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免”的語義及詞匯化考究
“避免”是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動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對“避免”的解釋是“設法不使某種情形發(fā)生;防止”?!冬F(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中對“避免”的解釋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的解釋相同,只是增加了其搭配使用情況:“設法不使某種情形發(fā)生;防止。可帶名詞賓語、動詞賓語,可帶‘了’。可帶少量雙音節(jié)形容詞賓語。一般用于肯定句?!彼巫餮喟选氨苊狻笨醋魇欠乐诡愂录釉~,認為其具有賓語強迫的特點,“避免”不具有典型動詞性用法,不能單獨報道一個事件,需要借助另一個隱含動詞。袁毓林在《動詞內(nèi)隱性否定的語義層次和溢出條件》一文中把“避免”歸入避免類隱性否定動詞,提出“避免”的詞匯意義中含有某種否定性語義。丁健在《漢語目的范疇及其表達手段》中提到現(xiàn)代漢語中表示消極目的的“免得”、“省得”、“以防”、“以免”四個連詞的語源概念都與“避免”有關。上述研究主要是針對“避免”在現(xiàn)代漢語語義層面展開的論述,對“避免”一詞的來源及詞匯化演變歷程尚未提及,下面我們從歷時和共時角度對“避免”一詞的來源和詞匯化過程做簡單論述。
1“避免”的語義考察
Givón指出,從歷時角度看,語言中的否定標記大多源于否定性動詞?,F(xiàn)代漢語中的否定形式一般是在動詞或形容詞前加上否定詞“不”,如:“去/不去”、“認可/不認可”、“誠實/不誠實”等。但也有一部分詞語本身就可以表示否定性意義,如:“拒絕≈不+接受”、“否認≈不+承認”。袁毓林把這種不包含否定詞的綜合式否定稱為隱性否定(implicit negation)。從詞典對“避免”的釋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它的詞匯意義中含有某種否定性語義。雖然它的表面沒有否定形式,但是其中的否定意義十分明顯。我們可以將它的表義做如下轉(zhuǎn)化:“使某件事情不發(fā)生”→“不+使某件事情發(fā)生”。所以,像“避免”這類含有隱性否定特點的詞語如果在外部結構形式上加以否定的話,那么句子內(nèi)外的兩種否定意義恰好相互抵消,整個句子的表義就成了肯定。這就為我們平時見到的一些病句提供了解釋:
(1)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不使學生的思想發(fā)生混亂。(CCL語料庫)
(2)第三個是,這樣的話不能避免不公正的學生早戀。(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
首先,既然“避免”含有隱性否定的語義特點,那其語義“不使某件事情發(fā)生”中所直接涉及的“某件事情”是尚未發(fā)生的,具有未然性。因為只有尚未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才可以通過主觀能動性去左右它原本可能遵循的發(fā)展軌跡,使其“不發(fā)生”。例如:
(3)怎樣才能避免今后犯錯誤是我們應當重點研究的問題。
(4)盡量避免再次與之發(fā)生肢體上的沖突。
“避免”所處的句子中有些含有明顯的表示未來意義的時間詞,像例(3)中的“今后”,有些含有表未然義的頻率副詞“再”,對于那些不含有上述詞語的句子,通過語義分析也可以明確得出其具有的未然的特點。
其次,“避免”一詞所處的句子中談及的事件常常具有主觀上的不如意性,即是人們通常不希望發(fā)生的。例如:
(5)千萬不可隨意填寫,以避免制作人員看錯和理解錯誤。(CCL語料庫)
(6)自動轉(zhuǎn)賬的運用可以避免輸入過程出現(xiàn)差錯、減少憑證輸入工作量、提高軟件的運行效率,這也……(CCL語料庫)
例(5)中的“看錯”、“理解錯誤”,例(6)中的“出現(xiàn)差錯”等都具有明顯的不如意的色彩,人們不希望它們發(fā)生才會采取相關措施去“防止這類情形發(fā)生”。
2“避免”的詞匯化發(fā)展
“避”和“免”是兩個并列項在語義上相似的并列短語,在歷時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取消了分界,經(jīng)歷了一個單獨使用到粘合使用的過程,最終固化成詞。
“避免”在古漢語中是兩個詞,兩個成分原來都是可以單用的?!氨堋痹凇墩f文》中的解釋是“避,回也”。本義是躲開,回避。例如:
(7)無乃實有所避?!秶Z·周語》
(8)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短一ㄔ从洝?/p>
后來詞義引申出“離去”、“隱藏”義,例如:
(9)桓公避席再拜。——《呂氏春秋·直諫》
(10)潛避兩炮臺中。——《廣州軍務記》
“免”原是“冕”的本字,后來通過假借作“免除”義使用,于是又另外造了“冕”字來承擔“免”的造字本義。“免”字后又經(jīng)過詞義的引申表示“脫掉、赦免、逃避、罷黜、分離”等義,例如:
(11)謂身不死得免去皮膚也?——《論衡·道虛》
(12)暫而免諸國?!蹲筠D(zhuǎn)·僖公三十三年》
(13)誠得如此,臣免死罪矣?!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上》
