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起
摘要: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老大難”,教學中費時費力,但成效卻不明顯,甚至是“徒勞無功”。本文通過對目前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變問題的有效策略,力圖提高當前作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作文教學;問題;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21-039-2
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內(nèi)容。但同時,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作文又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正如語言學家張志公所說,“語文教學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個‘老大難,而作文教學恐怕又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老大難”。葉圣陶先生也對作文教學發(fā)出過這樣的感慨:“我當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不計其數(shù),得到了深切體會:徒勞無功?!?/p>
本來,用文字記錄生活,表達喜怒哀樂,溝通信息、宣泄情感,這本應該是一種精神享受,寫作應是快樂的,作文教學何以成了“老大難”,何以常?!巴絼跓o功”呢?
一、目前作文教學的主要問題
1.對作文的重視不夠
雖然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都不會否認作文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對作文教學普遍不重視,花在閱讀及其訓練上的時間精力遠遠大于寫作。對學生作文也缺少有效的指導和訓練,不愿意在這方面投入足夠的精力。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則視寫作文為一種精神負擔和苦差事,主動性和積極性普遍不高。碰到有寫作文任務,要么東拼西湊,要么老師催緊了,就臨時抱佛腳,隨便應付一下了事,寫好后很少去作認真的修改。不少學生寫作文先打開《作文選》,找到主題(話題)相同或相近作文改頭換面,甚至直接抄襲。
2.作文教學無具體計劃
以蘇教版為例,雖然七八年級每個單元基本都有“寫作”,但稍加研究便會發(fā)現(xiàn),寫作的要求沒有什么序列性。比如七年級的前三次作文,依次為:有感而發(fā);說實話,發(fā)感慨,抒真情;生活中找“米”。這就看不出前后之間有什么循序漸進的層遞性。“有感而發(fā)”明明是要求學生寫議論文,這對剛入中學大門的初中生來說很不合適;而“生活中找‘米”談的則是選材的問題。因此,許多教師根本不按教材上的“寫作”要求教學。教師沒有一個寫作教學的系統(tǒng)計劃,學生沒有一個寫作提高的漸進梯度,只能是寫作訓練跟著閱讀教學走,學什么課文就寫什么作文。
3.學生寫作興趣不高
由于無作文教學計劃,不少教師甚至臨去教室才擠出一個題目來,這樣的命題很少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內(nèi)心世界,也往往不符合學生階段性的寫作水平,其結果可想而知。學生望題生畏,哪里還有寫作的興趣?作文指導也往往是簡單化、格式化、套路化,引而不為、疏而不通,越指導,學生的寫作越僵化,長此以往學生靈氣被一點點磨滅了。學生把寫作文當做不得不完成的任務,硬著頭皮湊字數(shù)。沒有寫作的興趣,沒有創(chuàng)作的熱情,怎么可能寫好作文?
4.與閱讀教學、日常生活脫節(jié)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寫作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寫作教學常常與生活脫節(jié),作文不能真實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轉化為作文的題材,學生既沒有豐富的詞匯,又不能熟悉多樣的題材,寫作時文思枯竭,硬拼強湊,自然文不成篇。其次是讀與寫分離。課本的選文大多文質(zhì)兼美,但往往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有的年代久遠,有的高不可攀……閱讀教學作文與教學脫節(jié),讀不能很好地為寫服務,寫作也無法促進閱讀。
5.輕視批改與評講
寫作是一項艱辛的勞動,寫作不僅需要學生努力去寫,更需要教師認真地批閱??梢哉f,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師的精心批閱,每個教師都希望把自己學生的作文改好。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一個語文教師,正常教兩個班的語文,其工作量已然很重。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做到每篇文章都精批細改。即使是精批細改,但大多數(shù)學生根本不關心評語,只看分數(shù)便罷,對教師的批改根本不重視。不少教師甚至直到布置新的作文時才想起作文本,上次的作文也頂多說說得分,提提幾個分數(shù)較高的同學,“評”的環(huán)節(jié)要么忽視,要么過于簡單。
二、改變問題的主要策略
1.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計劃
計劃必須符合學生的寫作實際,又要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循序漸進,由易到難。計劃要細致、明確,哪個學段要掌握哪些寫作要領,必須達到怎樣的寫作水準,可以運用的表達方式及其表現(xiàn)手法等都要具體,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文體方面,七年級可以側重記人敘事,寫簡單的記敘文;八年級可以寫復雜的記敘文,學寫借景抒情類的散文;九年級可以寫簡單的議論文,學寫托物言志、立意相對較為深刻的散文等。在語言應用、布局謀篇等方面,也要有完整的計劃,逐步使學生從文通字順到妙筆生花,從結構完整到匠心獨運。
