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平 林堅 龐偉茂
[摘要] 目的 探討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對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及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 方法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腦癱患兒64例為研究對象,全部入選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行綜合性護理干預,包括心理干預、康復訓練、飲食指導、運動訓練。比較兩組干預后的療效、患兒的合作率、兩組干預前后CMFM評分的變化以及生活質(zhì)量PedsQL評分的變化。 結(jié)果 觀察組干預后的總有效率為90.6%,而對照組為71.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合作型比率達28.1%,而對照組為9.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拒絕型比21.9%,顯著低于對照組(6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CMF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CMFM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干預后的CMFM評分均較對照組升高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zhì)量評分及PedsQL總分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zhì)量評分及PedsQL總分較對照組升高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jié)論 對腦癱患兒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提高其運動功能及生存質(zhì)量。
[關鍵詞] 腦癱患兒;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運動功能;生存質(zhì)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7-0148-04
小兒腦性癱瘓(cere bralpalsy)簡稱腦癱,患兒常伴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生長發(fā)育遲緩等[1]。腦癱患兒的治療不僅是恢復軀干的形態(tài)功能,而且是對各種功能如生理、心理、精神情緒的補償和促進各種能力的發(fā)展,使患兒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將來從事工作獨立生存與社會的能力[2]。而通過康復訓練、心理暗示、飲食指導等綜合性干預措施,有利于恢復其肢體的運動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患兒的生存質(zhì)量。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對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及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腦癱患兒64例為研究對象,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排除患有其他急慢性傳染病者、癲癇控制不理想者。全部入選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3個月~6歲,平均(4.1±0.3)歲,分型:痙攣型12例,肌張力低下型8例,共濟失調(diào)型4例,手足徐動型4例,強直型1例,震顫型2例,混合型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2個月~7歲,平均(3.9±0.1)歲,分型:痙攣型11例,肌張力低下型9例,共濟失調(diào)型4例,手足徐動型5例,強直型1例,震顫型1例,混合型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比、平均年齡、腦癱類型及高危因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行綜合性護理干預,包括心理干預、康復訓練、飲食指導、運動訓練。
1.2.1 心理干預 為患兒提供舒適的環(huán)境,必要時讓其父母及親屬陪住,消除患兒長期肢殘、不能從事正常人的生活,以及在精神與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壓抑心理?;純簩Ω黜棛z查及手術產(chǎn)生恐懼心理,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兒及家長介紹治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體貼關心患兒的自尊要求,消除其自卑感。鼓勵患兒要持之以恒,密切配合治療,爭取最佳效果。
1.2.2 康復訓練 主要包括語言訓練和智力訓練。語言訓練包括語音訓練、語言理解能力和語句訓練[3]。護理人員及父母向腦癱患兒提供各種感覺刺激與語言刺激。如利用玩具、圖等進行聽說的反復訓練,多與其做游戲,鼓勵患兒多說,通過看口型、手勢、表情等日常生活作為交流手段,從而提高患兒的語言能力。同時在智力訓練方面,可以通過反復教孩子認人、物,并把孩子帶到戶外接觸各種事物,以生動形象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興趣,從而促進患兒智力的提高。
1.2.3 飲食指導 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適當補充水分,有進食困難的患兒應進行飲食訓練,喂食時保證患兒頭不要側(cè)歪,盡量避免頭向后仰導致異物吸入,在患兒牙齒緊咬時不要喂食,待其情緒平復后再繼續(xù)喂食。
1.2.4 運動訓練[4] ①抬頭和翻身訓練,頭后仰或偏向一側(cè)、頭下垂或偏向一側(cè)、翻身訓練。②爬行、支撐、行走和運動平衡能力訓練:爬行訓練、支撐訓練、行走訓練、運動平衡能力訓練。③臥位坐起訓練和糾正異常坐姿,臥位坐起的關鍵、上肢支撐訓練、身體重心移動訓練、糾正異常坐姿。④肌肉訓練:解除肌肉痙攣,增強拮抗肌的力量。⑤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從近端大關節(jié)到遠端小關節(jié)進行全關節(jié)范圍的被動運動。
1.3 療效評價標準
基本治愈:發(fā)育正?;蚪咏#惓W藙菹?,肌張力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對稱,行走正常,語言清晰,反應能力強,智力正常;顯效:運動功能明顯改善,異常姿勢未完全消失,出現(xiàn)主動運動,肌張力改善不完全,反應能力尚好,智力提高;有效:運動功能及姿勢較治療前有進步,肌力、肌張力有改善,智力稍有進步;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5]。
1.4 觀察指標
1.4.1 患兒的配合程度 合作型:主動配合各種治療,很高興鍛煉身體;緊張型:情緒緊張、恐懼,不太愿意接受治療和鍛煉,基本配合;拒絕型:不合作,堅決不接受治療和鍛煉,勸說后勉強配合或者不配合治療[6]。
1.4.2 粗大運動功能量表(CMFM-88) 評定患兒的運動功能[7]。
1.4.3 生存質(zhì)量評價 根據(jù) PedsQIA.0評分對患兒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zhì)量評分及PedsQL總分進行測定[8]。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率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2。其中觀察組干預后的總有效率為90.6%,而對照組為71.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配合程度比較
見表3。其中觀察組合作型比率達28.1%,而對照組為9.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拒絕型比率21.9%,顯著低于對照組(6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運動功能評價
