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反壟斷視角入手,著力分析技術標準所涉的典型專利濫用行為。本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技術標準和專利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闡述技術標準和專利具體沖突表現(xiàn)形式(即專利濫用行為)。
關鍵詞:技術標準;專利濫用行為;反壟斷;規(guī)制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競爭從封閉性、地域性向開放性、全球性轉變,世界競爭的核心將會圍繞控制信息和知識而展開。而技術與標準的結合、技術標準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這一趨勢,并宣告著“專利標準化”時代的到來。通過對技術標準的控制和壟斷取得優(yōu)勢地位,已經成為了國內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利器,同時也為國際貿易自由化背景下的“技術壁壘”提供了便利之門。本文從反壟斷視角入手,著力分析技術標準所涉的典型專利濫用行為。本文主要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技術標準和專利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闡述技術標準和專利具體沖突表現(xiàn)形式(即專利濫用行為)。
一、技術標準與專利
(一)標準與技術標準概述
所謂“標準”,根據(jù)ISO與IEC發(fā)布《標準化與相關活動的基本術語及其定義(1991 年第六版)》所稱,是由一個公認的機構制定和批準的文件,它對活動或活動的結果規(guī)定了規(guī)則、導則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復使用,以實現(xiàn)在預定結果領域內的最佳秩序和效益。而“技術標準”,是指對一個或幾個生產技術設立的必須要符合要求的門坎以及能達到此標準的實施技術。技術標準化則是指將技術、專利納入所指定的標準中的動態(tài)過程。
(二)技術標準與專利關系
早期標準與專利的融合程度較低,標準的公開普適性與專利的使用許可制度存在天然的矛盾,二者本來是互相排斥的。然而,隨著“標準專利化時代”的到來,標準與專利之間開始由分離走向結合,而且“二者正是處于一種彼此推動的良性循環(huán)之中”。
二者由分離走向結合,其關系發(fā)展過程即說明二者存在既沖突又融合的辯證關系。如劉淑華學者有經典論述,“標準與專利的結合一方面使專利權能夠借助技術標準的特殊地位得到更廣泛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使某些技術標準借助專利權的保護實現(xiàn)了事實上的壟斷”。
首先,二者存在沖突性。根本原因表現(xiàn)如下。①專利為私權,具有私益性,而技術標準體現(xiàn)社會公益;“專利權屬于民事權利,也就是私權”,而標準在法律上常被定義為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質,主要是為達成降低交易成本、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穩(wěn)定交易秩序等公共利益。②專利具有封閉壟斷性,而技術標準具有普適公開性;“專有性表現(xiàn)為有條件的獨占排他權,即專利權專屬于權利人所有”,“而技術標準的目的在于使社會廣泛接受和使用,其推廣也是完全公開的”。正是由于二者性質上的對立,導致專利權人在突破專利時間性、地域性限制的前提下享受專利權利益,并濫用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實行濫用專利權的行為。
其次,二者具有融合性。其理論基礎如下。①二者設計目標具有一致性,專利權以國家保障其專利利益的對價換取專利使用的公眾化,而技術標準是通過規(guī)范技術指標來實現(xiàn)降低成本、便利交易的目的,二者共同著眼于社會公益和集體進步。②二者能夠實現(xiàn)共贏。一方面技術標準中采用大量的先進技術,有利于提升產品質量和消費者滿意度,從而直接提升了標準的社會滿意度和適用普遍性;另一方面,技術標準的普適性和穩(wěn)定性使得所載的權利突破了實踐性、地域性的限制,能夠使專利權人最大限度地獲得專利利益。
二者既沖突又融合的關系,要求我們適應“技術標準化時代”的特征,并樹立正確的“技術標準觀”。對待沖突,我們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架構,來應對國際上新興的技術標準貿易壁壘和國內技術標準中的專利濫用行為。對待融合,我們要樹立積極的“專利標準戰(zhàn)略”,因為“世界級領先企業(yè)是通過標準的推出控制著市場競爭結構的游戲規(guī)則”。
二、技術標準與專利沖突表現(xiàn)——技術標準中專利濫用行為
技術標準與專利的沖突表現(xiàn)為技術標準中的專利濫用行為,而濫用行為以標準的成立時間點為分水嶺應當劃分為:技術標準制定過程中的專利權濫用行為和技術標準實施過程中的專利權濫用行為。
(一)標準制定過程中的專利濫用行為
技術標準制定過程中的專利濫用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不披露專利權信息,聯(lián)合抵制等。
1.不披露專利權信息
