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東
【摘要】 ?中等生是學生基數(shù)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如何喚醒、開發(fā)這部分孩子學習英語的自主意識,享受樂在其中的學習過程,是我們需要共同研究的一個課題。筆者在本文中就如何喚醒中等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意識展開了一些論述。
【關鍵詞】 ?中等學生 學習英語 主動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33.4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08-002-02
0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各種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糅雜并用,很大一批教師在這當中邊思考邊學習,他們不斷地實踐,得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特別是沿海城市的中小學英語教學,涌現(xiàn)出快樂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諸多的新型教學法,相比起80年代初,英語教學的方式方法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啞巴英語的現(xiàn)象也逐漸得到改觀。
盡管出現(xiàn)了這些較傳統(tǒng)教學方式更先進的教學方法,但是縱觀這些年的英語教學,發(fā)現(xiàn)往往是很多處于中等水平的孩子在小學還能夠?qū)W習英語保持很濃厚的興趣,但是到了初中,很多孩子的英語成績一落千丈,學習勁頭一去不返,兩極分化程度急劇增加。這種現(xiàn)象主要還是和我們的教育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記憶輕思考、重紀律輕發(fā)展、重灌輸輕培養(yǎng)這些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有關,受國情和學情所限,我們的中等生戴上了一副急功近利的枷鎖,在英語學習中缺乏主動意識,被動接受知識。
而中等生是學生基數(shù)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如何喚醒、開發(fā)這部分孩子學習英語的主動意識的自主意識,享受樂在其中的學習過程,是我們需要共同研究的一個課題。
一、保持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能見于很多的講座和論文中。小學英語的游戲教學可以說是愈演愈烈,當然效果在小學英語學習中也是非常明顯的;但這一方式的效果到了小學五六年級逐漸顯現(xiàn)出來的兩極分化。此外,根據(jù)一些小學畢業(yè)生和初中教師的調(diào)查,脫離了小學的趣味教學的這個環(huán)境,中等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就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長久。如何將小學六年的英語趣味性學習變成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力呢?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1.游戲任務的前置
國內(nèi)外都曾出版過很多有關詞匯教學,字母教學,句子教學等相對應的游戲方式,我們也往往借助這些進行游戲教學,并且,孩子們往往都會樂在課堂,樂在英語學習中。隨著學習容量的增大,時間的限制,減少游戲的數(shù)量就不可避免。因此,為了保持學習的興趣,我們可以把學習任務提前布置,第二天再進行游戲的實驗,改變了邊學邊游戲的方式。實踐的結果表明,學生在預習充沛的情況下,游戲進行的相當順利,而且一部分中等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反應迅速,達到和優(yōu)秀生同樣的水平。另外,通過任務的提前介入,中等生會利用其它資源完成任務,無形中培養(yǎng)了其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中等生更容易產(chǎn)生成功的快感:我可以與優(yōu)等生一決高下,何其快哉!
