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娥
摘 要:全國新課程改革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無數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再一次在改革中探索最佳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但不管追求什么形式的課堂,我們總不能忘記語文教學的“根”,那就是注重文本解讀,注重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文本解讀 批文入情 因情覓理 因道悟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153-02
文本解讀的目的是解讀者尋求理解文本意義和達成認知結構與內在精神的自我建構。這種建構活動既是解讀主體與文本之間進行一種雙向交流的復雜的心智活動,也是解讀主體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新舊兩方面相互沖突、相互融合,簡歷聯系的綜合活動。
注重文本解讀,注重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是語文教學的“根”。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尤其要注重對文本的解讀,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讓語文教學真正進入文學境界的必要途徑。筆者認為文本解讀可分為如下幾個層次。
1 披文入情
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有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意思就是說,作者因“情動”而著文,那么讀者就應該“批文”而讀文。情感是文學產生的動力,又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文學作品如此,即使是那些實用性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也無不滲透或蘊含作者對人、事、物、景的強烈感情?!耙磺芯罢Z皆情語”,字字句句總關情。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別康橋》《記念劉和珍君》《囚綠記》等等,無不寄托著作者濃濃的情感。文章的本質如此,那么,以培養(yǎng)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為主要目標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就理所當然地應該突出一個“情”字,首先啟發(fā)、引導學生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入手,探情、悟情、動情、生情,達到使學生“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教學效果。這個教學過程也就是指導學生“披文入情”的過程,是閱讀教學藝術的第一個境界。
如何指導學生“披文入情”?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毙睦韺W研究表明:所謂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的體驗”。情感和認識不同,“認識過程是通過形象或概念來反映客觀事物的”,而情感則是“通過體驗來反映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的”,“體驗被認為是情緒情感的基本特征”,離開了體驗就談不上情緒情感。由此看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披文入情”的基本方法或途徑,應該是從語言的表情功能入手,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身讀、寫、聽、說的語言實踐,由此及彼的聯想、設身處地的想象、感受、領悟,也就是體驗課文語言文字所表達的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就要求語文老師得有情,只有充滿激情的老師才能創(chuàng)造充滿激情的課堂。于漪老師在《語文教學談藝錄》中說:“要使學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師自己就要進入角色,披文以入情?!庇终f:“教師的語言要飽含深情,要能撥動學生的心靈,在學生心中彈奏,要善于傳情,善于注情。”在這個教學階段,教師所窮力追求的最佳效果,是使學生入耳牽心、移神動性,能說不言之言,能通言外之意,達到情感共鳴。這是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達到其他教學目的的最為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是語文閱讀教學有別于數、理、化等其他學科的最明顯的特征,也是語文閱讀教學之藝術魅力的最為生動的體現。
2 因情覓理
披文入情只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的第一個層次,因為作者的喜怒哀樂諸種感情絕不是無緣無故而生的,它必然受著作者的某種思想觀點、政治信念、倫理道德,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支配或制約,也就是說,文章的作者又是“情中有理、以情馭情”的。由此看來,閱讀教學想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懂,就還須啟發(fā)學生在“披文入情”的同時,進行冷靜、深入、積極地思考,即進入理性的思維,圍繞一個個“為什么”,探求作者在“情”中所蘊含的深刻的道理,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文章的主旨。這個教學過程就是“因情覓理”的過程,是又一個較高層次的閱讀境界。指導學生“因情覓理”的實質,是引導學生將其對課文由感性的或直接的情感體驗深化、升華為理性的認識?!拔颉背隽饲椋耙挕钡搅死?,就算基本讀“懂”了文章。
如何引導學生“因情覓理”?“因情覓理”的實質是“理解”。所謂“理解”,就是認識事物的聯系,進而認識其本質和規(guī)律的一種思維活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緊緊抓住一個“覓”字,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或朗讀吟詠,或比較分析,或綜合歸納,或聯系舊知;或講述,或設問,或組織討論等等,將問題逐步引向深入,并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的練習,鞏固當堂理解所得。指導學生“覓”的過程,一定要尊重學生,尊重個性化解讀。一個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對文本的不同的情感體驗,而不應追求對文本理解、體驗的相同或相似,要建立陌生式閱讀、解讀的方式,不要過多的灌輸老師自己的理解和資料現有的情感解讀,這樣非常不利于個性人才、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培養(yǎng),同時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解讀興趣,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在這個講讀階段,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是獲得教學成功的關鍵,也是閱讀教學藝術的生動體現。
3 因道悟文
閱讀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還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這是閱讀教學所極力追求的又一個根本目標。尤其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寫作的能力,它的根子是必須要扎在閱讀上的,這已是人們的共識。所以閱讀教學還要在達到前兩個境界的基礎之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深究課文作者為了表達這個“情”,闡明這個“理”,又是怎樣構思成篇和運用語言的,如怎樣選材、剪材,怎樣立意,怎樣謀篇布局,怎樣遣詞選句,怎樣運用表達方式,怎樣運用論據進行論證,以及它們有什么表達作用等。這個教學過程也就是“因道悟文”的過程,或者說是“知其所以然”的過程。這是閱讀教學的第三個境界,也是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
如何引導學生“因道悟文”?“因道悟文”的關鍵在一個“悟”字。語言運用的方法技藝是在日積月累的讀、寫、聽、說實踐中領會到的,而不是單靠聽講就可以學到的。一個學生從小學讀到高中畢業(yè),聽老師講了幾百篇文章,記了幾百條寫作特色,可是說起來寫起來卻不能夠靈活運用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實際情況是,人們提筆行文或要說話的時候,腦子里閃現出來的首先是那一篇篇自己以前反復閱讀、欣賞、領會,曾使自己動心、嘆服的錦繡華章,而并非是那一條條寫作特色。只有心領神會了的東西才最易于轉化為實際的技能或能力,只有反復的實踐,才能形成習慣和技巧。在指導學生因道悟文的過程中,應該多朗讀,多感悟,多思考,多總結,還應多模仿優(yōu)秀文本的章法,一種種文章技法單獨練習,重點突破。所以,多讀、多思、多練,是指導學生“因道悟文”的基本途徑。
4 出乎其外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固有高致?!蓖鯂S雖然是談詩人觀察和表現宇宙人生的態(tài)度和方法,但同樣適用于語文文本的解讀。陳善認為,能入能出才是讀書的最佳之法,光入不出,恐怕會“死在言下”,因此語文文本的解讀必須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把文本放在大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理解和審視。
如何引導學生超越文本,“出乎其外”?如《寶玉挨打》《林黛玉進賈府》等《紅樓夢》中選取的文章,只有將《紅樓夢》放置在具體的時代環(huán)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真正準確、深刻地理解這部長篇巨著為我們展示的社會生活、任務命運,以及蘊含于其中的復雜的審美意蘊。而我們只有對魯迅先生的人生經歷有比較清楚的了解,也才能理解為什么他能夠寫出《狂人日記》《阿Q正傳》那樣的小說,我們才能準確把握文本的內涵,展開有依據的個性化的多元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遍喿x的本質是一個期待喚醒和期待實現的心理過程,期待視野是學生進入文本解讀的橋梁,拓展學生的期待視野有助于提高學生反思鑒賞的能力??傊⒅匚谋窘庾x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之路,傳統(tǒng)教學也注重解讀文本,只是解讀方式過于呆板,但從本質上講是符合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的。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依然必須注重解讀文本,批文入情,因情覓理,因道悟文,因為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守住語文之根的基本方法。
參考文獻
[1] 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修訂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