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年齡大腸息肉的內鏡下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5月~2015年3月,125例大腸息肉患者,并按照患者的年齡分為<30歲、30~40歲、40~50歲、>50歲四個年齡組,所有患者均采用內鏡下治療的方式,觀察對比不同年齡組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30歲年齡組的患病率為7.20%(9/125),30~40歲年齡組的患病率為15.20%(19/125),40~50歲年齡組的患病率為26.40%(33/125),>50歲年齡組的患病率為51.20%(64/125)。結論 內鏡下治療大腸息肉,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并且針對于不同年齡組的差異性較小。
關鍵詞:不同年齡;大腸息肉;內鏡下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了2013年5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大腸息肉患者125例,共計279例息肉;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并被確診為大腸息肉。125例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53例;平均年齡為(42.4±6.5)歲,年齡為19~82歲;將125例大腸息肉患者按照年齡分為:①<30歲年齡組(9例);②30~40歲年齡組(19例);③40~50歲年齡組(33例)、④>50歲年齡組(64例)。
1.2方法
1.2.1設備 OLYMPUS GIF-XQ260電子結腸鏡、OLYMPUS UES-20高頻電發(fā)生器、電熱活檢鉗、電切圈套器、金屬鈦夾、負壓吸引器、內鏡抓鉗等。
1.2.2術前準備 在進行手術前,所有患者需忌食刺激性食物,以清淡、流食為主,于術前1 d開始停止進食。并服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對腸胃道進行沖洗,直至患者的排泄物呈水樣狀。另外,在手術前必須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凝血功能檢查,并在術前5 d停止服用相關的抗凝劑,而伴有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心肺疾病的患者不宜進行手術。
1.2.3手術方法 首先需對所有患者的息肉進行活檢,活檢時需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息肉,根據(jù)患者息肉的情況進行分析,在排除了癌變的情況之后,可對患者行內鏡下摘除手術。即:利用電子結腸鏡與高頻電凝電切器對患者進行治療。有效可行的方法包括:圈套切除法、氬氣刀燒灼法、內鏡下黏膜切除法(EMR)、高頻電切除法。醫(yī)師需根據(jù)患者息肉的具體大小及形態(tài)特征,以及患者自身的情況,以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①當患者大腸息肉的直徑≤0.5 cm時,可直接在內鏡的觀察下使用氬離子凝固術(APC)或者高頻電凝法進行治療;②當患者大腸息肉的直徑>0.5 cm時,則需取1∶10000的去甲腎上腺素鹽水,對患者的息肉基底旁至黏膜下層進行注射治療,使基底部隆起的息肉與黏膜下層進行分離;然后使用圈套器將息肉套住,套住息肉時應將圈套器偏近息肉端,而不可過于貼近基底部;將圈套器收緊使息肉呈懸空天幕狀(力度需適中,過緊極易造成息肉的出血),當息肉與周圍管腔無接觸之后,立即使用電凝電切混合電流將息肉切除,在切除的過程中,需將內鏡轉動,調整息肉至5∶00~7∶00位置;③當患者大腸息肉的直徑≥2.0 cm時,使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或者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并分次進行切除;④當患者大腸息肉的直徑>2.5 cm,或者息肉的基地寬粗、患者病理不適合內鏡治療時,需進行住院并采取手術切除。
1.2.4術后處理 患者在術后3 d需加強休息,盡量減少日?;顒樱⒓墒炒碳ば允澄?,可通過輸液以縮短創(chuàng)口的恢復時間,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的觀察,根據(jù)患者是否出現(xiàn)腹痛,以及大便的性狀、顏色等,判定患者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或并發(fā)癥。一旦出現(xiàn)不良反應需及時的干預和治療。
1.3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8.0軟件,將文中的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用百分數(shù)表示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用χ2檢驗,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顯著性差異以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四組患者的病理分型比較 在<30歲年齡組中,增生性息肉為最多的類型;在30~40歲年齡組中,炎性息肉為最多的類型;在40~50歲與>50歲的年齡組中,腺瘤性息肉為最主要的類型。通過對比可知:在<30歲、30~40歲年齡組中炎性息肉與增生性息肉為主要的病理類型;而腺瘤性息肉的占比與癌變率隨著年齡的增高而加大,見表1。
2.2四組患者的息肉分布情況比較 乙狀結腸屬于息肉分布較多的位置,而橫結腸的息肉分布較少;通過不同年齡組的息肉分布情況對比可知,隨著年齡的升高升結腸產生息肉的幾率不斷上升,見表2。
3 討論
大腸息肉屬于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高達14.8%~18.8%。本研究結果顯示:大腸息肉的發(fā)病也與年齡的增長呈正相關。其中<30歲年齡組的患病率為7.20%(9/125),30~40歲年齡組的患病率為15.20%(19/125),40~50歲年齡組的患病率為26.40%(33/125),>50歲年齡組的患病率為51.20%(64/125)。而針對不同年齡組大腸息肉患者在內鏡下治療的臨床效果則顯示:四組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與治療,差異性較?。≒>0.05),不具可比性。
綜上所述,內鏡下治療大腸息肉,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并且針對于不同年齡組的差異性較小。
參考文獻:
[1]陸麗.不同年齡大腸息肉特點及內鏡下治療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3,14(9):9-11.
[2]劉露露,王炳元.大腸息肉240例臨床分析及治療[J].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14,(23):52-53.
[3]閆彩文,郭霞,李飛,等.不同年齡組大腸息肉的內鏡及病理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08,(34):1087-1089.
[4]蔣爽,張振洋,馮常煒,等.大腸息肉的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4,24(4):2589.
[5]蔣爽.大腸息肉的臨床病理分析[D].鄭州大學,2013.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