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瀟 劉向暉
【摘 要】政府信息公開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已經得到了學者的廣泛證實,然而,不同的信息公開渠道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有無差異,目前對于學術界來講仍需進一步地探討與研究。本文以新疆哈巴河縣及其下轄的5鄉(xiāng)2鎮(zhèn)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近410份問卷的實證調查研究發(fā)現,信息公開的渠道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性。
【關鍵詞】信息公開;渠道;政府公信力;哈巴河
一、引言
“中國信用小康指數”從發(fā)布至今一直對“政府公信力”進行著關注,與發(fā)布前幾年相比,近幾年政府的“公信力”有了明顯地提高。然而,與上一年相比,2013年政府公信力的水平沒有以往進步地快。2011年,政府公信力的指數為65%;2012年,政府公信力的指數為67.8%,上升了2.8%;2013年,政府公信力指數雖繼續(xù)提高,但上升幅度卻比去年下降了0.5%。
處于改革深水區(qū)與急劇轉型期的我國政府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如何進行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與行政體制改革成為新一屆政府迎頭必須解決的難題。十二五規(guī)劃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為政府解決上述難題的落腳點,政府有效的信息公開不僅是是打造陽光政府、透明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關鍵所在。
因此,研究政府信息公開的渠道是如何影響政府公信力就顯得十分必要甚至是必須的,這對于現如今我國岌岌可危的政府公信力莫過于雪中送炭。
二、信息公開與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一)政府信息公開
有些學者認為政府信息公開是指政府部門遵照法定程序以法定的形式對外公布與公民利益相關的信息,并且政府部門允許公民通過查詢、閱覽、復制等相關形式依法合理利用政府信息的一種制度;有的研究者指出政府信息公開應該是“政府資訊公開”,也即是政府部門依法向有相關需求的公民提供相關信息的一種行為。還有的學者指出:“政府信息公開是指政府應當將其所擁有、掌握的公共信息依照有關國家法律規(guī)定及時向社會公開”。
綜合以上觀點,本文認為,政府信息公開是指各級政府部門依法通過各種渠道及時、全面與真實地向相關利益需求者公布政府所掌握的信息,同時公眾還可以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通過查詢、閱覽等方式自由獲得相關信息的過程。
(二)政府公信力
龔培興等認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部門在日常工作中通過自身的行為所得到的公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依據此推論其概念實際上包括了政府自身的信用與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政府公信力的主體包括政府與公民。其次,政府公信力的行為包括“政府自身的信用”與“群眾對政府的信任”。
本文認為政府的公信力應是政府通過自身作為慢慢積攢起來的一種資源,是以公民的日常經驗為基礎對政府是否作為的一種主觀評判;是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一種互動關系,在這種長期的互動關系中,政府與群眾之間通過信用與信任的交換來最終影響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公信力。
三、信息公開影響政府公信力的路徑探析與研究假設
(一)信息公開的渠道影響政府公信力的路徑探析
當今社會,網絡媒體在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來,一些社會焦點問題經過政府信息公開以外的方式公開之后,政府被迫地再去公開,這就逐漸引起了公民對政府公信力的質疑,在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中便導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因此本文將先有媒體公開后逼迫政府公開的方式定義為是“被動公開”,將由政府在事件發(fā)生時第一時間在媒體之前向社會公開的方式定義為“主動公開”。
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前提下,在信息公開過程中,政府與公民在的長期反復互動博弈中,雙方都會基于前面的經濟人假設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目標。因此,本文試著從博弈論的角度出發(fā)來探討政府信息公開的渠道是如何影響政府的公信力的,從而實現信息公開渠道與政府公信力之間的納什均衡。
(二)政府與群眾在信息公開渠道選擇中的模型假設
1. 模型假設條件
一是假設信息公開事件參與主體有兩個:A、B。他們分別代表政府與群眾。
二是政府A在信息公開中的基本職責是應主動的公開與群眾利益相關的信息,同時,政府應按照條例地要求及時、全面的,而不是被動的,甚至是掩蓋應該公開的信息。但同時政府在市場上同樣是會趨向于“經濟人”,也同樣會按照“成本—收益”原則去追求政府利益的最大化。
三是群體B是以“經濟人”的“完全理性”為前提建立的,是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與政府信息公開的互動過程中來實現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四是假設信息公開主體只有兩個策略選擇。政府A對群眾B的兩種策略選擇:主動公開和被動公開;群眾B對政府A的選擇:信任和不信任。
2. 模型分析
(1)當政府與群眾在信息公開中的決策選擇是(主動公開,信任)的時候,政府按照《條例》的要求主動公開了與群眾利益相關的信息,群眾得到了想要的信息并選擇信任政府,最終政府的公信力得到了提升。
(2)當政府與群眾的決策選擇是(主動公開,不信任)時,政府按照《條例》的要求主動公開了與群眾利益相關的信息,群眾得到了想要的信息但是卻沒有選擇去相信政府,政府的公信力不變。但當我們假設政府與群眾反復博弈的時候,隨著博弈次數的增加,政府一直主動公開信息,群眾會慢慢地選擇相信政府,從而最終也會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3)當政府與群眾的決策選擇是(被動公開,信任)的時候,政府沒有按照《條例》的要求去主動公開與群眾利益相關的信息,群眾沒有得到想要的信息但是卻選擇了信任政府,政府的公信力不變。但隨著政府群眾之間博弈次數的增加,如果政府一直選用被動公開的方式,這樣會逐漸消蠶食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最終會導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4)當政府與群眾的決策選擇是(被動公開,不信任)的時候,政府沒有按照《條例》的要求去主動公開與群眾利益相關的信息,群眾沒有得到想要的信息,也沒有選擇去相信政府,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如果隨著博弈次數地增加,政府的公信力持續(xù)下降,最終可能會導致群體性事件的頻繁發(fā)生,甚至會威脅政府的合法性以及政黨的穩(wěn)定。
顯然,對于政府與群眾而言,雙方最好的戰(zhàn)略選擇是政府主動公開信息,群眾信任政府。在這個博弈過程中納什均衡就是(主動公開,信任),這樣政府不僅可以在群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同時更是可以提升自身的公信力,群眾同樣也是獲得了最佳的收益,滿足雙方的利益選擇.