(14)遂免丞相勃?!稘h書·文帝紀》
(15)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論語·陽貨》
“避”和“免”在單用時基本語義上的相似性為兩個詞的粘合使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認知語法角度來看,“避”和“免”在概念意義上的相關性體現(xiàn)了句法象似性中關系象似的原則,這種概念相近的關系為“避”和“免”形成意合式并列短語提供了可能。同時也順應了詞語雙音化的趨勢,滿足了詞匯歷時發(fā)展的需要。因為為了滿足韻律的要求,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單音形式換成雙音形式以表達某種辭氣順暢的效果。
自唐代起,出現(xiàn)了“避”、“免”連用的用法,但不是詞,是短語,因為有換序用法存在,能夠換序是短語區(qū)別于詞的最重要標記。例如:
(16)殊不知覉鞅之勞,或能避免,而方寸之內(nèi),不形不聲,牙孽互萌,詫其力者愈莫能爭。——《澤州靈泉院記》
(17)慮令之不行也,嚴避免之禁,申沮壞之制?!端问贰な池浿鞠滤摹?/p>
(18)君之視臣,譬之於足,方責其大,不強為難,而卿深執(zhí)謙恭,力求避免……——《賜宰相呂公著辭免不拜恩命許批答》
(19)鄉(xiāng)者承上庠之乏,充文館之員,補奉常之屬,給太史之役,未嘗敢以片言避免煩凂朝廷——《辭修起居注第三狀》
(20)自料為佛法否。美膳糲餐,自想無嫌愛否。炎涼凍暖,自看免避就否。一一審自反照,實得情意一種否?!抖U源諸詮集都序》
(21)復出其矯捷之身手,與敏銳之眼光,而擇臨時免避之方,倒也并未全葬子彈之中。《大清三杰》
(22)以州縣吏罄貲遠宦,人地不習,無益於杜弊。請援漢、唐故事,免避本籍?!肚迨犯濉?/p>
(23)大凡人家尊長期喪,多年高者,卑幼期喪,多年幼者,免避卑幼, 則妨試亦鮮?!堆嘁碓r謀錄》
上述例句中“避”、“免”連用,語義并無多大差別,這表明了“避”、“免”連用還是短語用法,沒有完全固化為一個詞。同時,古漢語中的“避”有時寫作“辟”,“避免”和“辟免”的同時存在也證明了兩者依然是各自成詞,在一起連用的情況屬于并列短語的使用。例如:
(24)不能動變,君子篤信審己也,安能遏累害於人?圣賢不治名,害至不免辟,形章墨短,掩匿白長?!墩摵狻?/p>
(25)高崇文平蜀,從事坐累多伏法,惟從以拒辟免。盧坦在宣州,辟為團練觀察副使?!杜f唐書》
不論是“避免”還是“免避”,我們都可以看成是動詞性意合并列短語,此類短語并列項所表示的動作相同或相近,并列項之間在意義上是聯(lián)合關系。這種兩個語義接近的形式,在概念領域內(nèi)的距離比兩個語義相反或相對的形式距離近,根據(jù)距離象似性原則,應該有更近的形式距離,因而也就更容易詞匯化。
并列式雙音詞,起初可能是由于韻律的需求而把兩個同義或近義的成分放在一起,作為與單音節(jié)在韻律上互補的一種統(tǒng)一形式來使用。那時,這種并列結構是自由的組合,其前后順序不固定。其中有一些并列自由組合的使用頻率比較高,人們逐漸傾向于把他們當作一個整體來理解,而不再十分注意兩個組成成分之間的意義并列關系以及意義之間的細微差別,這時它們就開始詞匯化了。“避免”在近代漢語中的用法逐步固定,這種用法一直保留到現(xiàn)代漢語中。例如:
(26)都用計謀相繼被逐,新鄭高公當初和張是刎頸之交,最終也沒有避免貶戍。張公的才術,是以前各位所趕不上的?!度f歷野獲編》
(27)一邊是八兩,一邊是半斤,所以他假作行圍采獵,為的是避免此事?!度齻b劍》(下)
(28)五爺一邊走著,一邊思索避免嫌疑之計,游完了西湖,到柜上吃飯,叫學生意的給買了一個鎖。——《三俠劍》(中)
(29)可見劫運之理,雖大圣上仙,明知其故,而無能避免。——《八仙得道》(上)
(30)高宗弄得不知什么地方,才可以避免寇患,只得召群臣,共議駐蹕之所?!端未鷮m闈史》
(31)到了后來,連商人運載貨物的船只,要想避免捐稅,也納賄內(nèi)侍,制造了“德壽宮”三字的黃旗,掛在船上……——《宋代宮闈史》
(32)而革命黨人乃不能勝之者,則為當時欲竭力避免國內(nèi)戰(zhàn)爭之延長?!睹駠萘x》
(33)鴻濛氏道:“都很厲害,都能殺人。但是亦有避免之法,只要知道它是哪一種,將它的名字一呼,它就不敢為害了?!薄渡瞎琶厥贰?/p>
(34)現(xiàn)在我王想追尊先崇伯,固然是不匱之孝恩,亦為要避免這種無謂之讕言。——《上古秘史》
“避免/免避”在近代漢語中,既已實現(xiàn)了詞匯化,那么它們在歷時演變過程中,語義是如何發(fā)展的呢?考察后我們發(fā)現(xiàn),其演變歷程如下:
(1)“避免/免避”最初是以短語的形式出現(xiàn)的,“避+免”,表達的語義也是兩者的語義相加,即“回避+免除”義。
(2)“避免/免避”經(jīng)過固化凝聚成一個詞,兩者之間取消分界,粘合使用,整體表“防止”義。
(3)語義淡化,“避”和“免”在聯(lián)合使用到固化成詞的過程中,各自包含的義項逐漸淡化甚至消失了,只保留了兩者共有的近似義項來共同表達“防止”義,這一演化具有較強的主觀性。
3“避免”的詞匯化機制
“避免”的詞匯化是由心理組塊造成的重新分析的結果。心理上的組塊過程使原來分離的單位變得互相依賴。相應地,原結構的較為清晰的理據(jù)性逐漸變得模糊甚至最終消失,因而促成了詞匯化的發(fā)生。起初“避”和“免”分別是兩個獨立的句法單位,在線性順序上臨近,經(jīng)常在一起出現(xiàn),語言使用者便把他們看作一個整體來加以整體處理,而不再對“避免”的內(nèi)部結構作分析,這就使二者之間原有的語法距離縮短或消失了,最終導致“避免”一詞從舊有的并列結構中降格而來。