披露專利權信息,是指標準化組織或標準的發(fā)起人為了便于將來推廣標準和豁免自己的責任,要求標準提案人在將專利權納入標準之前必須披露該技術有關知識產權,甚至要求必須有知識產權權利人愿意在標準建立后在合理的條件下進行知識產權許可或無償許可的聲明。而專利權人往往會對自己享有的專利權予以沉默或明示標準中不包括其專利權,從而在標準形成之后主張專利權使用費,屬于典型的專利權濫用行為。
要求披露專利權信息具有理論背景。一方面,能夠反映知識產權標準化管理要求。專利標準化的過程涉及到對專利進行管理,要求專利權人進行披露既可以保證標準以后的可執(zhí)行性,同時也能避免標準組織陷入與專利權人的專利權訴訟。另一方面,能夠有效防止權利人濫用專利權、限制競爭。
2.聯(lián)合抵制
聯(lián)合抵制,即標準組織或者主要成員為了維護自己的市場地位,拒絕其他新技術的加入,從而阻礙技術標準中的技術更新。因為“在高新技術行業(yè),控制了一個技術標準往往就是控制了整個行業(yè)”,因而很容易誘使標準組織或主要成員濫用支配地位,濫用知識產權限制競爭。
(二)標準實施過程中的專利權濫用行為
專利權濫用更為典型地則表現(xiàn)于標準實施過程中,既包括一些典型的濫用行為如歧視性許可、拒絕許可、捆綁銷售、交叉許可、回授條款、專利聯(lián)營等,同時也包括一些特殊的行為如亂發(fā)專利侵權警告和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等等。
1.典型專利濫用行為
歧視性許可,是指對處于同等條件的標準實施申請人予以不同對待,不按照RAND原則進行許可——排斥競爭性對手進入相關市場領域。拒絕許可,是指專利權人拒絕授予其競爭對手的使用許可,從而排除其他人競爭,加強和鞏固自己的壟斷地位。捆綁銷售,是指標準專利權人在許可相對人使用必要專利的同時強制性搭售一些非必要性、可替代性(下轉第157頁)(上接第155頁)的專利技術。交叉許可,是指標準專利權人內部之間相互許可,從而保證市場控制力?;厥跅l款,是指在知識產權許可協(xié)議中,被許可人同意將其對許可人的技術所做的改進再許可給許可人使用。許可人可以借助回授條款強化自身的市場力量,被許可人也可能喪失發(fā)明的動力,也會時許可人減少競爭者。專利聯(lián)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專利權人協(xié)議向對方或第三方許可一項或者多項他們的專利。專利聯(lián)營行為本身為企業(yè)聯(lián)合行為,又有擴大市場支配力、強制推銷技術標準的嫌疑,因此往往會導致限制競爭的后果。
2.特殊專利濫用行為
專利侵權警告,亦稱“以侵權訴訟相威脅”,是指向其認為擅自使用了其專利技術的競爭對手發(fā)出侵權警告或聲稱采取訴訟行動、但遲遲不付諸行動,從而使被警告者進退兩難退出市場或者支付額外的費用的行為。國際貿易技術壁壘,是指發(fā)達國家將專利技術納入進口商品的標準體系,以法規(guī)的形式阻擋他國的出口。而專利通過標準的形式已經成為貿易技術壁壘的手段。
(三)規(guī)制必要性
專利濫用行為必須進行規(guī)制,具有一定的法理支持。
其一,權利不得濫用理論?!敖箼嗬麨E用”作為一項民法基本原則,是指禁止權利人以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方式行使權利,行使權利時違背了權利的主旨、并造成了對公共利益的損害或損害威脅。當標準組織或者專利權人濫用專利權,實質上造成阻礙技術進步、限制競爭等損害或者損害威脅時,處于公序良俗之考量,應當對該種行為進行規(guī)制。
其二,利益平衡理論?!袄嫫胶饫碚摗保侵竿ㄟ^法律來協(xié)調相關各方的利益沖突,優(yōu)化利益各方的相容并存狀態(tài)。利益平衡理論要求將爭議所涉之諸多利益置于一定的格局之中,并通過選擇、比較、權衡等方式,來實現(xiàn)各種利益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包容且基本對等的一種架構關系。而標準中專利權濫用行為無疑打破了這種原本和諧的架構關系,其自覺地以自身個體利益為本位,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就應當對之進行矯正,實現(xiàn)利益的“矯正平衡”。
參考文獻:
[1]張平, 馬驍:《標準化與知識產權戰(zhàn)略》[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劉淑華:《限制標準專利權濫用的法律問題研究》[J].《知識產權論叢》,2008年,第14卷
[3]王先林:《知識產權與反壟斷——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問題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張平:《專利聯(lián)營之反壟斷規(guī)制》,《全球化與知識產權保護》[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5]徐棣楓:《專利權的擴張與限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6]武長海:《知識產權濫用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7]馮曉青:《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理論》[M].中國政法出版社,2006年
[8]張冬《專利權濫用認定專論》[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作者簡介:
饒華,武漢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