國兵,2005)[3-4];最后,基于產品內分工理論,有學者認為近年來興起的東亞產業(yè)轉移和三角貿易將原本東亞對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Athukorala和Yamashita,2009;柳劍平和孫云華,2006)[5-6]。此外,還包括發(fā)達國家對華出口管制(黃曉鳳和廖雄飛,2011)[7]和儲蓄率的差異(朱穎,2006)[8]等因素。
按照傳統(tǒng)的國際收支理論,在馬歇爾-勒納條件得到滿足時,本幣貶值方可改善國際收支;反之,將惡化。但是,如圖1所示,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處于升值狀態(tài),但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卻時而增加時而減少,特別是2005年匯改之后表現(xiàn)最為明顯。對此,國內外學者各抒己見,但由于研究所選的樣本時期和實證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這也使得匯率因素成為影響中國貿易收支各因素中研究時間最長、爭議最大的因素。Goldstein(2006)[1]2等國外學者認為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貿易收支產生了顯著影響,西方國家也借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對中國政府頻頻施壓,要求大幅提高人民幣幣值來緩解各國的貿易失衡局面。國內學者馬丹和徐少強(2005)[2]2、劉偉等(2007)[9]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相反,Cheung et al.(2007)[10]采用面板最小二乘法估計了1975—2004年中美貿易彈性,實證結果表明中國雙邊或多邊貿易平衡受人民幣匯率影響甚微。國內學者葉永剛等(2006)[11]的實證研究同樣指出,人民幣實際匯率上升無論是在長期還是短期均不能有效解決中國同美日間的貿易收支失衡問題。
圖1 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勢圖
從研究匯率與中國貿易收支關系的文獻看,研究對象大多選取中國與美、日和歐盟間的貿易,很少涉及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貿易。但是近年來,隨著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和東亞國際生產網絡的逐步完善,中國與東盟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僅2012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就高達3984.25億美元,同比增長10.13%,高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7.55%的增幅。東盟連續(xù)4年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漸突出。可見,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與中國-東盟貿易收支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文選取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作為研究對象(這是因為2012年中國同上述六國的進、出口總額分別占中國-東盟總體貿易的99.03%和95.26%,足以反映東盟的總體經濟狀況),采用協(xié)整方法和Granger因果檢驗考察1994—2012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變動與中國-東盟六國貿易收支間的關系。
2理論模型和數(shù)據說明
模型設定主要參照 Rose 和 Yellen(1989)的簡化貿易收支模型。該模型假定一國進口品不能完全替代本國商品,進出口商品的數(shù)量取決于國內外相對價格和實際收入水平。由于在樣本期間內中國-東盟六國多為貿易逆差,即凈出口值為負,不能取對數(shù),故本文采用出口額與進口額的比例作為貿易收支的衡量指標。模型的具體形式如下:
TB=PdExNr/PfIm
(1)
兩邊取對數(shù),得:LnTB=LnEx-LnIm+(LnNr+LnPd-LnPf)
(2)
其中,TB表示本國出口額與進口額的比例,Ex和Im分別表示本國出口額和進口額,Nr表示名義匯率,Pd和Pf分別表示本國和國外商品的相對價格。
因為實際有效匯率E=NrPd/Pf,即LnE=LnNr+LnPd-LnPf,所以(2)式可表示為:
LnTB=LnEx-LnIm+LnE
(3)
又因為長期內出口和進口的需求方程可表示為:
LnEx=α0-α1LnE+α2LnYf
(4)
LnIm=β0+β1LnE+β2LnYd
(5)
其中, Yf和Yd分別表示外國和本國的實際收入。然后將(4)式和(5)式代入(3)式,整理可得:
LnTB=A0+A1LnE+A2LnYd+A3LnYf+ε
(6)
其中,A0=α0-β0,A1=1-α1-β1,A2=-β2,A3=α2。傳統(tǒng)國際收支理論認為,當馬歇爾-勒納條件得到滿足,本幣貶值有利于促進出口,抑制進口,從而起到增加順差或縮小逆差的作用,故A1應為負值;本國實際收入上升會增加本國進口需求,惡化貿易收支,故A2預期符號為負;國外實際收入上升會拉動本國出口需求,起到改善貿易收支的作用,故A3預期符號為正。
表1 變量說明和數(shù)據來源 * 貿易收支(TB)中,由于中國-東盟六國的進出口額受相同價格波動的影響,故相除時無需進行價格調整;國外實際收入(Y f)是由東盟六國GDP經各國出口貿易權重(即中國-該國出口額/中國-東盟出口總額)加權后得到,用來反映東盟總體經濟情況。
3實證結果分析
