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 要】在當今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們對歷史表現(xiàn)出淡漠,在文學領域內(nèi)也出現(xiàn)了“貧血”現(xiàn)象。在20世紀90年代,有一批有感于社會現(xiàn)實的文人作家,創(chuàng)作了大批具有鮮明“史詩”特色的作品?!栋茁乖肪褪瞧渲幸徊勘容^典型的作品。
【關鍵詞】教育理念 ? ?儒學教育 ? ? 心理教育
《白鹿原》被評論界視為一部極具史詩性的作品,它用90年代人的視角詮釋了一個從清末到新中國建立的近半個世紀發(fā)生在白鹿原這個不起眼的地方的一段歷史。陳忠實先生跳出前人固有的審視精神思維模式,站到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描寫歷史的發(fā)展與變遷。本文試圖從作品中呈現(xiàn)的新舊教育理念對年輕一代的沖擊來說明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
教育一直是各國統(tǒng)治階級重視的內(nèi)容,雖然國情不同,教育觀念和教育理念也存在一定差異,但目的是一樣的——提高人口素質(zhì),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作品中白鹿兩家的興衰貫穿全書,白嘉軒和鹿子霖雖說都是地道的農(nóng)民,但是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卻滿懷激情,他們的教育觀念有許多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思考的地方。
白家世代擔任白鹿村族長一職,子女世代受到良好的教育,白家子孫一直受到正統(tǒng)的封建儒家思想的熏陶。白家作為普通農(nóng)民,除了對土地的依戀與執(zhí)著之外,還有著家族的一種精神傳承。白嘉軒對于子女的教育繼于先輩,讓子女學習一些他認為對子女最好的教育理念,這在當時來說也是極為平常的,但究竟是否適合他的子女是他不曾考慮的。
孝文、孝武兩兄弟從小在私塾讀書,當兩個兒子提出要去城里的新學堂學習更先進的文化時卻遭到了反對。當時包括白嘉軒在內(nèi)的許多中國人都自恃是“天朝上國”,對于外來文化不屑一顧,拒絕接受新興文化。兩個孩子學成歸來后,他“經(jīng)過長期觀察和無數(shù)次對比認定,由孝文將來統(tǒng)領家事……處事更顯練達”。白孝文成為白嘉軒寄予厚望的重要人選,他身體力行,為兒子創(chuàng)造好的成才環(huán)境,并且嚴格要求他,以族長的培養(yǎng)方式教育他,讓白孝文參加族長的一些具體管理工作。在白嘉軒循序漸進地引導下白孝文逐步成長了起來。但這誘導的教育模式之下隱含了潛在的危機,表面上白孝文在其父的教育下,有良好的品德習慣,沒有不良嗜好,唯一的娛樂就是看戲而已。但這并非是他的全部,他有著屬于他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沖動與好奇,這在心理學上被叫作情緒。而這是白嘉軒的教育中所忽視了的,缺乏對子女的心理教育。他未意識到他兒子的年齡正處于心理的浮動期,若不加以正確地引導,就會產(chǎn)生不堪設想的后果。對于白孝文而言,他有的只是表面光鮮亮麗,其實內(nèi)心極其軟弱,思想過于單純,對于外界的事物都有好奇心。這也使他受不了田小蛾的引誘,以致傾家蕩產(chǎn),甚至害死黑娃,這實在與他父親對他的教育形成鮮明對比,成為一個極大的諷刺。由此可以看出,白嘉軒的教育觀念是可圈可點的。他依據(jù)兩個兒子不同的性格,給予他們不同的培養(yǎng)方式,讓他們一個繼承自己在族中的地位,一個繼承祖宗的家業(yè)。他修白鹿書院,讓全族孩子讀書,重視孔孟之道。對于當時的社會來說,白嘉軒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值得后人所稱道的。對于兒子白孝文,他幾乎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可是現(xiàn)實似乎和他開了個玩笑。白孝文并沒有按照他所計劃的模式成長,而是做了些他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事??墒沁@一切并沒有讓他覺醒,反而讓他的次子重蹈他哥哥的覆轍。這是他極不理性的一面,他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做法不是在為兒子的將來考慮,而是讓他的兒子作為一部聽他話的機器。這也使得他的女兒要背離他,去尋找屬于她自己的夢。那么他的錯在哪里呢?實際上就是因為他忽視了心理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在青春期,人的心理有種躁動的情緒存在,若未加以合理地引導教育,往往會誤入歧途。這樣的問題以前存在,現(xiàn)在仍有而且時常發(fā)生。許多父母只知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只注重學習而忽視了其他能力培養(yǎng),這就造成了許多人特別是青年人的心理素質(zhì)很薄弱,受不了任何失敗與挫折,遇到問題時不是一味地躲避退縮,就是用一些過激的行為解決。也由此讓我們看到了青年人的一些不穩(wěn)定性,讓人著實擔憂。而現(xiàn)代教育工作者已經(jīng)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花了很大力氣進行改革,開設心理教育課程講座、組織心理教育活動等,目前已初見成效,這也是值得我們欣慰的事。
鹿家卻呈現(xiàn)了不同的情況。鹿家對教育的宗旨是“中一個秀才到我的墳頭放一串草炮,中了舉人放雷子炮,中了進士……放三聲銃子?!甭辜业慕逃康男詷O強,學習就是為了光宗耀祖、出人頭地,認為只有考得了功名,才能被別人所認同,才不會被別人看不起。鹿家的教育過于偏激,沒有認識到學習知識的實際意義,他們家族的教育觀念過于功利化。鹿子霖繼承了先祖的遺訓,但他沒有拘泥于這種教育觀念,他認為凡是知識都該學習,無論是舊式的或是新式的。他順應歷史的潮流,不僅讓他的兩個兒子接受中式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還讓他們接受新式的教育思想。其實無論他兩個兒子的結(jié)局如何,從一個方面來說,他們所受的教育是很先進的,他們的思想觀念是進步的。
其實我國的傳統(tǒng)儒學教育有其非常優(yōu)秀的一面,重視人文,親世俗,表現(xiàn)出積極的入世精神,重視道德教育,但同時也阻礙了人的個性發(fā)展。而西方的教育觀念正好彌補了我國教育的不足之處。也由此讓我們知道打開國門,學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的重要性了?,F(xiàn)在提倡的教育理念,要求兼容并包,吸收所有優(yōu)秀的知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參考文獻】
[1]陳忠實小說自選集·白鹿原[M].華夏出版社,199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