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討論了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實踐教學的一些改革措施,介紹了湖北文理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一些改革經驗,為高等院校確立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實踐教學體系提供借鑒。
【關鍵詞】應用型" 食品科學與工程"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2-0054-02
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改革是高校,特別是省屬地方高校尋求自身發(fā)展的理性選擇,同時也是國家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調整的重要舉措。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以學科為支撐、以專業(yè)為基礎、以崗位為核心,強調的是知識的集成和實際的應用能力。在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實踐教學是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具體操作中,我們不能為了實踐而實踐,實踐教學必須有一個實用、高效、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只靠簡單的提高學分、增加學時,而是要在有限的實踐條件和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對實踐教學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實踐教學內容要“精挑細選”,并且制定詳細的管理措施、實施方案、考核標準來保障教學過程順利實施。下面以湖北文理學院化學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下文簡稱“我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為例,介紹其在實踐教學改革中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 實驗課程改革
1.以課程群為單位制定實驗教學修讀計劃和內容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中很多課程間關聯(lián)性較強,學習內容層層遞進,其相應的實驗課程如果由任課教師單獨制定實驗教學項目往往存在內容重疊、上下銜接不連貫等現(xiàn)象。在我院新版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期間,為了避免上述現(xiàn)象,將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所有必須修讀的課程按照其相互之間的關聯(lián)性劃分為2個學科群,分別為食品科學基礎學科群、食品工程與工藝學科群。食品科學基礎學科群包括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化學與分析、食品營養(yǎng)學等課程,食品工程與工藝學科群包括數(shù)學、物理、電子電工、工程制圖及CAD、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藝學、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工廠設計等課程。在制定修讀計劃和確定課程實驗項目時,由學科群負責人組織相關課程的任課教師共同制定,保障實驗教學項目的連貫性,在有限的實驗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實驗技能。
2.“三結合”調整實踐教學內容
“三結合”分別是與理論教學相結合、與科研相結合、與社會發(fā)展相結合。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延伸,也是理論教學的驗證和應用,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實踐教學項目和理論的緊密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實踐教學項目與科研相結合是當前高校實踐教學發(fā)展的大趨勢,帶著問題來做實驗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系統(tǒng)科研能力,能加深學生對企業(yè)的了解。例如,本專業(yè)教師的科研課題“襄陽黃酒釀造工藝研究”,開設為研究型實踐項目,指導教師帶領一個5人小組,經過3個多月實驗室和企業(yè)實地的研究,為企業(yè)解決襄陽黃酒的渾濁及脹罐問題,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知識面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近些年,在食品工業(yè)高速發(fā)展的同時,食品安全問題也頻頻發(fā)生。與社會發(fā)展相結合設置實踐項目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調整實踐項目,跟蹤食品工業(yè)應用的新方法、新技術、新設備,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食品工業(yè)發(fā)展的方向,掌握最新的加工技能;另一方面,針對近年出現(xiàn)的食品安全問題開設實踐項目,提高學生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和分析檢測能力。例如在綜合性實踐和研究型實踐中加開“微波提取技術在食品中的應用”“地溝油的檢測”等實踐項目。
3.改革實驗課程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實驗課程考核中,學生的成績評定主要通過教師批閱實驗報告來進行考核。改革后,實驗課程成績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實驗報告的批閱成績(占20%),二是該門實驗課結束時的技能操作考核(占40%),三是在第6學期的綜合實驗考核(占40%)。改革后,每學期實驗課程成績只有合格和不合格兩個檔次,實驗報告和技能操作通過后可獲該門課程學分,但是要想在實驗考核中拿到優(yōu)秀成績,必須在第6學期參加綜合實驗考核。綜合實驗由專業(yè)教師給出實驗課題,課題一般從教師科研項目中分解得出。學生可自由選題,利用大學生課外創(chuàng)新訓練室在第6學期完成綜合實驗。實驗結束后,如發(fā)表論文、申請專利或撰寫科研報告獲教師認可則綜合實驗考核成績評定為優(yōu)秀。如綜合實驗考核未通過,則學生需在指導老師協(xié)助下重修至少一門指導教師指定的實驗課程。實驗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地學習技能、被動地死記實驗過程,對實驗原理、實驗設計等忽視的現(xiàn)象,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二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是本科生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目前,大部分開設食品專業(yè)的院校在經費充足的條件下都選擇在校內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開設的實驗項目主要以成套的小試或中試生產線為依托進行生產實訓,但是筆者通過走訪省內外院校發(fā)現(xiàn)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大部分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我院在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時,吸收了兄弟院校的一些建設經驗,同時也針對存在的問題做出了一些變革。
1.目前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
第一,管理混亂,使用效率不高。從目前各個學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運行情況來看,管理混亂、使用效率低下嚴重影響到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和考核管理、設備管理、人員管理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以人員管理為例,各高校在現(xiàn)有人才引進制度下很難引進學歷偏低,但是實際生產管理和技能較強的技術型教師,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管理和維護通常都是由專業(yè)課教師或者實驗員兼管,這些老師大部分都沒有食品生產線實際操作的經歷,導致設備損耗率較高,而且人員積極性普遍較低。
第二,運行成本較高,導致很多學校將生產線作為擺設。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設備通常采用小型或中試型生產線,能夠完成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實訓,但是其運行成本相對于普通實驗課程要高很多。以100L/天小型啤酒生產線為例,每次可容納5人進行實訓,每批啤酒生產所需原料費約200元,一個標準班(50人)僅啤酒生產一項實訓就需耗費2000元,運行成本高導致很多院校的實踐教學生產線僅僅作為一個擺設,或者簡單地給學生講解一下流程,達不到實訓的要求。
第三,實踐訓練涉及面窄。在學校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校內實訓基地一般在建設時都是選擇性的建設2~3條小型生產線,例如啤酒、酸奶、飲料等生產線。這種建設方式導致實踐訓練涉及面較為狹窄,畢竟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就業(yè)面向領域較為寬泛,有很多工作之后需要的實踐操作技能僅僅依靠校內實踐教學基地不能掌握。
2.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對策
第一,規(guī)范管理,保障實踐教學的運行秩序。對實踐教學計劃的完成情況、實踐教學規(guī)范的執(zhí)行情況、實踐教學的程序和實踐教學的質量等建立有效的檢查和監(jiān)督機制。對實訓設備的完好率、貴重設備的專職管理、實訓耗材的領用與監(jiān)管、實訓室的開課率等建立嚴格的規(guī)范與考核制度、成本核算機制。引進或培養(yǎng)專職實踐教學導師,要求具有較強的實際生產能力,能從事實踐教學指導、實踐教學設備維護等工作,通過各種績效考核機制提升教師的積極性。
第二,產學結合,提升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造血功能。產學結合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必由之路。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較為理想的是與企業(yè)或行業(yè)共建共用,做到教學與生產相結合、與社會服務相結合、與科研相結合,從而提高使用效益。以產學結合的理念進行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使學校、企業(yè)、學生達到“多贏”的局面,可謂是“一舉多得”。
第三,合理規(guī)劃,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從整合資源、豐富內容、綜合利用的角度出發(fā),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在建設上盡量面向更多的產業(yè)群或更多的技術應用。既可避免設備的分散重復購置,做到資源共享, 提高設備利用率;又可保障設施配備齊全和達到相當?shù)囊?guī)模, 實施全面有效的技能訓練和素質培養(yǎng),有效提高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對學生就業(yè)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岳溥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4(94):110~111
[2]譚屬春.論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1):23~25
[3]葛峰.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標準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3):85~87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