為避免“偽回歸”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在協(xié)整檢驗之前,首先采用ADF單位根檢驗考察各時間序列是否平穩(wěn)。如表2所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TB、LnE、LnYd和LnYf均為非平穩(wěn)序列,但一階差分后的序列△LnTB、△LnE、△LnYd和△LnYf均為平穩(wěn)序列。因此,LnTB、LnE、LnYd和LnYf均為一階單整序列,滿足協(xié)整檢驗的要求。
表2 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表3 Johanson協(xié)整檢驗結果
鑒于該模型含有4個變量,本文選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on協(xié)整檢驗來考察LnTB和LnE、LnYd、LnYf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協(xié)整關系。其中,VAR模型最優(yōu)滯后階數(shù)的選擇依據AIC和SC準則最終確定為2,故協(xié)整檢驗的滯后階數(shù)為1。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TB和LnE、LnYd、LnYf至少存在1個協(xié)整關系,(7)式給出了協(xié)整方程(括號中的值為t統(tǒng)計量):
LnTB=-0.461329LnE-0.584660LnYd+
1.353286LnYf(7)
(0.48924)(0.35980)(0.44351)
由協(xié)整方程可知,中國-東盟六國的貿易收支(LnTB)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LnE)、國內實際收入(LnYd)和國外實際收入(LnYf)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長期來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每升值1%,中國-東盟六國的貿易順差下降或逆差上升0.46%;中國實際GDP每增加1%,會引起貿易順差下降或逆差上升0.58%;相反,東盟六國實際GDP每增加1%,貿易順差上升或逆差下降1.35%。以上關系說明中國貿易收支的匯率彈性小于1,明顯不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匯率對中國-東盟六國的貿易收支影響并不顯著;相反,國內外實際收入,尤其是國外實際收入的上升對雙方貿易收支的影響較大。
表4給出了中國-東盟六國貿易收支的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梢钥闯觯?%的顯著性水平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和東盟六國的實際收入水平與中國-東盟六國的貿易收支均不存在顯著的Granger原因,中國國內實際收入是中國-東盟六國貿易收支的Granger原因,這進一步說明了當前中國-東盟六國持續(xù)增加的貿易逆差并不是由匯率引起的,而是與中國國內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關。
表4 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4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于1994—2012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和中國-東盟六國貿易的年度數(shù)據,利用協(xié)整原理和Granger因果檢驗考察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中國和東盟六國的實際GDP對中國-東盟六國貿易收支的影響,并得出了以下結論和啟示:
(1)由協(xié)整方程可知,中國-東盟六國的貿易收支(LnTB)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LnE)、國內實際收入(LnYd)和國外實際收入(LnYf)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中國-東盟六國貿易收支的匯率彈性為-0.46,顯然不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現(xiàn)階段人民幣匯率調整對中國-東盟六國的貿易收支不會產生顯著影響。
(2)協(xié)整檢驗表明,中國-東盟六國貿易收支的國外收入彈性(1.35)遠高于貿易收支的國內收入彈性(-0.58),這意味著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xù)高速增長和人民幣匯率的逐步上升,由國外收入增長帶來的出口需求要遠遠大于由國內收入增長帶來的進口需求,即東盟六國國內實際收入的上升對中國-東盟的貿易收支影響較大。
(3)Granger因果檢驗表明,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和東盟六國的實際收入水平與中國-東盟六國的貿易收支均不存在顯著的Granger原因,中國國內實際收入是中國-東盟六國貿易收支的Granger原因,可見改善中國貿易收支的關鍵并不在于一味地對人民幣匯率進行調整,而是應著眼于國內經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從而提高本國國民福利和實際收入水平。