韻律機制對漢語詞匯化起著制約作用,同時為漢語詞匯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形式標志。馮勝利認為,漢語最基本的音步是兩個音節(jié),音步是最基本的韻律單位,具有一種“梏化作用”,處在穩(wěn)定的音步中的兩個成分必然會被音步“梏化”起來而趨向詞化。“避免”中的“避”和“免”原本就處在同一語法層次上,這兩個成分正好組成一個標準音步,具備了作為一個韻律詞的條件,從韻律上對“避免”成詞進行了確定,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粘合成為一個結構體,最終形成了一個詞。
高的使用頻率是并列短語演變?yōu)橐粋€雙音詞的先決條件。我們對“避免/免避”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見下表)。
通過以上的考察,我們可以勾勒一下“避免”的詞匯化發(fā)展歷程:“避”和“免”粘合使用從秦漢時期始見于文獻中,作為句子的謂語,其后帶賓語。這種用法歷經(jīng)隋唐五代到宋遼金時期開始頻繁使用,隨后固化成詞一直沿用至今。在文獻資料當中,“避免”出現(xiàn)頻率遠遠高于“免避”。使用頻率越高,成為凝固結構的可能性越大,因而“避免”最終得以凝固成詞。
4結語
董秀芳在論及漢語雙音詞的主要衍生方式時指出,并列短語詞匯化是漢語雙音節(jié)詞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途徑。其中類似“避免”這樣在古漢語中以意合形式出現(xiàn)的并列短語在詞匯化過程中更是占多數(shù),因為兩者在語法范疇上通常是一致的?!氨堋焙汀懊狻痹趩斡脮r都是及物動詞,整體組合后的句法功能也是及物的,后面可以帶賓語,同時,賓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避免”的詞匯化進程。在語義上,兩者的表義相近?!氨堋焙汀懊狻痹谑褂玫倪^程中兩者的意義差異被淡化,“避免”就有了詞匯化的可能。
注釋:
《“避免/免避”的使用情況表》中的語料來自國家語委語料庫和北大語料庫。
參考文獻:
[1]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42—47,101—120.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78.
[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79.
[4]馮勝利.論漢語的韻律結構及其對句法構造的制約[J].語言研究,1996:108—122.
[5]宋作燕.輕動詞、事件與漢語中的賓語強迫[J].中國語文,2011:205—210.
[6]袁毓林.動詞內(nèi)隱性否定的語義層次和溢出條件[J].中國語文,2012:99—112.
[7]丁健.漢語目的范疇及其表達手段[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5.
[8]劉紅妮.漢語詞匯化研究的發(fā)展歷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9):106—111.
(責任編輯:楊陽)
李冰冰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長沙410081)
摘要:并列短語的詞匯化是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產(chǎn)生的一個主要途徑,文章以“避免”一詞為例,從共時層面對“避免”的表義特點進行簡要分析,從歷時角度考察“避免”的詞匯化演變歷程,并就“避免”一詞的詞匯化機制從心理組塊、韻律機制和使用頻率三個方面進行考究。
關鍵詞:避免;語義;詞匯化
Abstract:The Parallel phrases’ lexica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produce a dual tone word. Taking “avoid” for example,we analyze its meaning from the synchronic level. Then, we inspect its evolution of lexicalization from diachronic perspective. At the same time, we talk about the mechanism for its lexical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chunking, metrical mechanism and use frequency.
Key words:avoid; semantics; lexicalization
作者簡介:李冰冰(1990—),男,山東濱州人,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
收稿日期:2014—11—06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536(2015)01—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