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五
摘要: 目的探討導致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的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方法選擇2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CESD評定,統(tǒng)計抑郁障礙的發(fā)生率,比較抑郁障礙組與無抑郁障礙組相關因素的差異,并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2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抑郁障礙49例(22.27%),卡方及t檢驗結果顯示,患者年齡大、女性、小學以下文化、吸煙、家庭經濟收入低、體重指數低、心功能分級高、左室射血分數(LVEF)低、合并癥種類多、病程長、缺少家庭關懷、醫(yī)患關系一般、自費醫(yī)療等13因素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的獨立因素有:缺少家庭關懷、醫(yī)患關系一般、心功能分級高、家庭收入低(OR值分別為4.46、3.80、3.31、2.77)。結論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發(fā)生率較高,影響因素復雜,通過加大家庭支持力度,建立良好醫(yī)患關系,積極改善心功能,減少患者治療費用等,可減少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的發(fā)生。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相關因素;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R541R256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01.013
文章編號:16721349(2015)01003603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病,患者不僅需要承擔軀體帶來的痛苦,同時還存在著焦慮、抑郁、無助和恐懼等多種心理障礙,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心力衰竭抑郁癥往往加重軀體癥狀,影響疾病過程及轉歸[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的相關因素及干預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12年4月—2014年4月湖北省恩施市中心醫(yī)院診治2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符合紐約心臟協會有關心衰的診斷和分級;患者均意識清楚,能獨立回答問題,自
愿接受問卷調查。男115例,女105例;年齡27歲~90歲(60.23歲±14.17歲);慢性心力衰竭病史1年~25年(11.35年±6.89年)。
1.2抑郁障礙評價標準[2]采用抑郁量表(CESD)評定情感狀態(tài),按16項總分計算(剔除4項反向問題),抑郁障礙嚴重程度分為:輕度抑郁(≥13分),中度抑郁(≥16分)、嚴重抑郁(≥20分)3級,CESD在醫(yī)師統(tǒng)一指導下填寫。
1.3方法對2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CESD評定,統(tǒng)計抑郁障礙的發(fā)生率,比較抑郁障礙組與無抑郁障礙組患者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吸煙、家庭經濟收入、體重指數、心功能分級、左室射血分數(LVEF)、合并癥種類(糖尿病、慢性腎臟病、腦血管意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程、家庭關懷、醫(yī)患關系、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因素上的差異。
1.4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卡方或t檢驗,選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指標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產生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獨立因素。
2結果
2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抑郁障礙49例(22.27%),輕度30例,中度12例,嚴重7例??ǚ郊皌檢驗顯示,患者年齡大、女性、小學以下文化、吸煙、家庭經濟收入低、體重指數低、心功能分級高、LVEF低、合并癥種類多、病程長、缺少家庭關懷、醫(yī)患關系一般、自費醫(yī)療等13個因素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的獨立因素:缺少家庭關懷、醫(yī)患關系一般、心功能分級高、家庭收入低(OR分別為4.46、3.80、3.31、2.77)。詳見表2。
3討論
3.1引起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的相關因素抑郁癥是指情緒低落、悲傷、失望、活動能力減弱以及思維認知功能遲緩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情緒障礙,抑郁癥與心血管疾病之間關系密切,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礙發(fā)病率20%~79%[3,4]。本研究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障礙發(fā)生率22.27%,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的相關因素有:缺少家庭關懷、醫(yī)患關系一般、心功能分級高、家庭收入低。
3.1.1缺少家庭關懷家屬是患者最主要的看護者和支持者,家屬的支持與患者的生活質量關系日益受到臨床的重視,由于慢性心衰患者年齡偏大勞動力缺乏,導致患者收入降低,同時療程長,病情反復發(fā)作,需堅持長期治療,醫(yī)療費用大,給患者和家屬造成精神和物質上的壓力而影響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如果家庭關懷力度下降,極易使患者產生抑郁、悲觀等不良情緒[5]。
3.1.2醫(yī)患關系一般醫(yī)患關系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變化,醫(yī)患關系良好能取得患者充分信任,使患者覺得受到了重視,樂于向醫(yī)務人員傾訴遇到的各種問題,醫(yī)務人員能夠隨時調整其治療方案,充分幫助患者解決抑郁、焦慮等問題,如果治療過程中醫(yī)患關系一般,會使患者對治療失望[6],從而造成患者心理壓力過重而出現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
