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委會制度是我國特有的司法決策機制和工作模式,它以其獨特的運行機制發(fā)揮著其特有的作用。國家試圖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積極的改革,因為各種制度、社會因素的綜合作用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改革之勢是不可逆的,所以我國必須一方面結合司法實踐對審委會改革依法穩(wěn)步推進,另一方面其改革必須追趕上不斷進步的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審委會;運行機制;改革走向
一、審委會的潛在功能
首先是緩和人情社會的沖突。由于審委會責任分散化,使得一些社會影響力比較大的案件和一些因為人情世故讓法官頭疼的案件有了“容身之地”,中國目前的法律不僅強調解決法律層面的問題,還同時注重解決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①,以盡快消除案件的社會影響,無疑審委會的存在對這種社會影響的消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部分法院委員會的委員設置提供了行政級別優(yōu)化。由于法律規(guī)定將法官按照公務員法管理,故而法官一方面有法官等級,另一方又有行政級別。但法院的人員行政級別設置一般都是較同級黨政機關要低一些,于是個別法院設置審委會的專門委員并將專門委員職位的行政級別待遇優(yōu)化,使這個職位成為了個別人追求更高行政級別的人事跳板。
二、左右為難的困境
(一)人員組成
1.過行政化導致決議形式化
首先,拿徐州市中級法院審判委員會人員構成當做例子:其中院長1名(黨組書記)、副院長6名(其中三人是黨組成員)、審委會專職委員3名、各庭庭長8名、辦公室及部門主任4名、協(xié)調處長1名、紀檢書記1名、正處級調研員1名、行政庭書記1名。我們可以看到審委會組成濃重的行政化色彩。一旦審委會存在“領導模式”,那么無疑其決議也將被行政化,以領導意見為中心,那么這種決議過程勢必流為形式。
2.專業(yè)性淡化問題難以解決
由于多數法院審委會構成比較類似,故經過對一些實例的調查研究,可以看到審委會構成中審判經驗豐富、法律知識富足的人員是有限的。對此,有人提議設立專業(yè)委員會,更精細地進一步分工,這就很多基層法院而言是不現實的。很多基層法院人員本身就很少,那么這種設置對于人員本身不足的基層法院而言無疑難以付諸實踐。
建立專家咨詢制度當然也能加強專業(yè)性,但這種專家應該是承載著什么身份進入法院卻令人深思。若是純粹的學者,那么其深度的理論知識的建議是否能足夠貼近審判實務并充分化解部分影響力重大的案件對于社會的產生的輿論作用?而如果是有著充分實務經驗的律師,其律師身份也很可能讓人質疑審判的公正性。
3.同級檢察長列席
我國《法院組織法》第十條規(guī)定:“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立法的本意是為審判權的公正行使設立一條監(jiān)督途徑。但雖然檢察長不具有表決權,他仍具有發(fā)言建議權。就公訴案件而言,檢察長一旦擁有這種權利,無疑更使被告人處于弱勢地位。但如果取消檢察長列席,那么審委會的審議過程很難取得別的途徑的監(jiān)督。那么如何進一步規(guī)制這種“監(jiān)督權”,使它僅僅被限制在“合法監(jiān)督”范圍內就尤其重要。
(二)程序
1.對“垂簾斷案”的爭議
合議庭“審”而不“判”,審委會“判”而不“審”,一直是導致審委會制度頗惹爭議的一個重要原因。審委會僅僅是從主審人的審理報告和口頭敘述聽取案件事實的陳述,閹割了庭審中不可或缺的當事人直接言辭辯論的環(huán)節(jié)。故而對于這樣的“垂簾斷案”制度,審委會也受到很大的質疑。
2.回避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的審委會回避制度仍不完善,并且甚少有法院對于當事人是否可以申請審委會委員回避作出具體規(guī)定。當事人是否可以申請審委會委員回避,不同法院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不過現在確有部分法院開始試點審委會委員的回避。比如上海第二中院已率先推行審委會回避制度,浙江寧波江北區(qū)法院、廣西北海中院②也隨之開始推行委員回避制度。
3.問責機制導致提交審委會成為主審法官的避風港
審委會的問責機制是集體負責制,這無疑將責任分而弱化,責權分離。這樣的問責機制無疑使“提交審委會”成了部分法官的避風港,很多案件并不是疑難案件,但是比較敏感,法官為了推脫一些人情世故或社會影響,便人造“分歧”,提交由審委會審理,一方面使自己免于人情困擾,另一方面不用對案件結果負責。
三、審委會制度的走向
(一)完善法院把關機制,縮小審委會審理案件數量
會議把審委會的首要任務回歸到審判經驗的總結上,調整權力結構,要求各法院加強議題把關,嚴格縮小審委會審理案件的數量,把審判權著力回歸到審判組織身上。一方面能夠使責任主體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使審委會能夠把自己的工作重心進行調整,致力于案件的審判經驗總結。故而審委會的審判職能應是被慢慢弱化、削減、限制的。
(二)調整審委會結構,加大專家比例
劃分明確的分工范圍,調整審委會委員選任制度和任期,加大審委會的專業(yè)度,主動吸納專家和自身法官進入審委會體系,同時處理好專委會和全體會議的關系??梢娮罡叻ㄎ瘑T會會議試圖弱化審委會人員構成的行政化色彩,解決委員會專業(yè)性不強的問題。
(三)完善評價監(jiān)督與問責體系
將履職評價與領導干部的業(yè)績考核掛鉤以解決委員在其位不司其職的問題。明確將委員出勤率、意見發(fā)表情況以及參與庭審的具體情況記錄在案,并且適當公開。這也是對委員終身制的一種沖擊和弱化。
雖然對審委會及其委員的權利作出了限制,但會議卻仍然沒有明確確立對案件承擔責任的主體,我認為是由我國目前狀況決定。但這種考量與對此問題的模糊化還是很可能導致部分
四、結語
審委會制度的運行模式與工作決策機制深深結合著我國的司法特色,但不能完全不改革,故而我們只能期待審委會制度改革能夠被依法合理穩(wěn)步推進,加大其制度的科學性,追趕上目前我國司法的現實需要,將其權限劃歸到更為合理的范圍內,使得審委會的功能得到更優(yōu)質、更充分的發(fā)揮,以進一步推進和完善我國法治建設。
注釋:
①[日]高見澤磨.《現代中國的糾紛與法》[M].法律出版社,2003.
②蔡小莉,李海夫.中國法院試水審委會委員回避制[R].成都商報,2012-04-12.
參考文獻:
[1][日]高見澤磨(著).《現代中國的糾紛與法》[M].何勤華、李秀清、曲陽譯,法律出版社2003版.
[2]陳光中,魏曉娜.“論我國司法體制的現代化改革”[J].時代法學.2015-01-08
[3]顧培東.“再論人民法院審判權運行機制的構建”[J].中國檢察官.2015年第3期.
[4]李慶寶.“法院院長的權利及其內部制衡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4-11第27卷第6期.
作者簡介:
許子昀(1995~),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