計劃還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適時查漏補缺,以期完善,防止計劃的隨意性、教條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由淺入深,在不知不覺中步入寫作的殿堂。這樣,畏難情緒才能煙消云散。
2.激發(fā)學生寫作熱情,培養(yǎng)寫作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作文還要有熱情,而這種熱情的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因此,教師的命題要圍繞學生最關心的內(nèi)容來確定。這樣既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在作文指導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真正為學生排憂解難、牽線搭橋,激發(fā)學生寫作熱情和寫作沖動,指導前要仔細分析學生作文的癥結所在,做到對癥下藥。
提高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欣賞生活?!墩Z文課程標準》就明確指出,作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引導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隨時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提高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p>
寫作過程中,由易到難的訓練序列很重要,及時的表揚激勵也必不可少。還可以充分利用報刊雜志發(fā)表、競賽評獎、板報展覽等方式,多給學生展示成果的機會。提高興趣,就是要不斷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興趣持續(xù),達到“欲罷不能”的最高境界。
3.多方位、多渠道拓寬學生的寫作途徑
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一切手段來拓寬學生選材范圍。首先閱讀與寫作要緊密結全,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閃光點,通過對課文的仿寫、議寫、縮寫、抄寫補寫等各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多向利用課本;其次寫作與生活要緊密結合,就目前現(xiàn)狀來看,學生一是不會關注社會,二是生活太窄,要想拓寬學生的選材面,就要組織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在活動中積累感性材料,生動事例。在活動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語文教育家黎錦熙先生曾提出“日札優(yōu)于作文”的作文教學觀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寫隨筆、記日記,養(yǎng)成多寫多記、每周數(shù)篇的良好習慣。
4.悉心指導學生作法技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寫作的技巧與方法很多,從審題、擬題到詞語、修辭方法,從開頭、結尾到呼應、過渡,從聯(lián)想、想像到渲染鋪墊、畫龍點睛……教師需要投入足夠的智慧與精力,循循善誘,不厭其煩,循序漸進。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獨立作文的能力。指導過程中,要方法靈活,形式多樣,避免教師一言堂。要幫助學生拓展思路,指導學生多角度去考慮問題,善于從小事中抽取出帶有本質(zhì)性的東西,豐富學生作文的選材。
有不少教師的做法和感悟可以借鑒。比如,把讀和寫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讀”去解決寫作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再如,不少教師強調(diào)作文與做人相結合,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結合具體的類型作文,同時滲透理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人物”的作文時,教師一方面要求學生選取先進的典型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描寫,刻畫出人物的特點,啟發(fā)學生寫出人物的高尚品質(zhì);一方面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向這些優(yōu)秀人物學習。
5.改革傳統(tǒng)的評改方法
教師要轉變觀念,大膽地打破“學生作文教師改”的桎梏,敢于放手??梢圆捎枚喾N批改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評改欲望,力爭做到教師面批、精批、與師生互批、學生互批相結合,提倡寫、評、改一次性處理,這樣趁熱打鐵,學生就會興致勃發(fā),信息反饋快,評改質(zhì)量高,寫作效果好,批改費時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
要注重作文的“評”。作文評講建立在對學生作文進行認真批改的基礎之上。面對大量的學生習作及學生在作文訓練中反映出的個別性、特殊性問題,可通過個別指導的形式予以解決;但批改中所發(fā)現(xiàn)的學生作文中的常見病或帶有共性的典型問題,必須進行作文講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作文評講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講評例文必須精選,須最具典型性。成功的例文與失敗的習作對比評講;相同題目、相同題材或相同主題的作文也可對比評講;把內(nèi)容不能為中心服務的作文與材料能恰當?shù)胤罩行牡淖魑囊煌u講,也可把中心分散或游移的作文與主題鮮明的作文對比……例文必須具代表性,且通過比較的形式,可使學生加深記憶,生動、直觀地加深對寫作知識的理解,懂得什么是偏題,什么是過渡照應,什么是欲揚先抑……
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在于語文教師,只要我們真正地動腦筋,想辦法,肯投入,求實效,學生寫出好的作文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