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文
【關鍵詞】幼兒教師 微型課題研究 園本課題管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13-02
談起課題研究,相信很多幼兒園教師都會嘆氣、搖頭,我園的教師也不例外?;仡?012年以前我園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情況,可以總結出有“三大迷?!保簽槭裁匆??跟自己的工作有何關系?做了有什么用?有“三大難”:選題難、設計難、實施難;有“三大追求”:求大、求全、求新。再加上我園的教師隊伍存在以下三大問題:年輕教師多、高職稱教師少、大專學歷教師占絕大多數。這一切都讓一線的教師們感覺課題研究就是一個大負擔。
從管理層來說,我園有健全完善的科研機構和科研制度,一直都有市級課題和園級課題,但突出的問題就是管理不夠規(guī)范,難管理、難指導、難推廣。我們也曾將課題研究與教師的績效考核掛鉤,但由于沒有從實質上解決教師對于開展課題研究的困惑,沒有讓教師們嘗到課題研究的甜頭,因此一直都無法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同時,由于課題的實施不規(guī)范,沒有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即使是結題了,教師們所撰寫的結題報告都存在很多不真實的情況,導致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沒有通過課題研究得到發(fā)展。
2012年,隨著我國幼教改革的深化,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教師們看到了幼教發(fā)展的契機,也看到了自身工作與《指南》精神的差距,緊迫感油然而生。管理方也意識到在幼教改革的大潮中,只有加快提升幼兒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步伐才能適應未來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園提出“以微型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做法。針對教師隊伍和課題管理的現狀,我們對原有的園本課題管理方式進行了改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理論學習,提高認識,消除顧慮
為了轉變教師的看法,消除教師對做課題研究的顧慮,2012年業(yè)務園長就“什么是微型課題”組織教師做了專題講座,從微型課題研究的特點、策略、意義和途徑幾方面,對教師進行了觀念上的更新、理念上的提高和方法上的指導,并通過案例分析、理論學習,讓教師明白:原來微課題就是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小困惑”“小問題”;原來微課題的實施并不是像專家那樣去做研究,而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利用本來就很熟悉的觀察法、行動研究法去解決“小困惑”“小問題”;原來微課題并不是要寫出深奧的、長篇大論的論文或結題報告,而是可以通過教育故事、教育筆記、教育案例或專題總結來表現自己研究的成果。
二、學校引領,思想碰撞,確定方向
微課題雖小,但如果讓教師們“單打獨斗”,勢必會回到從前的狀況。鑒于這一點,我園以學校引領的方式帶領大家開展微課題的研究:第一步是選題。選題是教師最茫然的地方。好的選題是研究成功的一半,它能讓教師明確主攻的方向、目標和內容。因此,我們的做法是由業(yè)務園長引領教師選題,把握選題方向,通過集體研討,開展尋找工作中的“盲點、難點、疑點”,并將所有的問題羅列出來,在“頭腦風暴”中碰撞出大多數教師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理順我園近期課題研究的大方向。第二步,將教師按班級為單位分成課題研究小組,班主任擔任課題組長,配班教師和保育員作為組員,按照“三貼近”和“三實”的原則,采取集體智慧與自愿選擇的形式,篩選出自己小組要做的微型課題?!叭N近”是指:貼近自己工作的需要、貼近幼兒發(fā)展的需要、貼近《指南》精神?!叭龑崱笔侵福簩嶋H——從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出發(fā);實在——能切實可行地開展問題研究;實用——研究成果最終能為解決問題服務。第三步,課題選出來后,由業(yè)務園長、科研室成員與課題小組成員一起反復“打磨”、論證,最后確定課題的名稱。
例如,在2013年結合學習《指南》之后,我園教師認識到要想提升保教水平,就要先從優(yōu)化幼兒的一日生活入手。通過思想碰撞得知,在起步階段,我園教師最大的困惑是如何讓一日生活中的過渡環(huán)節(jié)變得更有趣和有意義,既消除幼兒消極等待的現象,又能在給予幼兒自主的基礎上保證幼兒的安全?;诖蠹夜餐睦Щ?,我們將微型課題研究的大方向定在“讓幼兒一日生活的過渡環(huán)節(jié)變得有趣和有意義”上。教師們通過學習《指南》和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又將課題細化為《小班晨間談話多樣化初探》《中班活動區(qū)域進區(qū)規(guī)則建立的研究》《如何讓大班離園活動在寬松的氛圍下變得更有序》《大班區(qū)域活動進區(qū)規(guī)則建立的研究》《小班區(qū)域活動進區(qū)規(guī)則建立的研究》《中班室內體能游戲的探究》《“紙”的游戲探究》《小小班手指游戲初探》等具有“真、實、短、平、快”特點的微課題。真——是自己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實——是實實在在能推動自己專業(yè)發(fā)展和幼兒發(fā)展的問題;短——即周期短,一個學年即可完成;平——與平日教育相關聯,方便操作;快——見效快,成果可以及時給自己或同事提供借鑒。
三、管理過程,推動研究,分享成果
微課題研究的過程是教師對自身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自我觀察、內省、反思和探索的過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去解決一些問題,在解決研究的過程中,把教育策略、教學過程、相關活動的內容與自己提出的研究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如果說選題是成功的一半,那么過程就是成功的保證。為了保證教師能夠順利開展研究,及時解決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的具體做法是:統(tǒng)籌安排與責任到人相結合??蒲惺腋敝魅沃笇Ы處熤朴営媱?、撰寫開題論證書,并負責歸整課題檔案;將全園的微課題分組管理,每一組分別由一名科研室成員負責指導;通過集體碰頭研討和個別指導等方式,掌握每一個微課題的進展情況,推動教師的研究工作。
由于所選課題微小易行,教師們從研究的角度,帶著研究的眼光來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采用寫教育筆記、教育故事或案例等方式記錄自己的心得與反思。由于研究手法簡單易行,我園100%的教師和80%的保育員都參與了課題研究。在2014年南寧市中小學、幼兒優(yōu)秀教育論文、案例評選中,教師們都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來參賽。這些參賽作品少了以往的“假、大、空”,多了幾分“小而實”。微課題研究還大大激發(fā)了教師學習理論的積極性,深入學習與實踐《指南》精神在我園已形成了一種風氣,因為他們更迫切需要利用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工作。在工作中,我們發(fā)現教師逐漸學會從專業(yè)的角度去解讀幼兒的行為、去剖析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去指導家長科學育兒,教師們開始享受到了微型課題研究帶來的幸福感。
實踐證明,加強園本課題管理,創(chuàng)新課題管理模式,以園本研究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最好體現。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