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小班化教學,是指在小班(一個班級25位學生左右)的前提下,良好地分配教學資源,輔助以合理的教學思想和理論,更為有效地進行師生互動和開展教學工作的一種教學方式。這與傳統(tǒng)的大班教學,在教學形式和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區(qū)別。作為一名在農村任教多年的英語教師,談談對“如何有效地進行英語科的農村小班化教學”的一些認識和見解,并探討如何收獲更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班化教學;英語;農村;中學;教學方法
“因材施教”一直都是我們所倡導的重要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與他們進行較好的互動,這其中包含了一個潛在的要求,就是“小班化”。因為只有在小班化的前提下,老師才能更好地根據(jù)學生的個性、興趣和愛好,個性化地培養(yǎng)學生,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但在過去,由于學生基數(shù)大而師資以及其他教學硬件的不足,造成大部分地區(qū)的學校只能采用傳統(tǒng)的大班教學,一個班六七十個學生,不僅不利于課堂指揮,也不利于每個學生和老師的互動。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加,教師隊伍日漸壯大,教學硬件和設施也都能得到很好的普及,這為小班化教學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由于計劃生育工作的成效開始顯現(xiàn),霞浦縣每年的學生入學數(shù)量都呈現(xiàn)下降趨勢。且由于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因此許多農村子女也都進入縣城的中學就讀,留在農村中學的學生數(shù)量不斷減少。綜合這些客觀因素,農村中學的小班化教學已經(jīng)成為農村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必然選擇。
盡管目前許多農村學校在教學資源、學生人數(shù)等客觀條件上已經(jīng)達到了小班化教學的要求,但我們發(fā)現(xiàn),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并未針對“小班”的特點在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上做探索和研究,而是依然沿襲傳統(tǒng)的大班教學模式。這不僅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更可能削弱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實際上,在研究農村中學的小班化教學方法之前,需要先分析一下農村學生的特點。
一、比起城市,農村的學生相對特殊
1..成長環(huán)境
農村學生一般從小不會有很豐富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往往遜色于城市的學生,我們也發(fā)現(xiàn)很多農村小學的英語課“形同虛設”。這意味著農村的孩子在進入初中以后,英語基礎會相對薄弱。
2.學習習慣
由于成長環(huán)境所限,農村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可能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以及學習方法。筆者所接觸的七年級學生中,很多都沒有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對英語科的學習效果。
3.心理和性格特點
(1)心理方面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農村的學生往往顯得“害羞”,由于在小學階段沒有較好的英語基礎,他們會因為發(fā)音不準等原因而不敢主動開口說英語。此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一些七年級的學生表現(xiàn)出一種自卑感,不夠自信,害怕受到挫折,這樣的心理不僅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對英語的興趣,也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2)性格方面
農村學生相對比較貪玩、好動,上課有時候會“坐不住”,但他們的好奇心也很強。筆者認為這樣的性格是一把“雙刃劍”,把握得好,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他們對英語的熱情。
二、農村英語科小班教學方法
通過上述對農村中學生“特殊之處”的分析,筆者摸索出了一套結合農村學生的特點,行之有效的農村英語科小班化教學方法。
1.關注學生心理,注重習慣培養(yǎng)
前文中提到,農村孩子活潑好動,但他們不夠自信,在英語面前顯得很“害羞”。因此有必要打破他們與英語科之間的隔閡,帶領他們認識英語,喜歡英語,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習慣。小班化教學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筆者從以下幾點入手,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的不足,為學好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1)注意課堂細節(jié)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要做到關注農村學生的心理,教師首先要關注自己的課堂細節(jié)。筆者認為這其中有三個關鍵詞,其一是“自由”,其二是“平等”,其三是“鼓勵”。
自由:這里所講的自由并不是一種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狀態(tài),而是讓學生在思維上得到一種自由。傳統(tǒng)大班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在授課的時候屬于填鴨式,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其思維都被老師定出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只知道按著老師的思路走,而作為老師也很難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點。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分組,采用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有了自由的學習空間,他們從自身入手學習知識,思維也得到了解放。而老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引導學生。例如,筆者在每天正式上課前,會通過趣味的造句游戲來讓學生感受和摸索,融入本節(jié)課需要講授的單詞、詞組以及句型。比如,在講授“比較級”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先給出一些句子讓學生觀察,學生經(jīng)過筆者的引導,自己總結出了“more and more”“the+比較級,the+比較級”以及“比較級+and+比較級”的具體用法和區(qū)別。還記住了本章多個單詞和詞組??梢园l(fā)現(xiàn),比起被動學習,學生自己主動記住的知識,掌握得非常牢固,這正是自由思維所發(fā)揮的作用。
平等:因為成長環(huán)境、性格等多種原因的影響,每個學生之間都存在差異,一些教師可能會對班里的學生有“輕重之分”。但筆者認為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正所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秉持平等的原則,筆者對所教授班級的24位學生進行了細致的了解,針對他們的基礎情況制訂了相應的“培養(yǎng)計劃”。有些學生基礎稍弱,因此對于他們需要多鞏固、多練習,課堂上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對英語的興趣。有些學生基礎較好,每個知識點后面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和延伸。另外在課堂上對學生分組時,筆者也有針對性地對基礎不同的學生進行編排,讓基礎較好的帶動基礎稍弱的,從而使他們共同提高。