總而言之,雖然近年來人民幣匯率一直保持上升趨勢,但它并不是解決中國對外貿易失衡的關鍵因素。東盟作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同中國的貿易來往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并對中國外貿平衡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雙方貿易逆差的持續(xù)上升,中美貿易順差也相應增加。在這種背景下,多數(shù)學者將研究重點集中在產品內分工體系下的東亞產業(yè)轉移和三角貿易,認為中國在其中主要扮演著組裝加工的角色,并吸收了原本屬于東亞和東南亞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柳劍平和孫云華,2006)[6]6。鑒于此,中國急需加快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努力改變在三角貿易中的地位方能有效扭轉外貿失衡加劇的局面。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將基于產品內分工視角,力圖尋求中國對外貿易失衡背后隱藏的深層次原因。
參考文獻:
[1]GoldsteinM,LardyN.China’sExchangeRatePolicyDilemma[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 2006, 96(2): 422-426.
[2]馬丹,徐少強.中國貿易收支、貿易結構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6):23-42.
[3]FungKC,LauLJ.AdjusterEstimatesofUnitedStates-ChinaBilateralTradeBalance:1995-2002[J].JournalofAsianEconomics, 2003(14): 489-496.
[4]沈國兵.貿易統(tǒng)計差異與中美貿易平衡問題[J].經濟研究,2005(6):83-93.
[5]AthukoralaP,NYamashita.GlobalProductionSharingandSino-USTradeRelations[J].China&WorldEconomy, 2009, 17(3): 39-56.
[6]柳劍平,孫云華.垂直專業(yè)化分工與中國對東亞經濟體的貿易逆差:鑒及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的比較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6(7):16-23.
[7]黃曉鳳,廖雄飛.中美貿易失衡主因分析[J].財貿經濟,2011(4):85-90.
[8]朱穎.美國儲蓄不足和全球儲蓄過剩是美國貿易逆差產生的根本原因[J].國際貿易問題,2006(8):5-11.
[9]劉偉,胡兵,李傳昭.財政赤字、實際有效匯率與貿易收支:基于中國數(shù)據的實證檢驗[J].管理世界,2007(4):32-39.
[10]CheungYWChinn,EFujii.TheOvervaluationofRenminbiUndervaluation[J].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 2007, 26(5): 762-785.
[11]葉永剛,胡利琴,黃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和對外貿易收支的研究:中美和中日雙邊貿易收支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6(4):1-11.
責任編輯:沈玲
InfluencesofRealEffectiveExchangeRateofRMBonChina’sTradeBalance
—AnEmpiricalStudyonChina-SixCountriesofASEAN
TANGLei,SHAWenbing
(Schoo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andTrade,Anhu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Bengbu233030,China)
Abstract:Thispaper,basedontheexchangerateofRMBfrom1994to2012andannualdataoftradebetweenChinaandsixcountriesofASEAN,adoptscointegrationmethodandGrangerCausalityTesttoexaminetheinfluencesofrealeffectiveexchangerateofRMBonChina’stradebalance.TheresultsshowthattheelasticityofexchangerateoftradebalancebetweenChinaandsixcountriesofASEANis-0.46,notsatisfyingMarshall-LernerCondition;TherealeffectiveexchangerateofRMBisnottheGrangercauseoftradebalancebetweenChinaandsixcountriesofASEAN.TheadjustmentoftheexchangerateofRMBatthisstagewillnothaveasignificantimpactonChina-SixCountriesofASEANtradebalance.Instead,domesticandforeignrealincome,especiallythegrowthofforeignrealincomewillhaveagreaterimpactonbilateraltradebalance.
Keywords:realeffectiveexchangerateofRMB;China-SixCountriesofASEAN;tradebalance;co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