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查清食物中毒的原因,防止食物中毒的再次發(fā)生。方法 通過本次食物中毒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結果 本次因食物中毒住院患者15例,對其中9例患者采集了糞便、肛拭及嘔吐物樣本共11份進行實驗室致病菌檢測,10份樣本檢出副溶血性弧菌。結論 經流行病學調查,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依據《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技術處理原則》判定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具體中毒食物不明。
關鍵詞: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調查
2015年7月12日上11時眉山市人民醫(yī)院陸續(xù)接診15例來自某酒店疑食物中毒就診患者,經流行病學調查,結合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證實為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1 流行病學資料
1.1事發(fā)經過 2015年7月11日兩個團隊入住某酒店。第一個團隊為成都市綠島國際愛兒坊幼兒園畢業(yè)班學生及家長共114人在酒店開展畢業(yè)親子活動,12時,該團隊106人與其他散客共計218人在酒店西餐廳進食自助午餐;19時,親子活動隊114人在該酒店中餐廳集體晚餐。當晚該團隊114人中有數人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首發(fā)病例出現在當晚22時,患者因癥狀不嚴重,未引起重視,未及時報告。12日早餐時該團隊發(fā)現多人出現類似癥狀,才報告酒店方。7月12日10時,酒店方將排查出的13名病例送至眉山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就診。第二個團隊7人于7月11日下午入住酒店,18時在西餐廳進食自助晚餐。其中2人于12日6時出現惡心、腹痛、腹瀉癥狀,由酒店方送至眉山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就診。
1.2患者臨床表現 兩個團隊共15例就診患者癥狀多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腹痛以上腹或臍周陣發(fā)性痛為主,腹瀉物多為黃色水樣便、頭暈,少數有畏寒及發(fā)熱癥狀。
1.3流行病學調查 根據對15例就診患者個案調查,均有共同飲食鹽邊牛肉(涼拌)和海鮮史,發(fā)病時間集中在7月11日22時~12日10時,潛伏期(距離晚餐)3~15h。男性2例(包括男童1例),女性13例。年齡6~60歲,其中10歲以下患者1例,30~50歲患者13例,60歲患者1例,無重癥和死亡病例。
1.4衛(wèi)生學調查
1.4.1食品加工場所及食品: 本次就餐食品均由酒店自行采購、烹飪,菜品有農家土雞腳、老醋蟄頭、鹽邊牛肉(涼拌)、豆干拌花仁、泡椒鮮竹筍、養(yǎng)生小木耳、粗糧燉土雞金沙玉米蝦、燒汁牛仔骨、香湯煮肥牛、蒜蓉蒸扇貝、藿香江團、菠蘿咕肉、湖南小炒肉、京蔥撈仔雞、三色蒸水蛋、銀杏山藥炒木耳、上湯浸芥菜、揚州炒飯、紅糖鍋盔配時令水果,飲用水為光相水廠的自來水。
1.4.2酒店工作人員近期身體健康,無胃腸道不適。
2 實驗室檢測
2.1臨床實驗室檢測 市醫(yī)院實驗室對15例住院患者均進行血常規(guī)及大便常規(guī)檢測,其中3例見中性粒細胞增高;大便常規(guī)均見白細胞增多,2例偶見紅細胞。
2.2留樣食品檢測 12日13點仁壽縣疾控中心實驗室接到通知后到該酒店現場采樣,由于該酒店11日當餐剩余食物和所有食品用具已全部清理了,故無法采集到當餐剩余食物樣本和用具,只采集到該酒店7種留樣菜品:老醋蟄頭、鹽邊牛肉(涼拌)、豆干拌花仁、泡椒鮮竹筍、養(yǎng)生小木耳、家土雞腳、蒜蓉蒸扇貝,經實驗室進行相關致病菌檢測,均未檢出致病菌。
2.3患者樣本檢測
2.3.1樣本采集 結合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初步懷疑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市疾控中心實驗室對其中9例未用藥就診患者采集到水樣大便樣本4份、肛拭5份、嘔吐物2份,共計11份樣本。
2.3.2檢驗項目 對11份樣本分別進行了霍亂弧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腸O157、蠟樣芽孢桿菌等致病菌檢測。
2.3.3檢測方法 按《霍亂防治手冊》第6版、GB4789.7-2013、GB4789.4.10-2010、GB4789.5-2012、GB/T4789.6.14-2003等相關要求進行操作。
2.3.4細菌培養(yǎng)分離結果 11份患者標本(水樣大便樣本4份、肛拭5份、嘔吐物2份)除1份嘔吐物外均檢出副溶血性弧菌。
3 討論與分析
食物中毒系指攝入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污染了的食品或是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后所引起的非傳染性的急性、亞急性疾病,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狀[1-2]。本次中毒事件中的15例患者,經個案調查,均有共同進餐史,臨床表現一致,發(fā)病時間呈同源一次暴發(fā)分布時間曲線,在患者密切接觸者中無人傳人的現象,且與年齡、性別無關,從而排除了傳染病暴發(fā)的可能。在患者大便樣、肛拭子樣、嘔吐物樣中均檢出了副溶血性弧菌,結合中毒病例的臨床表現及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綜合分析,確認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所致的食物中毒[3]。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海水中,易直接或間接通過海產品污染食品,被污染食品超過10℃以上或室溫放置存放就開始繁殖,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隨食物進入人體腸道,在腸道生長繁殖,當達到一定數量時即可引起食物中毒,其產生的耐熱性溶血毒素也引起食物中毒,人群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患病[4]。
本次中毒事件發(fā)生后,因酒店對當日當餐食品及加工用具全部處理,無法采集到可凝物,提示中毒原因為酒店在加工海鮮過程中存在交叉污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產品越來越多地進入內陸城市,因海產品帶菌或交叉污染而導致的食物中毒也逐漸增多。7~10月是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高發(fā)期,中毒食物以涼菜和未加熱徹底的熟肉食品為主,因此對潛在危險食品應因盡可能臨近時供應時制作,要在4h內快速將危險食品冷卻,于低溫保藏。各級醫(yī)療機構在接收可凝食物中毒患者時要在就治前作好患者樣本的采集和保留,為實驗室查找病因提供保障,并同時按相關要求及時向各級衛(wèi)生行政部門進行報告,為監(jiān)督執(zhí)法部門和疾控中心調查、正確處置和控制疫情羸得時間,保證人民健康和社會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孫健.2003~2007年細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檢測結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8,35(19):3702-3703.
[2]何冬梅,朱海明,馬聰,等.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發(fā)資料分析-國家食源性疾病監(jiān)測網[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12):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WS/T81-1996)[S].1996.
[4]王曉燕,李劍森,鄧小玲,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危險因素及預防[J].國際流行病雜志,2012,39(6):427-430.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