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男 李仙芝
(內(nèi)蒙古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010020)
相對于表演傳播來說,中國古代戲曲的文本傳播,能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適合歷時性傳播。而李玉作為蘇州派的代表作家,戲曲作品得以廣泛傳播,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除了得益于其適合舞臺表演,還得益于歷代文人對其劇作的整理與保存,使得我們至今仍能欣賞到這位偉大戲曲家的作品。李玉的“一笠庵四種曲”即《一捧雪》、《人獸關(guān)》、《永團圓》及《占花魁》是歷代選輯青睞的劇作,現(xiàn)存明崇禎年間刻本和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寶研齋刻《一笠庵四種曲》所收本,北京圖書館藏。本文就從選輯與改編兩個方面,對“一笠庵四種曲”的文本傳播作一整理與概述。
明清傳奇的“選本”傳播,在戲曲選輯傳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但對劇本全本有所選擇,對劇作中的單出單折也有選擇,達到“一則網(wǎng)羅放佚,使零章殘什,并歸所有;一則刪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的傳播目的。選“一笠庵四種曲”的全本進行輯錄的主要有《古本戲曲叢刊三集》、《李玉戲曲集》;選其單出進行輯錄的主要有《醉怡情》、《綴白裘》、《納書楹曲譜》等選輯。下面分述之:
《古本戲曲叢刊》,由鄭振鐸主持編纂,對元明清戲曲進行影印刊刻。共九集,第三集于1957年由文學古籍刊行社出版,收明清易代之際劇作100種。李玉是明清易代之際的劇作家,“一笠庵四種曲”收入第三集?!兑慌跹?0出,據(jù)長樂鄭氏藏崇禎中刊本影印,題為“一笠庵新編一捧雪傳奇”?!度双F關(guān)》30出、《永團圓》28出、《占花魁》28出,均據(jù)大興傅氏藏崇禎刻本影印,分別題為《一笠庵新編人獸關(guān)傳奇》、《一笠庵新編永團圓傳奇》、《一笠庵新編占花魁傳奇》。鄭振鐸在《序言》中提到《古本戲曲叢刊》編輯的宗旨:“供給我們作為研究之資,或更可作為推陳出新的一助?!薄豆疟緫蚯鷧部肥瞧駷橹咕W(wǎng)羅最豐富的戲曲全本選輯,對中國古代戲曲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真正做到了“網(wǎng)羅放佚”和“菁華畢出”。
《李玉戲曲集》是一部專門收錄李玉劇作的選輯,由陳古虞、陳多、馬圣貴點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收錄了李玉現(xiàn)存?zhèn)髌媸叻N(包括殘本),還附錄了一些與李玉研究相關(guān)的資料。其中“一笠庵四種曲”所用底本為《古本戲曲叢刊》三集。收錄《一捧雪》從《樂圃》到《杯圓》共計30出,《人獸關(guān)》從《慈引》到《人圓》共計30出,《永團圓》從《齏志》到《雙合》28出,《占花魁》從《檄御》到《榮蔭》28出。《李玉戲曲集》因李玉劇作傳世作品并不多,點校工作者極盡所能,搜羅版本進行比勘,實屬不易,為李玉戲曲的傳承與研究做出巨大的貢獻。
《綴白裘全集》,全稱《新刻校正點本昆腔雜劇綴白裘全集》,是雜劇、戲文、傳奇單出選本,清慈水陳二求參定,玩玉樓主人重輯。全書分為元、亨、利、貞四集。有乾隆四年(1739)刻本。卷首陳二球序中說所選戲文是圍繞忠孝節(jié)義進行選輯的,是天地間的大文章,不再能以戲視之,錄《一捧雪》以彰顯其“義”?!毒Y白裘全集》選李玉的《一捧雪》:偽獻、關(guān)攫、出塞、代戮(亨集)4出,《人獸關(guān)》:演官(貞集)1出。
