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冬妮
【關(guān)鍵詞】初中歷史 詩詞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122-01
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梢?,“史中有詩”“詩中有史”。那么,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如何運用生動的詩詞再現(xiàn)歷史知識呢?
一、創(chuàng)設詩境——引探究
歷史教學不僅僅是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歷史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耙娙胧贰辈粌H為課堂教學平添了情趣,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在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詩詞情境的方法有許多,具體使用什么方法,應視教學內(nèi)容而定。其中,應用較為廣泛、較奏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設置懸念法。比如,教學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燦爛的宋元文化》時,如果教師平鋪直敘地講述宋代的燦爛文化,可能學生所理解的僅僅是膚淺的表面,而如果在教學開始前就引入一首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感受到其文學藝術(shù)水平之高,再切入教學主題,那么,學生就會對宋代獨有文化產(chǎn)物——宋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另一種是概括引用法。這種方法要求詩詞本身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加之詩詞語言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在教學中引用這種詩詞創(chuàng)設情境,實質(zhì)上是對知識點的高度概括,使學生在陶冶身心的同時也記住了歷史知識點。比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秦王掃六合》一課時,可引用李白的《古風(其三)》這首詩。該詩包含了對秦始皇一生的高度概括,包含了眾多歷史事件,如“橫掃六合”“鑄十二金人”“刑徒七十萬修長城”“徐福領(lǐng)童男童女出海求仙”等,教師可以邊解讀詩句、邊講解相應的歷史知識點,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秦始皇時期歷史事件的興趣。
二、旁征博引——練思維
詩詞是古人對生活、人生、世事的真情實感而發(fā)所作,具有時代印記。有些詩詞作品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記錄作者個人情感的同時,也記錄了一個時代、一段歷史,加之作品本身具有朗朗上口的特點,較之枯燥的歷史知識點,更易識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引用詩詞作品,可以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點,提升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考慮到單純依靠講授詩詞來滲透歷史知識的方式單調(diào),容易使學生學得乏味,因此,教師可以結(jié)合游戲教學法滲透歷史知識。相較于灌輸式教學,游戲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互動,激活課堂教學氛圍。例如,在歷史教學中設計一個“猜猜看”的互動游戲環(huán)節(jié),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競賽活動,將一些體現(xiàn)歷史知識點的詩句羅列出來,讓學生猜一猜這些詩句所體現(xiàn)的是哪些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答對最多的小組為勝。如“可憐趙軍作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這一句對應的歷史事件應為“長平之戰(zhàn)”,“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一詩句形容的是三國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有時,我們還可以運用分析法來分析歷史教學內(nèi)容和詩詞的聯(lián)系。這一點是基于詩詞本身具有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夸張成分,我們不能單純地將詩詞直接作為歷史來記憶,而是需要用辯證的、唯物的眼光進行分析,然后記憶。比如,教學七年級“唐史由盛轉(zhuǎn)衰”的內(nèi)容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著名的一句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來看該歷史事件,同時,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透過這句詩分析唐朝中期我國的運輸能力、國家財政收入等歷史問題,提升學生從辯證的角度來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盡管在歷史教學中引入了詩詞內(nèi)容,但并不局限于詩詞欣賞的層次,而是透過文字表面引導學生去探究文字背后的歷史事件與現(xiàn)象,既解決了歷史學習的枯燥感,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
三、揭示哲理——辨真相
歷史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閱讀文字背后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揭示歷史事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運用辯證的眼光來剖析歷史,“以史為鑒”,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引詩入史”雖然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但同時古代詩詞作品往往展現(xiàn)了作者的個人觀點,具有相對的局限性,在引用時還需注意引導學生從辯證的角度來分析,尤其是對具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需要甄別。比如,教學七年級下冊《繁榮一時的隋朝》這一課時,隋煬帝作為歷史上飽受爭議的人物,論及功過,歷史上有不同的觀點。如有的學生提出“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這樣的詩句,有的學生提出“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的觀點。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詩詞作品的局限性,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辯證的角度、從這一歷史事件對后世的影響來分析,然后再用“罪在當時,功在千秋”八個字予以點評,告訴學生:詩詞畢竟具有藝術(shù)創(chuàng)作成分,加入了作者的主觀意識,不能完全當作歷史事實來教學。這樣引導,既透徹、簡潔,哲理清晰,又能使學生容易理解。
歷史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詩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審美情趣、提升人文氣質(zhì)。盡管二者在求學之道上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但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適當融入詩詞,還是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使歷史教學超越了傳遞知識的層面,提升到幫助學生健全人格、塑造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高度。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