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輝
摘 ? ?要: 中職語文需要推倒樹立在課堂里的“墻”,讓學生成為課堂里的主角,還其主體地位。然而,語文課堂教育也是一種隱喻,只要遵照自然,順著學生的秉性,那么有沒有“墻”,都可以達到教學目的。
關(guān)鍵詞: 中職語文 ? ?學生主體 ? ?課堂教學改革
一
如果依葫蘆畫瓢,將中學那一套教學方法套用到中職語文課堂上,那么結(jié)果不是言者諄諄,就是聽者藐藐。中學語文畢竟是學生學習中的骨干課,無論在平時測試還是畢業(yè)考中,都占據(jù)學生絕大部分的分數(shù),像人格的一部分一樣,不可或缺,因此,中學語文教師要擔負的責任就不太一般了,不但要教會學生聽讀寫等一般技能,還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這樣說并不是有意強調(diào)中學語文就是一位正宮娘娘,而中職語文則是一個有人格缺陷的地位黯淡的妃嬪,缺乏群眾基礎(chǔ)和魅力。其實中職語文肩負與中學語言一般的責任,中職生要學會聽和寫,情感價值觀不能歪了或者矮掉半截。只有因材施教,對待中職生需要不一樣的手段,這樣才能拆掉課堂上長起的猶如被切割過的禾茬兒一般矮高不一的“墻”。
二
中職衛(wèi)校的主干課在醫(yī)學衛(wèi)生上,語文這種文化課說白了就是點綴,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教育部門抱住了西瓜,又不愿丟掉芝麻。語文課得有機會“染指”中職班級。中職衛(wèi)校學生基本是初中畢業(yè)生,或考不上高中,或家庭經(jīng)濟有限,或處在自我放逐邊緣,他們年紀尚幼,父母很樂意送子女到學校里繼續(xù)受教育,掌握一門技術(shù),待三兩年后,在社會上求得一份工作,兩全其美。
然而,中職衛(wèi)校里的學生入學初衷有些帶著不情愿,有些則認為書窗看不到遠景,沒有升學壓力,三兩年后就進入社會,思想從一開始就松弛了,醫(yī)學專業(yè)課足夠他們、去消化,如果再要他們在語文課堂上做一些深度思考和難度大一點的練習,那么確實有點難為他們。因此,語文教師,尤其是剛出道的年輕語文老師,把握不好教學上的度,只要站在教室里,自身就會成為一堵“墻”,學生無法逾越那堵“墻”,理解你的情感世界。
語文教師把自己變成一堵墻,主要還是歸咎于自身,追究原因則是漸漸喪失了獨立性。中職語文教學也有教學大綱要求,它就像一張年久失修的網(wǎng),教師把它拿在手中,撒到教室這個池中,撈起目標中的一條條魚。只是時間久了,魚兒有長大了的,也有因為營養(yǎng)不良瘦削不堪的,那一張曾經(jīng)屢試不爽的捕魚之網(wǎng)已經(jīng)不適合新的打撈計劃,有些魚兒將游離在網(wǎng)眼之外。
如果語文教師一味遵循教學大綱,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愛好不夠了解,或者即使有足夠了解,又不敢跳出大綱這個籠子,與學生做一些教學融洽的事情,那么師生關(guān)系將不甚融洽。教師的獨立性要體現(xiàn)為思考的獨立,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有清楚的調(diào)查研究,參照教學大綱,但是又不把它捧為圭臬,一切以學生為主體。
可是,不是所有語文教師都善于讀懂大綱,也沒有持久精力。而是容易依賴教學大綱,依賴體制,喪失了獨立性?!爱斨R分子與單位體制真正有機結(jié)合時,意味著知識分子的獨立性開始衰退與對單位體制依附性的增強”①。體制猶如卡夫卡筆下的城堡,擁有高深寬厚的墻壁,人走了進去,最終會被吞沒。
三
中職教育不是一種特殊的教育,而是一項特色教育。教師如果只能照本宣科,那么自然教學效果不佳。教師如果是一堵墻,就會越來越隱蔽自己,學生自然難以親近。
教學活動不能失范,語文教育還要在教學大綱里實施,否則會亂了套,達不到教學目的。教師紛紛使出渾身解數(shù),想出很多奇招激活語文課堂,情景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任務驅(qū)動教學等方法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學生的主體位置得到了體現(xiàn),學習興趣也有了激發(fā)。這些教學方法的初衷其實都是推倒豎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那一堵墻,使師生在更親切的互動中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形成向上的教學合力,真正得以教學相長,教育得以創(chuàng)新。
