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鳳
摘 要:“語文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們交流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所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指的是“首先,語文課程面向的必須是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擁有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其次,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應積極提倡并踐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最后,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有助于學習和課程文本之間的互動?!苯逃睦韺W的研究表明,學生被動地接受課堂知識,課堂知識留存時間短,遺忘時間快,即使有些信息能暫時記住,但信息儲存的形式是零散的,無意義的,運用提取比較困難,所以學習效率低下。
關鍵詞:初中語文 快樂課堂 生動 學習興趣 課堂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2(c)-0161-02
在新課標中,課改的核心是有效地教學與有意義地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領者,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教師是設計者、執(zhí)行者,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端正教育思想與教學態(tài)度,在課堂上,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展學生智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怎樣的課堂氛圍是最佳的呢?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边@種課堂氛圍必定是學生所喜愛的,這樣的課堂必定是學生所向往的。如何讓語文課堂成為生動的課堂?如何讓語文課堂呈現出它的生動性?
1 挖掘教材,精心編寫導學案
眾所周知,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而導學案的編寫是教師主體作用的首要體現。在此期間,該研究者認真鉆研、挖掘教材,歸納整理知識點,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采用多種形式的問題情境,將零散的語言、知識及語法化為簡易有序的知識系統(tǒng),結合教學內容的不同精心設計導學案,為上好各種類型的課作好鋪墊,打好基礎。巧用課前五分鐘,奏響語文課的序曲。語文的基本訓練就是聽、說、讀、寫。而大多數學生都怕寫,因此,課前五分鐘的訓練很重要。起先從字、詞的積累開始,讓學生進行成語背誦比賽,接著進行名言、諺語、警句、廣告語等;使學生認識到處處留心皆語文,向生活學語文,慢慢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知識的積累難度逐漸增加,活動形式多樣:課本劇表演、名人故事、口頭作文、小品、辯論會??傊? min,激活了學生的心,激活了學生的體驗,來自內心的自由潮水自然會涌動生命之花就會傾吐芳香,激揚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這項活動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豐富語言積累,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 充分展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結合新課改,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課堂則是每一位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一個平臺。而現代中學課堂,完全可以沒有老師!一張纖薄的學案,對我們循循善誘,加上老師從旁指點迷津,同學們合作探究,再難的知識點都被輕易理解!因為它浸透我們的獨立思考,我們不是機器,而是思維敏捷活躍的人!活生生的人!中學老師注重教育我們怎樣學習,而不是讓我們被動接受整理好的知識!學案的知識要靠自己整理歸納,學案的難點要靠同學合作探究,老師只負責引導!或許你會覺得老師太懶,與紅燭春蠶相差甚遠,其實不然。老師教給你“萬變不離其宗”的學習方法而非整理歸納好的知識,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擁有共同的出發(fā)點,過程卻更加艱辛。但你掌握那烙有自己靈魂的知識的那瞬間,你會覺得無比幸福!而掌握的知識也在你的靈魂中烙下烙印。前期你會覺得舉步維艱,速度緩慢而效果也不盡人意。可后來你會發(fā)現,自己的掌握速度愈加快速而且效果顯著。放飛學生的心靈,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傾訴的痛快。
3 反饋檢測,落實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教師要善于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上課時教師面帶笑容,有一位名師說過不會微笑的老師不會是一個好老師。老師不能居高臨下的看學生,應走下講臺,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增強學生自信。語文課堂的生動性、趣味性、知識性、人文性在活躍的氣氛中得到展現,學生的能力就會有創(chuàng)造性的提高。課改過程中,反饋檢測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是檢測學生對知識的落實情況以及通過學習學生享受快樂、體驗成功的有效環(huán)節(jié)。內容主要以口語檢測和筆試相結合,形式不限。在時間充足的前提下,可以當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若條件不允許,可以在早自習或晚自習時,采取部分綜合抽測,對一部分學生進行檢測;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安排每組的小組長簡單測試該組學生;每天的導學案檢查也是一種方式。及時發(fā)現學生在知識掌握或口語表達方面的不足,并及時進行補充講解,不讓一個學生因此而掉隊。
4 讀寫結合,深化理解
讀寫結合也是幫助學生感悟的一種好方法,經常被大多數教師運用。但也會發(fā)現部分讀寫從根本上是一種形式,并沒有真正發(fā)揮效果。其實學生具有先天的學習潛能和一種非常強烈的表現欲望,都希望自己被他人重視,尊重和認可。羅杰斯說過,所有的人都具有一種固有的、先天的維護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實現”的動機,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動機與目的,指引人們朝著滿意的個人理想成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種學習內驅力,充分利用,從而激發(fā)學生產生自我實現的欲望。另外還強調:發(fā)現自我、撩拔自我的學習是唯一能顯著影響行為的學習。而我們教學的任務僅是創(chuàng)設合適合理的條件,促進學生潛能的發(fā)展,提供有效的自我學習的環(huán)境,促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自我實現者。在“空白處補白:一些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非常重視藝術空白的作用。正因為“空白”的設置是在“無聲之處、無字之處”,所以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只要能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學生從中總結出自己的理解,即使說法略有差異,但不偏離主旨的把握就應當給予鼓勵。在“難以言傳”處發(fā)揮想象,心理學研究發(fā)現,人的心理既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難以描慕的一面。平常所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即是對這種心理現象的概括。此心理現象反映到作品上就是“言”不能盡“意”,讀者必須做到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設身處地去還原。例如《咬文嚼字》一文,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中去挖掘體裁,學生興趣十足,印象深刻。在“意猶未盡”處做延伸。結尾是一篇文章的關鍵,是一門藝術,好的結尾讓人意猶未盡,留給讀者無窮的遐想、不盡的魅力。例如課文《伊索寓言》,對于文中的故事,安排學生熟讀課文,并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大家眾說紛紜,各抒己見,有自責的、悲傷的、后悔的、指責的、無奈的。既使學生得心靈和文本間形成“回路”,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