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寧
摘 要:“二義同條”是《爾雅》中一種重要的釋義方式,“二義同條”的訓字有的代表一個詞,有的代表兩個詞,其訓字與被訓字之間的“二義”更是有著復雜的關系。以《爾雅》中的“二義同條”現(xiàn)象作為研究對象,以王引之、郝懿行認定的“二義同條”條目為分析語料,分析訓字與被訓字的具體義項,考察“二義”之間的內(nèi)在與外在聯(lián)系。
關鍵詞:《爾雅》;“二義同條”;詞義關系;訓字;被訓字
中圖分類號:H1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176-02
一、“二義同條”概念界定
《爾雅》是中國不可多得的解釋詞義的一部訓詁專書,按義類編排,釋義方式多樣,如“二義不嫌同條”、“數(shù)義相通”、“輾轉(zhuǎn)相訓”等,解釋包括五經(jīng)在內(nèi)的上古文獻中的詞語,對于古漢語的研究作用很大,其首創(chuàng)的按意義分類編排的體例和多種釋詞方法,對后代詞書、類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后人寫了一系列以“雅”為書名的詞書,如《小爾雅》、《廣雅》、《通雅》、《駢雅》等,而研究雅書又成為一門學問,被稱為“雅學”。
“二義同條”是指有不同義項的被訓字共用一個訓字來解釋,訓字的意義分別對應于被訓字。如:“臺、朕、赍、畀、卜、陽,予也?!薄芭_、朕、陽”是第一人稱,表示“我”,“赍、畀、卜”表示“賜予”的意思?!岸x同條”這是個比較籠統(tǒng)的說法,在語料的搜集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二義同條”有許多種表現(xiàn)形式:(1)訓字有多個義項,而被訓字只基于一個義項與訓字對應,如:“豫、寧、綏、康、柔,安也”;(2)被訓字也擁有多個義項,而訓字正好也可以同時解釋被訓字的多個義項,如:“稱,舉也”,“舉”有抬舉、言說、權衡之器三個義項,同時被訓字“稱”也是具有這三個義項。
業(yè)內(nèi)學者普遍認為郭璞最早發(fā)現(xiàn)了“二義同條”的現(xiàn)象,在“臺、朕、赍、畀、卜、陽,予也”詞條下。郭璞在《爾雅注》有“赍、畀、卜,皆賜與也,與猶予也,因通其名耳”的說法,但未對“二義同條”現(xiàn)象進行深入闡釋。直到王引之的《經(jīng)義述聞·爾雅》,才開始深入研究。王引之在《經(jīng)義述聞·爾雅》“君也”詞條下提出“二義不嫌同條”的說法,而且在“君也”這段陳述中指出“音同假借”是“二義同條”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隨后郝懿行于《爾雅義疏》中稱“二義同條”現(xiàn)象為“一字兼包二義”,洪誠在其《訓詁學》一書中直接稱之為“二義同條”,此后學界一直沿用“二義同條”。
古人在語詞用字上常會因聲同、聲近而用一種形式來代表多個語詞,從而造成一字數(shù)詞的現(xiàn)象。王引之在“君也”詞條下也指出“音同假借”是“二義同條”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在《爾雅》中有許多這樣的情況,如:“倫,勞也”,“哉,閑也”,“治,故也”等。除此之外,多音字也是“二義同條”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又一原因。如:“顯、昭、覲、釗、覿,見也。”《說文》曰:“見,視也?!薄稜栄帕x疏》云:“按見有二音,視有二義,見訓看者,音古電切,訓示者,音胡電切,……顯、昭皆觀示之義;覿、賣皆看視之義,讀古電切者是也?!痹偃纾骸皡?、秭、算,數(shù)也?!薄墩f文》曰:“數(shù),計也。計,筭也?!薄吨芏Y·癝人》曰:“以歲之上下數(shù)邦用?!编嵶ⅲ骸皵?shù)猶計也?!贝藬?shù)讀色主反者也?!锻踔啤吩唬骸岸攘繑?shù)制?!编嵶ⅲ骸皵?shù),百十也?!贝藬?shù)讀色具反者也。