以前讀書的時候,有一位導師在課堂上不主講,不像一般老師那樣講授自己或者他人的研究成果,而是把課堂全部交給我們,一次課定一個主題,分批讓學生到講臺上主講,再就我們的發(fā)言進行評論,借機滲入他相應的研究和閱讀心得。那時候,至少我并不是很能適應那位導師與其他導師迥異的授課方法,自己坐在講臺上或者下了講臺,心都是虛虛的,害怕自己講錯了,也擔心沒有學到東西,心里還是依賴那種“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導師帶我們到了廣場,沒有墻的地方,但是我卻縮手縮腳,缺少自信?,F(xiàn)在我也做了老師,回過頭來想當年那位導師的授課方法,心里還是欽佩他,知道他其實是尊重學生的想法,不讓我們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鉗制我們的創(chuàng)新,沒有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無論怎樣層次的教學,其實都要讓學生的心靈之光不被課堂里的墻阻擋,能夠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于是,我大膽進行語文課堂改革嘗試,用不同方法請學生上講臺主講,朗誦、演講、辯論、話劇,我盡量不在講臺上喋喋不休。開始我擔心自己有背離教學大綱的嫌疑,能否推倒語文課堂里的墻,掃一掃學生打瞌睡、玩手機、聊天、發(fā)呆等不積極的課堂現(xiàn)象。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很喜歡上述教學方法,倦怠的課堂仿佛被打進了一支興奮劑,大大減少拿語文課堂時間打哈欠的可能。尤其是曠日持久的話劇,從選劇本到排練到最終表演,時間跨度幾乎從學期開始到結(jié)束,學生的熱情和興趣不減,有模有樣地分組排練并基本完成任務。“話劇是一種綜合藝術(shù),在劇本層面,它是文學;在舞臺層面,它是藝術(shù)。直觀層面,它涉及參與者的閱讀能力、口語表達和寫作水平;抽象層面,它涉及參與者的文化修養(yǎng)、審美情趣及綜合素質(zhì)”②。讓學生表演話劇的過程就是使自己走下講臺,帶他們走向廣場,沒有墻的地方,全方位讓他們展示才能。
四
話劇表演和情景教學等教學方法本質(zhì)上都是拆掉課堂里的“墻”,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他們在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加深思想上的認識。然而,推倒語文課堂里的“墻”時,不能雜亂無章,不遵循教育的內(nèi)在規(guī)律,有所不為的時候還是要有所為,話劇亦不能例外?!耙裱嗨埔?guī)律,妥善處理課本劇與學生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狀況,與語文教育根本目標的內(nèi)在關(guān)系,防止將課本劇膨脹化,反對使課本劇游離于常規(guī)語文教育活動外成為一種‘作秀,喧賓奪主”③。
幾千年前,中國的孔子和西方的蘇格拉底教育弟子的時候,教學形式顯得很隨意,隨便找一個沒有墻的地方,往地上一坐,師生之間就開始談論甚至辯論了,老師和學生之間似乎沒有相隔著一堵“墻”。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那種隨意的學習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站上了講臺,學生眼前是一堵高高的墻,甚至古老的建筑,他們只有仰起了頭,目光沿著峭拔的墻檐,高高的塔尖,才能滑向高遠的蒼穹,在貧血眩暈的那一刻,才能耀眼地體察到義理或者上帝之光。如今,教育又懷念起孔子和蘇格拉底,認為不一定非得站在教師這堵“墻”上才能更接近真理。因為“墻”倒了,天空矮了下來,學生可以更省氣力觸摸到真理。
教育和生活一樣,都是一種隱喻。語文課堂就像芹菜,有時候少不了籬笆,有時候又需要荒野,其實只要遵照自然,順其秉性,枝干一樣挺拔,葉子依然綠和香,你又管它種在哪個地方。
注釋:
①龔鄭勇.知識分子的另類成長:從自由主義者到政治一分子——從《圍城》到《洗澡》[J].山西師大學報.2014.第41卷.5期.
②黃偉林.從西南劇展到新西南劇展[J].賀州學院學報.2014.第30卷.3期.
③秦鳳珍.相似論與課本劇[J].四川戲劇.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