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美發(fā)生
【摘 要】初中地理的學習,歸根結底是初中學生對地理知識能動建構的過程。除課堂的基本學習之外,地理這門復雜的學科尚有更多知識、能力離不開學生的自學。如何喚起中學生在課堂以及課外對地理的自主性,并能使每個中學生都能學會學習,這是每個地理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地理;自學能力;思維習慣
對于初中生來講,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力、化學是主科,而地理只是一門增加負擔的“副科”。這樣的理解是偏頗的。地理是一門非常有用、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但由于前面錯誤的理解,很多學校的老師在進行地理教學中只是照本宣科,更別說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初中地理的自學能力。所以,目前中學生初中地理自學能力的缺失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這不得不引發(fā)我們帶著問題去思索,去探究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初中地理的自學能力。
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社會,是一個不斷發(fā)生變化的社會,這導致很多知識都在更新,這就需要我們繼續(xù)保持學習。畢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學校學到的東西以及培養(yǎng)的能力是否適應現(xiàn)在這個社會尚未得知?;诖?,有人提出“終身教育”這個概念,而終身教育需要人們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在這個背景下,我國的新課程理念也“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作基礎,并提出了培養(yǎng)初中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一、初中生地理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
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初中地理不僅局限于教材上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能力:地理認知能力、地理推理能力、地理應用能力、地理創(chuàng)新能力。這四種能力主要是按照地理活動的內容進行劃分。其中,地理認知能力主要指學生對地理事物觀察、認識、記憶等方面的能力;地理推理能力主要指對學生在掌握地理事實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地理規(guī)律及地理理論的能力;地理應用能力主要指對學生參與地理實踐活動的能力;地理創(chuàng)新能力主要指對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從事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能力。
在學校地理課課時非常少,這就要求地理老師不僅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更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和業(yè)務活動來使學生發(fā)掘地理學習的潛力,培養(yǎng)他們地理自主學習的能力,來提高地理學習的質量及地理素養(yǎng)。自學其實也是一個探究、摸索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方法、技能主要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慢慢體會、慢慢積累起來的。
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必須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地理這門學科不僅是一門知識,更是人類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產物。地理學科的嚴謹性、科學性、抽象性、邏輯性,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才能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地理;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不同的人在數(shù)地理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自學能力不是生來就會,它需要后期長期的訓練與培養(yǎng),所以需要從小開始展開。
培養(yǎng)中學生初中地理自學能力也是初中地理教師的任務與責任。地理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時常個性十足的學習過程。在教學實驗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繁重復雜,如傳授知識、培養(yǎng)習慣、訓練思維等,而自學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在這里,地理教師尤其要注意,不要把地理課當做一個簡單的教學過程。而是放平與學生的關系,主動將自己置身于學生群體之中,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思考,去感受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及情感。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要抱有寬容的態(tài)度,并能專業(yè)的為其解答和改正。
二、初中生地理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
過去教師都是秉承自己“講細講透”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這在重視“教”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學”,簡言之,也就是只重知識傳授的部分,而輕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忽視更為突出,這就導致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缺失,學生的自主性大打折扣。
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培養(yǎng)中學生初中地理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通過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培養(yǎng)自學能力
課程學習前,要把可能會講到的讀一遍,想一遍,劃出重點和難點。地理教師應根據每節(jié)課要講的內容,提前給學生列一個或口述一個預習提綱,以便學生有的放矢的聽課。
2.通過引入新知識培養(yǎng)自學能力
地理本身就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具有綜合性的學科,它囊括了世界甚至宇宙豐富的知識。有時具有時效性的新聞或報道也與地理息息相關。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平時除了多關注一些前沿性的有關地理的話題外,還要求地理教師能與所學知識進行聯(lián)系,并繪聲繪色的講給學生聽,使其產生興趣。
3.通過實際應用和社會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應該從學生所經歷、所接觸的客觀實際活動中提出問題,然后緊密聯(lián)系教材內容中的方法、概念、理論等,鼓勵學生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感受到地理知識與生活體驗產生聯(lián)系的奇妙體驗。
4.通過課堂小測、單元檢測和期末考試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雖然課本每章節(jié)后面都有練習題或思考題,但那畢竟是限于課程范圍內的,比如地理教師可以在每堂教學后期,針對所講內容有目的的擬幾道檢測題查一查學生的自學情況。甚至可以先貼出所謂的標準答案,發(fā)動學生自主思考矯正他們認為是錯誤的答案。這不僅僅是對學習效果的一個基本檢測,更是對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培養(yǎng)。
三、結語:自學能力能夠促進中學時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
習慣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多次地長期地重復一定的行為或活動。自學也是一種習慣,它不僅表現(xiàn)為一個學生的外顯的學習態(tài)度和一個班級的學習風氣,更取決于學生內在的心理需要和思維習慣。這樣的思維習慣對學生當下及未來的學習都是大有裨益。但是,良好自學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通過規(guī)范的、嚴格的訓練,才能逐漸形成并使之鞏固。自學習慣的內涵與形成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將自學習慣分為:閱讀習慣、自練習慣、自檢習慣與思考習慣四個主因素。并對這四個因素形成過程中的差異進行了探索,認為其中的思考習慣是自學習慣的核心,是較難形成的。
中學生初中地理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在教學實踐中反復訓練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又是在學習實踐中反復運用不斷提高的。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年齡特征為基點,結合學科性質,教學內容,課程標準考綱要求,充分利用教材、教具等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通過設疑導學、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培養(yǎng)并提高中學生初中地理的自學能力,為其在以后地理以及其它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紅梅.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J].教法交流.2015(04)
[2]金萬能.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探討[J].管理.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