錢編《綴白裘》,雜劇、傳奇、戲文、花部單出選本,它曲文賓白俱收但不加公尺音譜。錢本是錢德蒼根據(jù)玩花樓主人的舊編本增刪改訂,陸續(xù)編成,并由他在蘇州開設(shè)的寶仁堂刊行?!毒Y白裘》有寶仁堂初刻單行本、四教堂本、鴻文堂本、共賞齋本、集古堂本、學耕堂本、增利堂本、汪協(xié)如校點本等多種版本[1]。全書共12集48卷,收88本劇作中的493出。李玉是入選《綴白裘》最多的作家,占20劇次、39出,其中“一笠庵四種曲”入選21出,分別是:《一捧雪》:送杯、搜杯、刺湯、祭姬(一)、換監(jiān)、代戮、杯圓(七)、審頭(九)、邊信(十二)9出,《人獸關(guān)》:演關(guān)(五)1出,《永團圓》:逼離、擊鼓、賓館、計代、堂婚(一)5出,《占花魁》:勸女(一)、種情、串戲、雪塘、獨占(十)、酒樓(十二)6出。
《醉怡情》全稱《新刻出像點板時尚昆腔雜曲醉怡情》,明崇禎間青溪釣雯編。今存明崇禎年間原刻本及清乾隆年間古吳致和堂重刻本。共八卷,選44部劇作中166出。李玉是入選最多的作家,“一笠庵四種曲”中除了《人獸關(guān)》沒選,其他三劇共入選12出,占7.2%,分別是《一捧雪》:偽獻、關(guān)攫、出塞、代戮4出,《永團圓》:會畔、逼離、控休、堂婚4出,《占花魁》:一顧、再顧、種緣、狂窘4出。
《今樂府選》,雜劇、戲文、傳奇選本,清·姚燮編選,共收戲曲268種1775出,可以說是一部總結(jié)性的戲曲選本,然而只有稿本,并未得到廣泛的傳播。浙江圖書館原館長張宗祥先生在《復莊今樂府選詳目》的跋語中說:“一九五四年夏購得姚梅伯選鈔樂府一百一十本,苦無細目,因為錄此,原書凡百九十二冊,今逸八十二冊,不知是否尚在人間,真使人悵悵。海寧張宗祥記,時年七十三?!盵2]從詳目中看,李玉的戲曲是收入清院本部分的散出,分別是《永團圓》:俠士贈裘、看會生嫌、貞女異夢、計定移星、公堂斷配、江女解危、設(shè)謀擒賊、看錄明緣、齋館訊囚、江納勸女諸出,《一捧雪》:醉泄、譖贗、代戮、訐發(fā)、勘首、誅奸、哭座、徙置、劫惡、塚遇、杯圓諸出。
《納書楹》,全稱《納書楹曲譜》,是戲曲的演唱譜,只存劇目,不錄科白,長洲葉堂編選,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共選輯劇本90種,計329出,又散出10出,時劇23出,計362出,皆當時劇場最流行者[3]。其選《一捧雪》:祭姬1出,《永團圓》:閨艷、述緣2出,《占花魁》:獨占、醉歸、探芳、一顧、再顧、勸樁6出?!都{書楹》作為一部加注工尺音譜的戲曲選本對李玉的戲曲不僅有文本傳播方面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對戲曲的表演做記錄和指導,為其廣泛傳播做出貢獻。
《集成曲譜》,王季烈、劉富梁考訂,商務(wù)印書館1924年出版,分金、聲、玉、振4集,共32冊。詞、譜、賓白包羅完備,共收入88部傳奇里的416出折子戲。李玉傳奇共入選35出,約占10%,是入選最多的作家[4]?!都汕V》收錄《一捧雪》:餞別、拜別、路遇、豪宴、露杯、換監(jiān)、代戮、株逮、審頭、刺湯、祭姬、邊信、墳遇、杯圓(金集)14出,《人獸關(guān)》:演官、惡夢(聲集),《永團圓》:會釁、逼離、擊鼓、計代、堂配5出,《占花魁》:勸妝、品花、賣油、湖樓、定愿、受吐、獨占(玉集)7出。
改編傳播是不同時代的傳播者通過對同一故事進行改編,然后傳播給受眾的一種方式,是中國古代戲曲一種極為有效的傳播方式。從體裁上說,中國古代戲曲與小說是一個互相改編的過程。比如李玉的戲曲《占花魁》便是取材于馮夢龍《醒世恒言》中的《賣油郎獨占花魁》,而《說岳全傳》也曾取材于李玉的戲曲《牛頭山》。后世戲曲對“一笠庵四種曲”也多有改編,如《占花魁》的改編則有近世京劇、川劇、紹興文戲、湘劇、秦腔、河北梆子、滇劇、評劇,均有《獨占花魁》;楚劇有《酒醉花魁》[5]。京劇《獨占花魁》劇本收入《戲考》第7冊以及《京劇匯編》第88集。
