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戰(zhàn)結束以來,德國政府十分重視對德國公民民主政治思想的教育。本文以當代德國政治教育理論的流變?yōu)橐暯?,探究德國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逐步確立、德國公民民主政治素質的養(yǎng)成以及德國民主政治文化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當代;德國;政治教育;政治教育理論
[中圖分類號]G5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11 — 0119 — 02
德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對其公民的政治教育,德國政治教育經歷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的“國民教育”、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基于國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納粹德國時期的“政治教化”以及當代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的民主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民主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尤其在二戰(zhàn)結束后,德國政府為肅清納粹思想的遺毒,防止極端民主主義、軍國主義等沉渣泛起,培育國內的民主政治文化,加速德國民主政治文化建設的進程,以使德國盡快融入西方民主社會。本文以當代德國政治教育理論的流變?yōu)橐暯菍Φ聡谓逃碚擉w系的建立過程進行研究和闡釋,呈現(xiàn)了二戰(zhàn)后德國民主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一、二戰(zhàn)后至20世紀60年代:“合作理論”與“沖突理論”之爭
20世紀50年代,德國民眾不僅遭受國家破敗、經濟凋敝、物資供應短缺這些物質上的苦難,他們更難以承受的是,納粹時期納粹政黨宣揚的所謂“民族共同體”、“德意志理想”等看似崇高的國家理想實質上不過是一個“罪惡的神話”這種精神上的傷痛,致使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人們對國家政治生活冷漠疏離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當時,德國政治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就是平復納粹政權和戰(zhàn)爭給德國人民造成的心理陰影,解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政治冷漠和“不合作”問題,為德國的振興和崛起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德國公民,以期德國人民能夠盡快形成國家重建與復興所需要的凝聚力。
針對民眾普遍存在的政治冷漠和對新國家認同度不高等現(xiàn)象,德國學者歐廷格認為,應當從傳統(tǒng)政治文化層面尋找原因。一定程度上,“傳統(tǒng)的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國家至上的觀念之上,國家被視為一個和公民相對、在個人之上的主體,也就是個體應該居于國家之下、服從國家”〔1〕,傳統(tǒng)政治教化過度強調公民對國家權力的臣服,忽視公民參與政治的主動性。因此,歐廷格提出了“合作理論”,認為必須改變長期以來的權威型政治形態(tài),強調“從政治概念上看,人類合作處于中心地位,而不是國家政權,……友好合作應取代奉承關系所主導的工作觀念”〔2〕。政治教育應當鼓勵公民樹立公民意識,主動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中,而不是臣服于國家,服從國家的絕對權力,應當引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建立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社群與政府間的合作關系,努力構建和營造“合作”、“和諧”的社會局面〔3〕。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合作理論指導下的德國政治教育對于幫助德國公民走出戰(zhàn)爭陰影,恢復對國家重建和振興的信心,增強對政治的興趣和參政意識確實起了積極作用。但是,合作理論在政治生活中過于強調合作的和諧模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會各群體、階層、階級之間存在的價值差異,不利于德國公民本就缺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思想的形成。正如當時有批評者指出:“在國家秩序缺失和受損之處,合作無從談起,政治教育將被卷入無序的漩渦?!薄?〕
在現(xiàn)實中,政治權力的沖突狀態(tài)以及國家的統(tǒng)治形式是在政治斗爭中形成的,政治斗爭的現(xiàn)實不會因“合作”而結束,因此決不能對激烈的政治沖突視若不見,若單單強調合作的和諧模式以企圖在政治中躲避沖突,只會導致公民更加難以看清政治現(xiàn)實??紤]到這一點,在20世紀60年代,德國政治教育領域開始構建以“政治沖突”為基點的“沖突理論”來提升德國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政治素養(yǎng)。德國政治教育領域通過與公眾對政治沖突問題進行討論和對話的方式,使公眾接受政治沖突的現(xiàn)實并運用政治知識分析政治沖突,逐步喚起德國公民對政治問題的關注,不再對政治持冷漠疏離的態(tài)度,激起德國公民參與政治的熱情,使德國公民在討論政治沖突問題時逐漸形成符合資本主義價值觀的認知,正確認識政治沖突,促進他們政治判斷能力的提升,在面對政治沖突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和評價,參與政治時表現(xiàn)得更理智、更積極、更負責。
二、20世紀70年代:“解放教育”與“理性教育”之爭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反越戰(zhàn)為主的大學生運動事件的發(fā)生,使學生思想運動迅速擴展到全國范圍內,這一現(xiàn)象在當時引起了社會政治團體、工會團體等廣泛關注,民主、沖突、個體的政治參與、弱勢群體的利益等議題被提上整個社會層面。同時,受法蘭克福學派對發(fā)達工業(yè)社會全方位批判的影響,社會上隨之掀起了批判浪潮,德國政治教育理論界也展開了對政治教育理論的反思和批判,引發(fā)了政治教育理論領域對“解放教育”與“理性教育”的激烈爭論。