二、“二義同條”中“二義”詞義關系
《爾雅》的被訓字與訓字的義項相互聯(lián)系,但因為漢字的特殊性,直接導致了字詞之間非一一對應的關系,想要引證字詞之間的關系必須有語料及研究方法的科學支持。黃侃曰:“其明字義者,有求其證據(jù),而引古籍以證之?!币虼?,本文以《爾雅注疏》、《經(jīng)義述聞·爾雅》、《爾雅義疏》為語料來探求“二義同條”詞義之間的關系。
(一)“二義同條”中的二義有內(nèi)在聯(lián)系
詞義的引申是產(chǎn)生“二義同條”的一個重要原因,“二義同條”中的二義是本義與引申義、引申義與引申義之間的關系。
1.訓字的“二義”是本義與引申義的關系。如《釋詁》(卷二)中:“載、謨、食、詐,偽也?!惫痹凇稜栄抛ⅰ分赋觯骸拜d者,言而無信。謨者,謀而不忠?!薄稜栄帕x疏》:“載、謨?yōu)樽鳛橹疄?,食、詐為詐偽之偽,而亦為作為?!薄稘h書·王莽傳》:“以勸南偽?!贝恕皞巍奔础盀椤敝C也,以此來證“古文偽即為字”?!督?jīng)義述聞·爾雅》中王引之引《荀子·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睂@一詞條,王引之、郝懿行都認為是一例“二義同條”,人為“偽”有“作為”、“偽詐”兩個義項,本義“作為”對應“載”和“謨”,引申義“詐偽”對應“食”和“詐”。再如:“豫、寧、綏、康、柔,安也?!薄墩f文》曰:“安,靜也?!薄洞笱拧ぐ逄铩吩疲骸安桓覒蛟?。”《書·康誥》:“無康好逸豫?!薄对姟ば⊙拧ぐ遵x》:“逸豫無期?!薄队輹ご笥碇儭吩疲骸叭f邦咸寧?!薄渡虝ご蠹住罚骸皳峤椚f邦?!薄队輹に吹洹罚骸叭徇h能邇?!币虼?,引申義“安樂”為“豫”、“康”,而本義“安靜”,解釋為“寧”、“綏”、“柔”。
2.二義是引申義與引申義的關系。如:“治、肆、古,故也。”《說文》云:“故,使為之也?!焙萝残小稜栄帕x疏》云:“蓋故有二義,訓‘古者,今之對也;訓‘使為之者,以人所有事也?!毙蠒m疏曰:“肆之為故,語更端辭也?!薄渡虝a》:“肆臺小子。”在“肆、故,今也”一條中,郭璞注:“肆既為故,又為今,今亦為故,故亦為今?!庇纱丝闯觥八痢庇小霸瓉怼?、“所以”兩個義項。再如:“育、孟、耆、艾、正、伯,長也?!惫弊ⅲ骸坝B(yǎng)亦為長,正、伯皆為官長。”《邶·谷風》云:“既生既育?!编嵐{云:“育謂長老也。”《周書·康誥》云:“王若曰孟侯。”孔安國云:“孟,長也,五侯之長。”《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薄洞笱拧ぴ茲h》:“以戾庶正。”《盤庚》云:“邦伯師長。”由此看出,“孟、耆,艾”和“正、伯”代表“長”的兩個引申義釋訓被訓字。
(二)“二義同條”中的二義之間無內(nèi)在聯(lián)系
有時候訓字的兩個義項沒有相互引申的關系,從而在詞義上沒有任何聯(lián)系。從這方面來說,假借字的義項在訓字時起著重要的作用。
1.二義中一為解釋字的本義,一為解釋字的假借義。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薄熬钡谋玖x是“君主”?!墩f文》曰:“君,尊也。”《韓詩外傳》曰:“君者,群也?!编嵭⒃唬骸疤熳又T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逸周書·謚法解》云:“賞慶刑威曰君,從之成群曰君?!薄栋谆⑼ā吩疲骸熬阂?,群下之所歸心也,然則君之言群,凡群眾所歸,皆謂之君。”由此“君”假借“群”字,表示“群聚”的義項?!