《墨憨齋定本傳奇》是一部通過改編其他作家的戲曲作品,闡述自己戲曲理念的著作,收14部劇作,李玉的《人獸關(guān)》與《永團圓》收入其中。原本刻于明崇禎(1620-1644)年間,今人整理的《墨憨齋定本傳奇》則有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和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馮夢龍改編后的《人獸關(guān)》和《永團圓》,在情節(jié)上以及角色分配上更加精彩并合乎邏輯,是對原本的一種完善。如《人獸關(guān)》中的第三折桂薪被逼債賣妻時,原本中桂薪并沒有太多的討價還價,而馮夢龍改編之后,桂薪既想賣得好價錢,又覺得賣老婆是一件丟人的事,他說:“賣老婆,怎好十分計較,但憑二位裁處”,小人物的嘴臉躍然紙上。
《一捧雪》的改編有闕名彈詞《新編雅調(diào)繡像一捧雪全傳》,今存清嘉慶己卯(1819)澄碧軒刻本;北方子弟書《一捧雪》;京劇《一捧雪》;地方戲有川劇《古玉杯》,同州梆子《斬莫成》,莆仙戲《莫懷古》,河北梆子《審頭》、《刺湯》等[5]。以京劇為例,《一捧雪》在內(nèi)容方面主要保留了《搜杯》《遣邏》、《關(guān)擾》、《換監(jiān)》、《代戮》、《審頭》、《刺湯》7折精華劇目,現(xiàn)存京劇諸刊如《京劇匯編》、《戲考大全》、《故宮珍本叢刊》、《清車王府藏曲本》均有收入。在唱腔上由原來的昆腔改為皮黃腔。在情節(jié)方面則較原本更加緊湊熱鬧,撲跌武工戲份增加,如《審頭刺湯》?!秾忣^刺湯》是上世紀初前后,無錫籍的梨園名角賈洪林對出自家鄉(xiāng)的莫懷古的故事頗感興趣,后與譚鑫培等將其改編為京劇劇本并將其唱紅全國?!按虦币粓鲋?,湯勤、雪艷二人搶劍時,雪艷揪湯勤左肩往外甩,湯勤走“搶背”;雪艷自刎時,唱[批]向外拜三次,拜一次甩一次發(fā),等等,都使得舞臺氣氛較昆劇熱烈。[6]在唱詞念白方面也多有改編,同樣以《審頭刺湯》為例。原本中的雪艷念白繁重,改編后雪艷念白只唱兩段[原板],刪掉了昆劇中細膩的心理描寫,以及責問湯勤的大段對白。[6]
綜上,“一笠庵四種曲”之所以能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不斷地被搬演,除了其適合舞臺傳播,文本的傳播功不可沒。而文本的傳播又是靠著選輯和改編,不斷地進行著歷時性傳播。
[1]趙山林.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吳敢.今樂府選敘考[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01).
[3]李玉蓮.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戲曲傳播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郭英德.明清傳奇史[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5]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6]陳恬.論京劇折子戲之形成——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sh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