德國激進派代表施密德爾深受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極大豐富,對“統(tǒng)治”的需求逐漸減弱,對自由、民主的呼聲更加強烈,人自身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顯得更為重要,政治教育應當以民主和解放為教育目標,鼓勵公民自我啟蒙和解放,進而推動社會的變革發(fā)展以及人類的自由解放。因此,“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分析政治統(tǒng)治及其終結,而且民主化不能僅通過政治教育還必須通過政治實踐來實現(xiàn)。以民主教育為主題的政治教育意味著教育對象要參與到對現(xiàn)存社會制度的斗爭及轉變中,必須反對極權,反對鎮(zhèn)壓,克服人的麻木”5,民主就意味著必須消除人對人的統(tǒng)治,政治教育應當強調人的“解放”,反對鎮(zhèn)壓和操縱,使人們逐漸從被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把人與人之間的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關系轉變?yōu)樽杂?、平等的合作關系,使公民的自由得到極大拓展,培養(yǎng)公民自覺自主參與政治的意識和能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去?!敖夥沤逃崩碚搶夥湃藗兊乃枷?、促進人們民主政治思想的形成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但更多地是被理解為一種激進、反權威的教育,甚至是“取消體制”的教育,被視為政治教育的“理論構想”,沒有得到政府的認可和采納,沒能轉化為政治教育實踐。
與激進的“解放”教育思想相對的是保守的“理性”教育?!袄硇浴苯逃纱砣宋锾K特在《基本法與政治教育》中指出,社會不可能盡善盡美,因此,徹底的解放是無秩序性、不現(xiàn)實和自相矛盾的,理性才是公民和公民社會存在的前提,政治教育的目標應當是培養(yǎng)公民的政治理性。每個人在面對社會政治事件時都有自己的評價,并以此影響他人,政治教育應當注重培養(yǎng)人們對社會政治事件的理性判斷能力,面對社會政治事件時作出的理性政治判斷應與個人或社會的特殊利益無關,通過“理性”教育使公民能夠具備一定的政治理性來分析政治現(xiàn)實中的各種政治現(xiàn)象和政治問題,依據(jù)自己的政治理性指導自己的政治行為。
三、20世紀80年代:政治教育理論“多元化”
德國政治教育理論經過二戰(zhàn)后至20世紀70年代幾十年間的長足發(fā)展,已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這對二戰(zhàn)后德國新政權的“合法性”與政治認同的確立以及公民政治理論與政治行為的養(yǎng)成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對德國公民逐漸擺脫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臣服、順從等不符合現(xiàn)今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平等價值觀的政治思想而逐步形成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思想的歷程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在新的社會背景和政治發(fā)展趨勢下,政治理論領域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變化,政治教育的理論熱點不再僅限于“民主”、“歷史觀”等問題,而將其研究領域擴展到更為寬泛的社會領域,不僅包括政治教育,還展開了對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的研究,政治教育逐漸轉型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民教育。由于這一時期政治教育理論涉及的主題比較多,政治教育理論領域逐漸顯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德國有學者提出“道德教育”理論,主張把培養(yǎng)公民的政治道德作為政治教育的目標。政治教育應當將培養(yǎng)公民的政治道德納入其教育范圍內,不僅在現(xiàn)今要提高公民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還必須對過去的歷史作出道德性評價,對那些已被公眾接受的政治事件仍殘留的負面信息進行清算。
隨著工業(yè)文明的不斷發(fā)展,科學技術這柄“雙刃劍”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xiàn)——環(huán)境破壞、資源減少、失業(yè)增加等關系到人類未來發(fā)展走向的問題日益引起重視,同時也造成德國民眾對此產生悲觀的情緒。對此,德國政治教育理論領域提出“環(huán)境教育”理論。他們認為,對于工業(yè)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教育學家不可能使世界更好,但他們可以向青年展示一條通向更好世界的道路并激勵他們。政治教育應當幫助人們通過對這些負面問題的解析和討論樹立對于未來的危機意識,緩解因對未來問題的恐懼而產生的悲觀情緒,而轉化成為解決或者避免在未來社會產生這些問題而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方案的動力。
20世紀90年代初,東德和西德結束二戰(zhàn)后長期的分裂狀況,形成了形式上統(tǒng)一的德國,但因社會制度、價值觀上的差別以及雙方長期分裂和斗爭造成的東德與西德人民之間心理上的隔閡并未因柏林墻的倒塌而被抹去,這成為當時實現(xiàn)德國完全意義上統(tǒng)一的最大阻礙,因此,當時德國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消除兩部分德國人民之間的隔閡,對重新統(tǒng)一的德國逐漸形成一致的認同感,實現(xiàn)德國完全意義上的統(tǒng)一。對此,德國政治教育理論界提出了“寬容教育”理論,認為政治教育必須以共同的歷史文化為根基,逐漸淡化分裂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加強兩部分德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使兩部分德國人民不僅要學會對其他思想尊重和寬容,還要對其他人民和文化尊重和寬容,形成對自由和多元民主的認同,實現(xiàn)德國東西兩部分人民在精神上和社會上的相互融合,實現(xiàn)德國真正意義上的內部統(tǒng)一。
〔參 考 文 獻〕
〔1〕〔2〕〔5〕傅安洲,彭濤,吳國斌.20世紀50-70年代聯(lián)邦德國政治教育思想的爭論〔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02).
〔3〕阮一帆,傅安洲,劉洋.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探析〔J〕.理論月刊,2008,(07).
〔4〕傅安洲,阮一帆,彭濤.德國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3.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