2.趣味教學的競爭
優(yōu)等生的學習競爭是屬于自發(fā)的一種行為,他們通常都已經(jīng)在家長督促和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較強的自覺學習的能力,而且往往都不服輸,暗暗地跟其他的優(yōu)等生相比較。而中等生在跟優(yōu)秀生的學習成績相差一個層次的時候,往往會產(chǎn)生自卑和自甘落后的一種狀態(tài),這時,我們必須給予或是創(chuàng)設機會,讓他們能有機會和舞臺去展示自己。中等生的才能和才華情商往往也都不是專一地表現(xiàn)為知識測驗,他們也許有著某些優(yōu)于他人的天賦:表演、模仿、語言、幽默、操作、繪畫……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善于在活動中挖掘和發(fā)揮他們的特長,在教學中設計諸如英語手抄報比賽、書法大賽、舞臺劇表演、英語歌曲大賽等形式多樣的形式,讓他們能參與其中,得以表現(xiàn),只要在這些活動中嶄露頭角,往往就是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得到加強的一個契機,抓住這些契機,就有可能使中等生無論是成績還是學習狀態(tài)都會提高一個層次。
二、提升學習思維的開闊性
英語學習中的中等生,有可能在數(shù)學學習中是一個高手,但是由于社會和家長的偏見,讓他們覺得英語只是死記硬背的,思維含金量低,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往往掉以輕心,并且他們通常在作業(yè)完成的順序中,也總是把英語排在最后一位,如果語文數(shù)學作業(yè)多,英語作業(yè)的質(zhì)量、數(shù)量、效率就會相對低下。這時,我們英語教師的教學方式就要有所改變了。
1.提升問題思考和活動設計的含金量
英語教學中,多數(shù)有經(jīng)驗的教師都會注重問題設置的層次性,活動設計的趣味性,但是往往忽略了問題設置的有效性和思考的含金量。如對于free talk 環(huán)節(jié)當中脫口而出的“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name?”等等,還有一些單純的詞匯教學游戲,于學生來講也沒有很大的意義。在講授《We love English book 10 unit 7 The typhoon》時,我設置了一個活動:“What should we do when typhoon is coming?”,采用小組合作制作臺風安全條例,并倡導把這安全條例推薦給市民或是學校。當我把這個題目布置下去時,根據(jù)課文本身具有的素材,學生能夠說或是寫出種種諸如:“You shouldnt go outside”、“ You shouldnt use mobile phone” 等等,而且他們還能根據(jù)自己所了解的常識,說出課本上沒有的句子:“You shouldnt stand under the tree”、“You shouldnt surf the internet.” 等等。如此的活動不但促進了中等生生積極去思考,而且還給予他們一種期望,期望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夠被大家采納,被大家認可,這種期望帶給孩子們的是對知識強烈的欲望和渴求。
2.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歸納力
人的智力包括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英語學習中最不缺乏的就是記憶力的培養(yǎng)。英語被許多男孩子厭倦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不斷被老師要求背誦,再背誦。雖然我們總是要求孩子去達到記憶的目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很多種不同的過程和方法最終達到記憶。譬如我們在學習“comfortable” 這個單詞時,可以讓孩子們觀察一下它的結構:它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com+for+table,學生對com的結果非常熟悉,for 也是經(jīng)常見到的單詞,而table 也是以前學過的非常普通的一個實義名詞,記憶起來就非常輕松。在教授此類單詞時,還可以適當叫學生去聯(lián)想一下我們以前有沒有學過此類的單詞;我們還可以通過采取故意犯錯,達到讓孩子們注意觀察的目的。這時候,認真觀察并發(fā)現(xiàn)問題的同學我們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使這種好的思維習慣能慢慢培養(yǎng)起來。另外教學中思維導圖的適時運用,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歸納總結能力。五年級的教材有較多的故事和閱讀篇章,我通常會叫孩子們在學習完一篇課文或是在預習文章之前,畫一幅思維導圖,了解孩子們對文章最初預習時掌握的程度,也可以了解通過上完課之后,他對整篇文章的理解程度。經(jīng)過兩個學年的訓練,孩子們不光是能夠根據(jù)文章完成基本的思維導圖,而且在這基礎上,增加和聯(lián)想到更多的相關的知識,并且邏輯和層次分明。
3.注重故事和對話學習中文化和人性的思考
