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琴
摘 要: 農村教師要充分開發(fā)和利用農村特有的課程資源,彌補農村初中教學資源的不足,縮小城鄉(xiāng)課程資源的差距,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民族地區(qū) 初中語文 語文素養(yǎng)能力
新課程改革推進已經初見成效,但是語文學科的城鄉(xiāng)差距開始顯現(xiàn),初中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民族地區(qū)的開展相對困難,要因地制宜,因為每所學校的課程資源都是豐富的,但某些教師白白地浪費這些有用的課程資源。我們要想方設法地探尋研究提升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和探究,我初步摸索到一些思路,下面提出看法。
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力,要充分利用學校課程資源
1.拓展思路,挖掘功能。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根據(jù)各地和各學校的實際,廣開思路,靈活多樣,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開發(fā)有限資源的多種功能。
2.拓展教材,激活教材。孩子們豐富的想象、獨特的思維、獨到的見解、已獲得驗證的成功的學習方式、游戲等都有可能成為教材“二次開發(fā)”的契機。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學完后,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興趣作業(yè):搜集有關“青蛙”的資料。學生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點,還知道了青蛙小時候是蝌蚪,是人類的好朋友,要好好保護它等知識。
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力,要合理利用家庭課程資源
學生的發(fā)展與其所在的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要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我們在使用學校資源的同時,還要發(fā)現(xiàn)、利用家庭課程資源。
1.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結合。孩子們生在農家,對農作物的外形特點和生長過程有深刻的印象,不像城里的孩子只停留在熟悉成品的表面。實踐證明,鄉(xiāng)村孩子的見聞不少,鄉(xiāng)村特有的生活和學習語文結合起來,就能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2.理解課文與切身感受相結合。學生是特殊的課程資源,他們有特殊的生活經歷和家庭故事,更多的是體驗和收獲。教師要善于引導和利用把學生的這些經驗同課文的感悟結合起來,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文本對話與心靈交流相結合。鄉(xiāng)村的人際交往相對城市而言更純真,更具人性化,類似于《少年閏土》中鄉(xiāng)村學生純真的情感。教師應當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個可能涌流無限生機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學生的真情實感。學生可以敞開心扉純真表達,更容易使文本的對話與自我的心靈碰撞融合、升華,在口語交際表達中更具“純凈”的語境優(yōu)勢。
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力,要積極開掘社會課程資源
1.著力實踐,提高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增長點,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至關重要。教師要鼓起熱情,給予關注,給學生作現(xiàn)場引領,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做,以實踐代替想象。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時,可讓學生以小記者、小調查員的身份對一些有特色的農民進行采訪、調查和研究,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文表達能力。這樣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不是無源之水,能切實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2.利用農情農俗,培養(yǎng)學生愛鄉(xiāng)之情。農村小學應當讓學生了解并熟悉農業(yè)生產,培養(yǎng)學生熱愛農民、關心農業(yè)、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教師可組織學生拍攝富有“農情”的照片,撰寫關于“農情”的報道。在深入農村生活、具有切身體驗的基礎上的作品,顯示出十足的“農情味”,從中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3.收積運用農諺農語,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新課程強調語言積累,積累語言的途徑、渠道很多,農民群眾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諺語、歇后語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我們可以因地取材,讓學生虛心地問長輩請教,收集生動的語言。
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力,要努力開啟自然課程資源
1.欣賞自然景觀,培養(yǎng)美好情感。如在學完《蘇州園林》、《鼎湖山聽泉》等風景名篇后,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愛家鄉(xiāng)、保護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課外延伸。將小鎮(zhèn)劃分為交通、旅游、田園風光等方面;再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運用圖片、文章等形式分別對這幾方面進行特寫;最后讓學生的作品張掛在校園的展臺上或編寫成特寫集,通過小導游隊進行交流、宣傳。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保護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2.引用傳說故事,感悟傳說內涵。鄉(xiāng)村積淀著某些耐人尋味的傳說故事。教師可讓學生深入農村,向年老的長輩、鄰里鄉(xiāng)親詢問,收集民間傳說故事,再進行整理、編寫、交流,開展以“傳說故事”為主題的活動。教師是一種獨特的課程資源,其睿智的談吐、豐富的社會閱歷、廣博的文化知識、真誠細致的人文關懷、獨特的人生感悟等都是學生終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
我們在開發(fā)課程資源的過程中,要不斷發(fā)展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讓鄉(xiāng)村語文教育真正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真正有效地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2]鄭國民,馬新國主編.新世紀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3]嚴先元編著.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