3.1.3心功能分級高心功能分級高是產生抑郁情緒的重要因素,心功能低下造成患者自理能力缺陷,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與勞動,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感到生活失去樂趣,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心功能低下病情極易多次和頻繁發(fā)作會,短期內心功能迅速惡化,使患者感到沒有目標和希望,對患者產生嚴重心理壓力,為嚴重的負性應激事件,這些應激超過其承受能力直接增加患者對疾病的恐懼[7,8],容易產生抑郁狀態(tài)。
3.1.4家庭收入低CHF大多數患者需要終身服藥治療,長期治療費用較高,經濟收入較低的患者所治療費用與經濟不相適應,超出患者所能承受能力,必然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加重,患者對家庭的依賴性逐漸增加,易產生無助、無能的感覺,導致抑郁的發(fā)生。
3.2減少避免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預防措施抑郁障礙可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加重胸悶、氣短、心悸、呼吸困難等主觀感覺,增加就醫(yī)次數及醫(yī)療費用,長期抑郁使交感神經張力增加,兒茶酚胺分泌增加,血小板被激活,動脈硬化加重,加重心衰,因此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過程中,應兼顧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情緒反應防治[9],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抑郁障礙高危因素者進行相應的干預。
3.2.1加大家庭支持力度家屬是促進和保護患者健康的重要角色,鼓勵家屬給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精神和物質的支持,關心和體貼患者,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家人的照顧,認識自身存在的價值,激發(fā)其對生活的信心及對親人的眷戀,減少慢性心力衰竭對患者情緒的影響,樂觀面對生活,消除孤獨感、自卑感[10]。
3.2.2建立良好醫(yī)患關系加強心內科醫(yī)生的培訓,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準確地收集患者基礎資料,主動與患者交談,耐心解答問題,經常給予鼓勵和支持,消除患者對自身疾病過分的擔心、憂慮[11]。應用嫻熟技術為患者做好治療,讓患者產生安全感;在患者出院后采用電話隨訪、家庭訪視等方法,詢問治療效果,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提高遵醫(yī)行為和知識掌握程度。
3.2.3積極改善心功能積極防治心血管疾病、改善心功能;告知慢性心力衰竭治療必要性,幫助學習、了解心力衰竭病因以及有關治療、預防知識,使患者對慢性心力衰竭有切合實際的認識和評價,樹立自信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增強了患者對心衰防治知識的認知水平和對治療的依從性,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自我防范能力[12],以達到提高控制疾病的預期目標,改善治療效果。
3.2.4減少患者治療費用醫(yī)生在制訂治療方案中要考慮到患者的實際經濟狀況,結合病情按個體化原則合理選擇用藥;加大醫(yī)療改革,減少患者用藥經濟負擔,進行經濟扶持。
參考文獻:
[1]黃敏,陳學香,張丹鳳,等.老年心血管疾病伴發(fā)抑郁狀態(tài)的調查研究[J].醫(yī)學綜述,2014,20(1):150153.
[2]朱昌明,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33140.
[3]許加素,李洪林,譚力,等.基層醫(yī)院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抑郁焦慮情緒調查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12(21):17241726.
[4]巧麗番,木胡牙提.心血管疾病與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相關性[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8,29(6):935938.
[5]夏冰,王鋼.對于心血管病合并抑郁癥的認識和處理對策[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2(4):419421.
[6]王福軍,石翔,羅亞雄,等.綜合醫(yī)院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調查[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0(4):313315.
[7]張二箭,田福利,張賓.心血管疾病患者焦慮抑郁癥狀調查研究[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3,5(4):405407.
[8]王一波,曾軍,秦曉云,等.充血性心力衰竭伴發(fā)情緒障礙103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6):13911393.
[9]梁積英,胡才友,呂澤平,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癥的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0,3(7):630631.
[10]趙榮誠,于靖,郭藝芳,等.焦慮抑郁情緒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J].河北中醫(yī),2013,35(5):790792.
[11] 程貴霞,馬新榮,吳海燕,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慮抑郁的危險因素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2,33(6):690692.
[12] 周慧昭,譚玉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抑郁癥傾向的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8):3032.
(收稿日期:20140614)
(本文編輯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