綜上所述,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H1:政府信息公開的渠道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具有顯著差性。
H1a:“主動公開”與政府公信力呈正相關;
H1b:“被動公開”與政府公信力呈負相關;
四、信息公開對政府公信力影響的研究設計
(一)研究樣本
本文相關數據的收集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哈巴河縣政府以及下轄6個鄉(xiāng)鎮(zhèn)的政府工作人員以及其服務對象為測評對象。問卷調查時間為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20,共發(fā)放問卷600份,最后回收問卷478份,刪除所有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共410份。調查樣本中男性和女性分別有212人和198人;小于18周歲的有15人,18歲-50歲的有383人,50歲以上的有12人;群眾有225人所占比率為54.9%,村干部有85人,鄉(xiāng)鎮(zhèn)干部有78人,副科以上領導有22人;小學以下學歷的有25人,小學學歷-中專學歷的有197人,大專學歷的有123人,本科以上學歷的有65人,所占比率為15.8%。
(二)數據來源與變量選取
本研究以信息公開的渠道為變量來分析其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在研究的過程中,本文主要是以“主動公開”與“被動公開”兩種渠道來研究其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
五、數據分析
(一)相關性分析
結果表明:政府公信力與“主動公開”的相關系數為0.524**,說明了主動公開與政府的公信力是呈正相關的;政府公信力與“被動公開”的相關系數為0.042*,數值較小,與主動公開形式相比較而言差值較大,因此我們認為被動公開方式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遠遠小于主動公開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因此假設H1、H1a與H1b得到了初步的驗證。
(二)回歸分析檢驗
在Model1模型中,經統(tǒng)計計算得出F值為8.364*,回歸方程顯著,其中ΔR^2的值為0.142,P值小于0.01,這些數據表明性別、身份與年齡能夠解釋對政府公信力影響的15.2%;
Model 2模型是關于政府信息公開的渠道對政府公信力影響的回歸模型,經數統(tǒng)計可以看出“主動公開”的β值=0.325*,F值=17.884*,其中ΔR^2=0.346*,P值小于0.01,這些統(tǒng)計數據說明了“主動公開”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呈正相關,且較為顯著;“被動公開”的β值=-0.547*,F 值為15.336*,其中ΔR2^=0.315*,且P值小于0.01,這些統(tǒng)計數據說明了“被動公開”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較之主動公開的影響較弱,因此假設H1a與H1b便得到了驗證。
(三)結論
政府的信息選擇何種渠道公開,不僅關系到政府信息公開的效果,更是關系到政府公信力的高低。
主動公開,可以讓群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真實的信息,尤其是在群體性事件或是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時,可以避免小道消息以及謠言的蔓延,從而誤導群眾的價值判斷,避免心理學中“首因效應”地發(fā)生。主動公開有益于群眾與政府之間形成良性互動,讓群眾不在覺得政府大門是那么的威嚴,政府工作人員是那么的高高在上。被動公開信息,隱瞞“不利信息”固然可圖茍安于一時,但也喪失了面對和解決矛盾的最佳時機,結果往往是小事變大事,可以調和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人為地激化了官民矛盾,將政權推入險境
六、建議
(一)豐富政府信息公開的方式
在前面我們知道,政府信息公開的方式主要有傳統(tǒng)方式與非傳統(tǒng)方式,筆者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fā)現,哈巴河縣政府及其下轄的鄉(xiāng)鎮(zhèn)都設置有政府信息網,其中鄉(xiāng)鎮(zhèn)作為縣政府網站的一個子網站可以及時地公布政府先關信息,同時下面的一百多個行政村還設置了全疆第一個村務公開網站,各村的村民可以及時地通過網站獲知各村的村務信息。
但是,筆者通過調研發(fā)現政務微博、微信平臺還沒有得到廣泛地推廣,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政府信息公開的方式豐富,進而也會制約政府信息公開的效果,最終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阻礙政府公信力地顯著提升。因此,筆者認為哈巴河縣政府應豐富政府信息公開的方式,進而有助于政府公信力地顯著提升。
(二)加大政府主動公開的力度
前文我們提到政府信息公開的渠道可以分為主動公開與被動公開,當先由媒體曝光之后再由政府出面澄清的公開形式為政府被動公開,也即是非政府渠道公開,這種公開方式會逐漸引起公民對政府公信力的質疑,在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中便導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因此,筆者認為哈巴河縣政府應加大主動公開的力度,防止被動公開,如果政府發(fā)現謠言與小道消息已經出現時,政府應在第一時間把全面、真實的情況還原給公眾,并召開發(fā)布會真誠地向公眾道歉,從而消除群眾對政府的誤解與疑慮。
【參考文獻】
[1]Putnam,R.D,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InMordenItaly.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city Press,1993.
[2]《小康》研究部.2005-2013年中國信用小康指數[J].小康,2013(10).
[3]堵松燕.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新視野,2003(03).
[4]盧琳.走出我國信息公開的困境[J].行政論壇,2003(07).
[5]李忠昌.政府信息公與保障知情權的關系[J].新聞知識,2003(10).
[6]龔培興.政府公信力:理論、行為與效率的研究視角——以“非典型肺炎”防治為例[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