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彥
【摘 ? ?要】教育是人類社會步入文明的產物。自古以來,我國就重視教育問題,著名教育學家孔子認為,人性本善,但仍然需要禮樂和教育來規(guī)范言行,使人成為“知詩書、懂禮儀”的君子。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需要教育來規(guī)范人的言行,使人變得明智。我國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語文正是最傳統(tǒng)的學科之一,具有科學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意義,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將結合初中語文的特點進行德育教育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 ?原則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19
我國一直實行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其實就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我國的素質教育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并且把素質教育的目的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旨在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初中階段的德育從思想政治、道德行為和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等方面做了要求。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生長發(fā)育期,身體的變化自然也會引起心理的變化。初中階段正是一個不穩(wěn)定的階段,學生比較沖動而且還沒有形成固定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錯誤事物沒有辨別的能力,抵御不良誘惑的能力也比較低,是最容易犯錯的時候。所以初中階段的德育尤其重要。而語文教學因為其獨特的學科屬性而成為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所以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語文課堂進行德育教學。但是要想成功進行德育就需要遵循一些原則:
一、遵循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我國德育教學所要遵循的第一個重要原則。正如教育有著明確的目的,德育要有清新的目標和方向。而在當今社會愛國與愛社會主義具有一致性,所以在德育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注意堅持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
二、遵循疏導性原則
我國傳統(tǒng)教學中一直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一直以來被視為絕對權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嚴格的要求而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屢見不鮮。疏導性原則就強調不對學生進行強制性要求,而是要讓學生明確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使他們積極向上。這個原則跟孔子的德育方法有著一脈相承的聯(lián)系。其弟子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也就是說教師進行德育不能命令學生能去做什么,不能去做什么的方式。而是要采用耐心給學生講明道理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問題的嚴重性,自己分辨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就像大禹治水,一個用堵一個用疏。面對涓涓細流尚且可以用堵,而對于滔天洪水堵是沒有作用的甚至會適得其反,只能用疏的原則。而處于初中階段的青春期的學生則萬萬不能用堵的方法,因為他們正處在叛逆期,以敢于對抗教師的命令為榮。所以對于他們的德育需要用疏導的原則,循循善誘,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他們誤入歧途。
三、因材施教原則
人的發(fā)展除了受到先天的性格因素、父母的影響等還與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后天的自我選擇等相關。從而外在表現出各種差異。而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也要重視這種差異,根據學生發(fā)展的特點進行德育教學。
尤其是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社會的發(fā)展在學生的身上體現的也較為明顯,身為教師要認真分析現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德育。當今社會,物質資料極大豐富,但是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時常出現,針對學生之間相互攀比的現象,教師也要認真對待。用古代文學家淡泊名利、追求堅貞品格的作家對學生進行教育,讓一些家境富裕喜愛攀比的學生明白精神的富有才是人生的真諦。也要讓他們明白他們現在的富有都是靠父母得來的,而如果他們自己不努力,離開父母以后也會淪落到與那些古代的紈袴子弟一樣的地步。使他們認清自己的錯誤并腳踏實地地學習。對于家境不太好的學生教師要尊重他們,幫助他們建立信心,鼓勵他們自尊自信地去平等的競爭追逐人生目標。
四、遵循知行統(tǒng)一的原則
知行統(tǒng)一原則其實是指認識和實踐進行統(tǒng)一的原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是增長智慧的有效途徑。也就是說要求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的時候要注重把教育和實踐結合起來。
在語文課堂上不適合進行實踐鍛煉,但是在假期和周末時可以布置一些感恩父母孝心活動的作業(yè),或者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愛國主義主題的活動,或者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活動。使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加深認識,增強情感體驗,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身作則、嚴于律己、言行一致。
五、遵循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正如我們所熟知的哲學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學生之間也是一樣。而這個原則是指教師要影響個別學生首先要去影響這個學生所在的集體,然后通過這個集體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去影響這個學生,逐漸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也就是強調集體的力量。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所以教師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加強班風的建設,教師可以與班主任一起加強班風建設,形成一個健康積極的班級氛圍,通過這個良好的氛圍去影響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
六、遵循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這個原則是德育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項原則。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教育的對象就是學生,而學生又是一個個自主的個體。所以教師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師生雙方密切合作才能保證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而初中階段的學生心智并不成熟,自主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不足,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也就是在德育教學中遵循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七、遵循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語文課本上的一些課文進行正面的教育,但是同時也要制定一些明確的紀律要求,對全體學生有約束力,保證全體學生都能遵守,當然這些紀律的制定也要能保證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
除此之外,德育教學還可以遵循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以及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德育畢竟時間有限,所以教師就要利用平時的點滴進行德育教學。身為教育工作者是不能簡單的只是把自己所任科目教好就可以的,教育工作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美等各方面發(fā)展的人才是教師的任務。而語文這個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學科就承擔著更重要的責任,語文教師就義不容辭的要肩負起這個責任,把語文教學與德育教學結合起來,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