鼓勵:由于農村學生對英語往往顯得比較“害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敢于聽、敢于說、敢于讀、敢于寫。筆者通過一些趣味的課堂游戲,讓學生充分投入課堂當中,并配合李陽瘋狂英語的一些教學手段,讓學生認識到“We are the best!”“I can do it!”,堅定了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念,讓班里的每個學生都敢于張開嘴大聲說,培養(yǎng)他們不怕“犯錯”、知錯就改的精神,在鼓勵他們進步的過程中,糾正他們的發(fā)音和語法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2)加強課后關懷
課后對學生的關懷其實就是經(jīng)常被提及的“人文關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以及性格,當教師關注到一部分學生出現(xiàn)厭學、成績下降的情況時,就應該主動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而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學生,這樣不僅不會有好處,反而會打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筆者一直認同“亦師亦友”這個詞,這也是筆者在教學工作中希望做到的,即成為學生之友。在很多農村學生的眼里,老師總是高高在上,在臺上發(fā)號施令。教師可以嚴,但不能因“嚴”而讓學生生“畏”,否則就不利于課堂氣氛的營造。因此在課后需要對班里的學生給予關心和幫助,在課余時間走進學生的生活,與學生談天說地、答疑解惑,順便還能了解班級的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更好地“因材施教”,讓小班化教學能更有效地進行。
2.豐富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
過去的大班式教學存在很多弊端,比如上課形式單一,過程死板,沒有變通,學生聽起來也比較枯燥乏味。而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會考試,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不懂獨立思考。因此在小班化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打破傳統(tǒng)、僵化的教學模式,這就離不開新的教學手段的運用。
(1)分組式教學
為了更好地提高小班化教學的效果,筆者先將班里的24位學生分為6組,目的在于讓他們互幫互助,培養(yǎng)更好的合作精神,同時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分小組的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大班中的大組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大組人數(shù)眾多,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一般只局限于同桌之間。而4人小組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小團隊,強化了人際互動,拓寬了學生的活動空間。此外,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個別差異,有針對性地對小組成員進行“混搭”,讓基礎好的學生幫助基礎稍弱的學生,小組的成員之間通力協(xié)作,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在開學初分組的時候,筆者讓6個小組經(jīng)過討論,亮出了各組的名字和口號。每個小組在上講臺做介紹的時候,無不充滿了熱情,而這種熱情也被帶入之后的教學過程中。
(2)任務型教學
筆者改變了傳統(tǒng)大班教學中,只是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模式,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這就是任務型教學,其目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上課之前,筆者都會給班級里的6個小組下達一些“任務”,不同小組所獲得的任務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學習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這一Topic的時候,筆者讓一個小組動手繪制水果的卡片,并在背面附上這個水果的英文單詞。另一個小組則制作蔬菜的卡片,還有的小組制作飲料卡片等等。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讓各個小組上臺展示,并讓臺下同學“猜單詞”。這樣的方式其實就是讓學生主動去學,主動去探索,并給他們更多在大眾面前表現(xiàn)的機會。通過下達這樣的任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很愿意投入學習當中,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樂觀、自信的良好品質。
當然,分配到各組的“任務”,有一些是相同的,例如每天的預習和復習工作。筆者要求每個小組的成員能在晚自習的過程中自覺完成預習和復習工作,經(jīng)過小組長及組員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和幫助,一段時間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顯著增強。
(3)讓英語“瘋狂”起來
在不少人眼中,英語是文科,所以英語課給人的感覺比較“文弱”。但筆者借鑒了李陽瘋狂英語的一些特點,認為英語課同樣可以富有激情。如,在七年級新生的第一堂課上,我告訴了學生學好英語的“竅門”,即“四個敢”:敢于讀、敢于聽、敢于說、敢于寫。要有不怕犯錯、知錯就改的精神。農村學生尤其在口語方面比較薄弱,這與他們不夠自信、不敢張口說有關,因此在訓練口語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大聲說出來,“讓大家聽到你的聲音?!惫P者安排了每個小組每堂課開始前,都上臺做一回“新聞記者”,用英文整理播報班級或學校里的“新聞”。雖然這些新聞都是小事,但卻起到了培養(yǎng)學生自信、訓練他們口語的作用。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也讓課堂富有趣味性,以每個小組為單位,針對他們的課堂回答情況進行計分,基本正確得3分,“擦邊”得2分,答錯得1分(并及時指出錯誤之處,讓學生印象深刻)。對學生下達的“任務”完成情況也會進行統(tǒng)計。每周計算各組的總分,得分最高的將給予適當?shù)莫剟?。這樣課堂氣氛不僅活躍起來,學生也從原來的不敢舉手變?yōu)楦遗e手、愛舉手。培養(yǎng)了他們勇于發(fā)言的習慣,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在英語科農村小班化教學的探索過程中,筆者認為其中有一點是教師必須銘記的,那就是小班更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特點,讓教學工作更為人性化,從而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加以豐富和改進,促使每一個學生全面發(fā)展。對于農村的學生而言,還需要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學習興趣、學習習慣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這對他們的未來影響重大。筆者一直相信農村的學生一樣可以做得出色,他們的潛力是巨大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黃遠振.新課程與英語教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楊金枝,女,福建霞浦人,1966年8月出生,本科學歷,中級,研究方向為中學教育方法。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