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振修
[關鍵詞]冠狀動脈造影;介入治療;壓迫型止血器
中圖分類號:R816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5)04_0321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50420冠狀動脈造影(CAG)在臨床普遍開展,經(jīng)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局部包扎方便、并發(fā)癥少、恢復快等優(yōu)點[1],但是仍有出血、疼痛、麻木、腫脹及紫紺等局部并發(fā)癥[2]。臨床觀察到,隨著局部加壓時間的延長,患者的舒適度明顯下降,出現(xiàn)恐懼、煩躁、焦慮,頻繁呼叫醫(yī)護人員,甚至影響進食及休息。為了尋找一種安全、有效能減輕患者痛苦的壓迫止血方法,我科將經(jīng)橈動脈路徑行冠狀動脈造影后采用TR Band止血器壓迫止血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兩種不同止血器氣囊首次減壓時間,對傷口止血情況及局部并發(fā)癥情況,及患者的舒適程度進行了研究,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行經(jīng)橈動脈途徑行CAG的患者212例,男120例、女92例,年齡37~77歲,平均(5432±525)歲。入選標準:①術前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②術前Allen試驗均為陽性,橈動脈和尺動脈之間有良好的側支循環(huán);③術前未使用抗凝藥;④經(jīng)橈動脈途徑行CAG;⑤術中只使用基礎量的肝素進行常規(guī)肝素化。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或凝血功能異常;②行CAG后繼續(xù)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③經(jīng)橈動脈穿刺失敗,改其他途徑。入選的所有患者均使用6F橈動脈鞘,術后使用TR_Band橈動脈止血器對橈動脈穿刺部位行壓迫止血。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1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117例,男62例、女55例,年齡37~71歲,平均(5213±612)歲。并存原發(fā)性高血壓病28例、糖尿病10例。對照組95例,男58例、女37例,年齡35~77歲,平均(5226±712)歲。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病23例,糖尿病8例,術中使用肝素化。兩組手術皆由相同介入醫(yī)師操作,患者年齡、性別、并存疾病、基礎疾病、手術前后及手術中用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該研究已獲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與,并與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觀察組造影完畢,將一塊無菌紗布對折,覆蓋于傷口上,使用彈力繃帶輕輕包繞手腕一周,再使用TR Band壓迫止血器,將止血器壓迫氣囊的綠色標記點對準穿刺點,將腕帶固定在手腕上,用特制的注射器向止血氣囊內(nèi)注氣加壓,充氣量為11~13ml,術后05h開始減壓放氣,首次減壓2ml,以后每2h減壓放氣3~4ml,每次減壓后觀察傷口有無出血,如傷口出血則需再次注氣加壓直到不出血。4~6h后抽完所有氣體,觀察05h,若無出血則可撤去加壓止血器。傷口繼續(xù)使用彈性繃帶包扎觀察05h,無出血后傷口換藥。止血器總共使用時間為4~6h。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術畢傷口覆蓋無菌紗布一塊并直接使用TR Band壓迫止血,具體方法同觀察組,所不同的是該組需注氣13~15ml,術后2h開始減壓,直至氣體全部抽出,觀察05h,如無出血則給予傷口換藥。止血器總共使用時間為6~8h。
本實驗中未出現(xiàn)出血或局部血腫為止血成功;如出現(xiàn)出血或局部血腫為止血失敗?;颊叩氖孢m度包括局部的疼痛、腫脹、麻木、紫紺?;颊叱霈F(xiàn)血壓下降、心率減慢、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及出汗等即為迷走神經(jīng)反射。
13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版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的止血效果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采用術后05h第一次開始減壓放氣后,不僅減少患者使用止血器的時間,患者手部的疼痛、腫脹、麻木、紫紺明顯下降,舒適度增加。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橈動脈閉塞、傷口周圍皮膚壞死等并發(fā)癥,觀察組未發(fā)生迷走反射,而對照組發(fā)生4例,χ2=502,P<0.05,見表1。表1兩組患者傷口并發(fā)癥的比較
組別n止血
成功腫脹輕中重疼痛輕中重麻木紫紺迷走
反射觀察組1171088480101811010對照組959168162223252554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3討論
本文結果表明:單純行CAG的患者,在適當條件下,可將橈動脈止血氣囊第一次減壓放氣的時間提前到05h,術后4~6h可撤去TR Band止血器。由于患者使用抗凝劑及抗血小板的藥物較少,具備了提前減壓的條件。楊梅芳[3]、楊仲毅[4]亦認為穿刺部位的出血、滲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術前及術中、術后使用大量肝素及抗血小板藥物。本研究中觀察組使用彈力繃帶包扎傷口,本身有一定壓力,可減少止血氣囊的充氣量,在提前減壓放氣及撤除TR Band止血器后,彈力繃帶仍有低水平的壓力,避免了壓力驟減而致傷口出血,而患者的疼痛、麻木明顯減輕。且不妨礙手部的血液循環(huán),能保證有效的靜脈回流,使腫脹、紫紺減輕。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的個體差異大,因此,每次減壓放氣后均要嚴密觀察,如有出血要及時處理。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未控制的高血壓、手腕關節(jié)提前且過度活動等均能引起出血,與范媛媛[5]、蔣學軍[6]的報道一致。因此要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避免過度緊張、焦慮引起血壓波動。圍手術期要密切觀察血壓變化,對血壓偏高的患者及時處理。另外,術后患肢抬高、制動,均能有效促進術側肢體的靜脈回流及防止出血。由于本文樣本量小,且有些并發(fā)癥與醫(yī)生的操作手法有一定關系,故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郭振峰,李新經(jīng)橈動脈途徑介入在診斷和治療冠心病中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3):5983-5984
[2]金烈,鄭新玲,陳杭,等經(jīng)橈動脈途徑行冠狀動脈造影血管并發(fā)癥分析[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8,24(6):473
[3]楊梅芳,經(jīng)股動脈穿刺介入診治冠心病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4):926
[4]楊仲毅,張晉昕,李雪梅,等經(jīng)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診治術后局部出血影響因素[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3,12(10):3
[5]范媛媛,鄭博,王新剛,等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術后止血方法對血管并發(fā)癥的影響[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5,7(1):52
[6]蔣學軍,林健,譚愛梅,等應用橈動脈壓迫帶壓迫止血的臨床觀察與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