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瑛 劉高輝
【摘要】在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中,有一種批評的聲音說,語文課“把簡單的東西搞復雜了”。我認為,推行和諧快樂語文教改,好處很多,但在讓學生“讀”的方面的確有正在弱化的趨勢?,F在的語文課堂,文學性少了,思想性少了,情感性少了,語文課應有的情趣和魅力逐漸弱化,所以,一些學生對語文課興趣不高。本文就如何強化和諧快樂的語文課堂中 “讀”的訓練,提出了一下自己的觀點,僅供參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 和諧快樂課程 讀的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81-01
一、導前充分“讀”
和諧快樂語文課堂中,學生使用導學案,老師利用導學案,但很容易忽視一個基本事實:由于課時緊張,學生總是在很少很短的時間內,匆匆“讀”(實際上只是瀏覽一遍)完課文后,立即進入導學案,并沒有好好“讀”過這篇課文。即便再精彩的篇章,在沒有認真“讀”的情況下,也如過眼煙云?!皶x百遍,其義自見”,在導學案下發(fā)后,教師先應該給學生充分“讀”文本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由地、充分地“讀”原文,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
針對不同的篇目,老師對“讀”的指導方式很多。對話類的文章可以分角色讀,如《皇帝的新裝》寫皇帝游行的那部分內容,通過分角色朗讀,文本的諷刺此效果感很自然的感染了課堂;豪放風格的詩文可以齊讀,如《聽潮》中寫漲潮高峰時的文段,這些文字用齊讀的方式,可以讀出文本的磅礴氣勢,震撼學生的心靈;其他諸如單人朗讀,分任務多人誦讀;自由讀,對照讀;分段讀,全篇讀;默誦,放聲讀等等。
教師對在學生自由、自主“讀”的過程中,從字詞的讀音,到情感的把握再到朗讀技巧的運用,進行具體指導。不同的內容分別采用了相應的誦讀方式,重視“讀”的功效,把握“讀”的節(jié)奏,讓語文課上自然煥發(fā)出濃郁的語文味,讓書聲瑯瑯成為是一種美麗的語文生態(tài)。
二、導中仔細“讀”
在使用導學案的過程中,同樣離不開“讀”的訓練。讓學生在使用導學案的時候,仔細地、反復地研讀文本,才能“讀”懂,“讀”通,“讀”透,從而養(yǎng)成多讀、多寫的習慣,在不斷的熏陶、感染、領悟中,形成對語言的敏感和敏銳(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語感”)能力。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應當返璞歸真——多讀、多記、多背,多領悟、多揣摩、多體會。
導學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老師們精心設計的,題目也是精心挑選的,只有讓學生在充分閱讀并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完成任務,才有可能達到課堂高效的目的。
讓學生在導中仔細“讀”,三個方面值得重視:
第一、重點句段讓學生充分讀。如《故鄉(xiāng)》“我躺在床上,聽船底潺潺的水聲”至文章的結尾。只有讓學生充分的讀,學生才能理解好文章的主旨,才能讀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第二,難點句段讓學生重點讀。如《最后一課》通過反復朗讀,學生就能從老師的神情、動作、語言里感受到韓麥爾先生的喪國之痛、愛國之心,從而激發(fā)對侵略者的恨,對民族、祖國、先生的愛。
第三,有欣賞和運用價值的片斷讓學生仔細讀。如《春》里寫春風的那一段充分閱讀之后,學生就能領會作者為了描寫這摸不著、看不見的風調用了多少手段:或將春風比喻成母親的手來表現春風的溫暖、和煦,或通過鳥鳴、流水從聲音的角度表現春風喚醒了大地。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痹陂喿x教學中要重視以文為本,以讀為基,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閱讀、個性化閱讀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展開親密對話。對語文,有親近,才有閱讀,有閱讀,才有興趣,有興趣,才有鉆研,有鉆研,才在成效。
三、導后鞏固“讀”
導學案的使用過程就是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是形成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獲得情感體驗、積累語言、形成良好語感的基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將課文里的外部語言內化為自己的內在語言的心理過程。
在導學案內容完成后,并不等于語文學習已經結束,此時的導后鞏固“讀”環(huán)節(jié),既能加深印象,更能提升語文能力。所以經典篇目要能熟讀成誦。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之類大量的經典詩文,必須反復讀,反復記,才能真正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效果。
課堂的教學中,學生是文本的讀者,閱讀的過程也是讀者一種創(chuàng)造性精神活動的過程,在使用導學案進行展示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與課文進行著一種平等的、自由的、創(chuàng)造性的感知活動。通過導后的鞏固“讀”,再一次以熟悉課文的心態(tài)與文本對話,學生才真正的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文本的情感脈搏,獲得文章的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把文本的“讀”還給學生,在導學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強化“讀”的訓練,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導前充分“讀”、導中仔細“讀”、導后鞏固“讀”,咀嚼語言的精妙優(yōu)美,領會文字的豐富內涵,把對課文的感悟、對文字的理解融入在自己知識結構中。這樣的語文課堂才真正能夠達到文與言、言與思、思與悟的深度交融,學生的語感和思維才會達到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