督?jīng)義述聞·爾雅》曰:“天、帝、皇、王、后、辟、公、侯為君上之君,林、烝為群聚之群,而得合釋之者。古人訓詁之指,本于聲音,六書之用廣于假借,故二義不嫌同條也?!边@段話也說明假借是產(chǎn)生“二義同條”原因之一。再如:“廢、稅、赦,舍也?!薄墩f文》云:“舍,釋也?!薄夺屆吩疲骸吧嵊谥小!鄙?,息也,息即止息;其音書冶切者,舍即捨之假借。郭璞注曰:“《詩》云:‘昭伯所稅,舍,放置。”《公羊傳》云:“廢其無聲者?!毙蠒m疏:“舍者,放置也。”《虞書·舜典》曰:“告滅肆赦?!币虼恕吧帷苯忉尅皬U”時表示放置,解釋“稅”、“赦”時是以假借字“捨”身份,表示“消釋、釋放”。
2.訓字的引申義和假借義義項分別用來對應被訓字。如:“際、接、翜,捷也?!薄墩f文》曰:“捷,獵也。軍獲得也?!惫弊⒃唬骸敖葜^相接續(xù)也?!焙萝残小稜栄帕x疏》云:“捷,接聲同,故古字通?!薄墩f文·阜部》:“際,壁會也?!币隇榻永m(xù)?!蹲髠鳌吩唬骸盃栁措H也?!薄敖印庇薪永m(xù)之義?!豆茏印ぐ擞^》云:“食谷水,巷鑿井;場圃接,樹木茂”?!敖印蓖ā敖荨保硎狙杆俚囊馑?,《荀子·大略》曰:“先事慮事謂之捷?!薄傲湣钡谋玖x為迅速的意思,因此“際”表示接續(xù),“翜”表示迅速,而“接”則表示接續(xù)、迅速兩個義項。
(三)“二義同條”中的特殊關系
在研究字義的時候,筆者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訓字的義項是在方言中出現(xiàn)的。如:“屢、暱,亟也。”邢昺疏云:“亟猶數(shù)也?!薄对姟ろ灐吩唬骸皩邑S年?!惫弊⒃唬骸坝H暱者亦數(shù),亟亦數(shù)也?!笨墒窃诓檎屹Y料過程中沒有發(fā)現(xiàn)“暱”當“亟”頻數(shù)義項的例子。王引之在《經(jīng)義述聞·爾雅》中引《方言》:“亟,愛也。東齊海岱之間曰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相敬愛謂之亟。”來證“亟,愛也”這一義項。
“二義同條”是《爾雅》釋義方式的一大特點,當然這與漢語本身特點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一詞多義、假借都會造成“二義同條”的情況。認識“二義同條”現(xiàn)象必須考慮詞義的歷時與共時的雙向變化,考究詞義關系與變化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研究《爾雅》,對于研讀不同詞書、類書也有幫助。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郝懿行.爾雅義疏[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
〔3〕馬文熙.《爾雅》“二義同條”系郭璞發(fā)現(xiàn)[J].辭書研究,1988,(4):112-113.
〔4〕呂友仁.關于《爾雅》“二義同條”例的兩個問題[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0,(4):62-66.
〔5〕李學勤.爾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7〕安蘭朋.《爾雅》釋義中的字詞關系[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7,(1):55-57.
〔8〕陳大衛(wèi).王引之、郝懿行、黃侃《爾雅》“二義同條”研究初探[D].漳州師范學院,2012.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