《We love English》這一套書里的每一個單元的C部分都是一篇故事教學或是對話教學,往往在這一篇故事里面,我們可以發(fā)掘出一些令人思考的問題。譬如鞋匠的故事講完之后,我問孩子們:“The shoe maker worked so hard , but why he is still so poor?” 孩子們的回答令人驚異:“Because the shoes were not beautiful. Because he is too old ,he cant make the shoes very well”、“Because he is too old , he cant make many shoes”、“Because his shoes are too cheap”….通過對鞋匠的討論,我們也能了解到孩子們對社會和對人性的一種思考和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并及時加以引導。還有我們剛剛學過的一個故事 《The country mouse and the city mouse 》,通過故事的演繹,最終我問孩子們一個問題:“Which place do you like, the city or the countryside? Why ? ”孩子們根據(jù)現(xiàn)在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分成了兩派,country 派和city 派,并在課堂上進行了英語辯論:In the countryside, the air is fresh; ‘In the city, life is easy; ‘In the countryside, 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birds. ‘In the city, there are many cars.等等。這樣的活動既增加了孩子們對故事的延伸和拓展的興趣,也提升了他們對社會發(fā)展帶來的變化的一些初步的看法。
三、發(fā)揚小組協(xié)調(diào)合作的優(yōu)越性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墻上的鐫刻著:“I hear , I forget; I see , I remember; I do , I understand.”希爾博曼的信條:對于我聽過的東西,我會忘記; 對于我聽過和看過的東西,我會記得一點;對于我聽過,看過并問過問題或與人討論過的東西,我會開始理解;對于我聽過,看過,討論過和做過的東西,我會從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對于我教過另外一個人的東西,我會掌握;荀子說過:對于我聽過的東西,我會忘記;對于我看過的東西,我會記得;對于我做過的東西,我會理解;從調(diào)查研究中我們也都可以得到:把課堂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交到學生的手里,課堂的效率更高。
因此在我的課堂,我們按照學生的等級和性格分成合適的小組,而經(jīng)過幾年的實踐和總結,我發(fā)覺其中中等生在這種模式下成長的最快。他們在他們的小組里面,可以充分展示他們的特長,譬如完成一項英語手抄報,或是廣告宣傳,可以發(fā)揮他們的繪畫才能和展示才能,又譬如完成一項表演任務,他們的表情和舞蹈天分都可以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特別是在合作學習和互幫互助的時候,他們可以發(fā)揮他們一部分的優(yōu)勢,把他們所懂得的一些東西教給比他們?nèi)醯暮⒆?,遇到他們不會的地方,他們可以隨時向成績好的同學請教,非常的便利,既提高了自己,又收獲了成功的體驗。另外,他們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有些孩子成績優(yōu)秀,但是不善于講解,一般的后進生可能難以理解他們講述的一些深奧的知識點,但是中等生通過他們自己的理解,更能融會貫通,并且用孩子們可以理解的語言去講述,在這學習和講述的過程中,他們的記憶和理解就更加深了一個層次。
四、注重教師自身人格的傳授性
每個中等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狀況,所以單純是課堂中的教學往往不能單一的反映出孩子的學習能力,有時候也并不能發(fā)揮他們學習的最大的潛能,反而是教師某一不經(jīng)意的舉動,傳遞給學生更多的人格魅力,進而影響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
我曾經(jīng)聽過兩位老師的故事。其中一個是一位老師自己講的:“這個學期結束了,大部分孩子并沒有多大的進步,只有一個孩子有明顯的進步,我覺得那是因為上次春游時,她的腿扭到了,我把她背到了景區(qū)的醫(yī)務室,那是一段很長的距離,而這位女生也個頭不小,把我都累到了。孩子春游之后,學習的態(tài)度和學習的成績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由原來的中等程度變?yōu)閮?yōu)秀。”另外一位故事是由一個已經(jīng)畢業(yè)的優(yōu)秀學生講述的,她說:“我那天碰到了我小學時最為欽佩的一位老師,就是這位老師讓我走上了學習英語的道路。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想法呢?那是因為在我小學畢業(yè)的時候,這位老師給我們所有的同學都寫了一封信,每一封都不一樣,看了這一封信后我非常感動,也讓我許下了做跟她一樣的職業(yè)的愿望。”
這兩個案例,并不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有多先進,而是老師通過自身的教育行動人格傳授,贏得了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喚醒了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正是這種教師身上強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孩子,也成就了孩子。
要使中等生愛上英語,追根求源是要使學生有自信心,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讓學生充分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了解自己也有閃光點,正確認識自我,從而增強自信心。使學生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以正確的定位立足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