干預前兩組CMF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CMFM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干預后的CMFM評分均較對照組升高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CMFM評分比較(x±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各項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zhì)量評分及PedsQL總分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干預后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zhì)量評分及PedsQL總分較對照組升高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fā)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腦癱的康復目標是使患兒在運動功能、精神上以及生活自理方面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9]。在進行功能訓練的同時應注意患兒的注意力、認知能力、意志、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訓練,從而達到全面康復的目標。及早實施包括心理干預、運動功能訓練、康復訓練等綜合性干預是腦癱康復的關鍵。
心理干預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針對患兒出現(xiàn)的共性和個性心理問題,護理人員通過采取集體或者個別干預,指導家長和患兒要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讓患兒學會保持身心舒暢,提高適應能力。本研究表3結(jié)果證實,觀察組患者合作型比率達28.1%,而對照組為9.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腦癱患兒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可以使其積極配合治療。經(jīng)過系統(tǒng)性、綜合性干預及治療后患兒得到了明顯康復,本研究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達90.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9%,與程鳳花等[10]報道的觀點是一致的。陳嘉紅等[11]對65例腦癱患兒應用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語言療法等為主要的綜合性康復護理手段,經(jīng)過3個月~1年的康復護理后其總有效率達90%以上,證明采用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措施治療腦性癱瘓療效明顯提高。
運動功能是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主要體現(xiàn),能夠較好的運動并參與日常各類與肢體相關的活動,還可提高患兒的自信心。本研究觀察組通過擴大關節(jié)活動度的訓練、增加肌力訓練、體位轉(zhuǎn)換訓練、體重負荷及站立、步行訓練等運動訓練,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兩組CMFM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干預后的CMFM評分均較對照組升高得更顯著(P<0.05)。許明等[12]對18例痙攣型腦癱患兒實施運動功能訓練、心理干預等綜合性干預治療措施后,患兒的平衡能力及關節(jié)活動范圍較治療前顯著改善,說明綜合康復治療對痙攣型腦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療效是確切的,應早期進行治療。
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語言訓練和智力訓練。語言訓練包括語音訓練、語言理解能力和語句訓練。在對腦癱患兒的訓練中,還應加以特殊教育、語言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及手的精細功能訓練為內(nèi)容的綜合康復訓練,可以充分發(fā)揮患兒本身的內(nèi)在潛力,為腦癱兒童獲得全面康復提供盡可能多的條件。而且腦癱患兒需經(jīng)長期系統(tǒng)的康復訓練,才可能使其肢體功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通過對腦癱患兒進行正確的康復護理,可提高患兒治療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縮短住院病程、提高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13-16]。本研究表5結(jié)果也證實,兩組患者干預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zhì)量評分及PedsQL總分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zhì)量評分及PedsQL總分較對照組升高更顯著(P<0.05),進一步證實對腦癱患兒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其生存質(zhì)量。陳鴻等[17]將60例2~6歲的腦癱患兒隨機分為傳統(tǒng)康復組和多維康復組,每組各30例,分別采用傳統(tǒng)康復與多維康復進行康復治療(心理法和平衡發(fā)育運動療法),治療1年后,多維康復組的運動療效、心理療效、生存質(zhì)量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康復組(P<0.05)。提示多維康復治療能夠全面提高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
綜上,對腦癱患兒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提高其運動功能及生存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陳才,洪芳芳. 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康復治療進展[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23(10):957-959.
[2] 閏潔. 580例不同年齡小兒腦癱的康復護理效果評價[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7):111-112.
[3] 王春,趙油,張琴,等. 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及療效評價[J]. 中醫(yī)藥導報,2009,15(5):70-71.
[4] 陳輝麗. 小兒腦癱的康復護理體會[J]. 河北中醫(yī),2009, 31(11):173.
[5] 任紹玲. 小兒腦性癱瘓的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2010, 16(1):62-63.
[6] 郭新志,孫陽,張向葵. 心理干預對輕中度腦癱兒童綜合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12(2):238-243.
[7] 王海萍,張慶梅. 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康復護理[J].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14(2):43.
[8] 許晶莉,范艷萍,謝閩達,等. 學齡期腦癱兒童粗大運動功能與智力的相關性初探[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3):247-248.
[9] 童光磊,李紅,張敏,等. 醫(yī)院內(nèi)強化康復訓練對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 17(1):70-72
[10] 程鳳花. 260例腦癱患兒康復護理及療效評價[J].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17):90-91.
[11] 陳嘉紅. 65例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及其療效評價[J]. 吉林醫(yī)學,2010,31(15):2306-2307.
[12] 許明,林惠. 綜合康復治療對痙攣型腦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2,21(10):892-893.
[13] 陳穎. 腦癱患兒的康復與護理體會[J].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2011,14(14):81-82.
[14] 王秀娟,賀曉楠,孟曉慧. 痙攣性腦癱患兒康復治療時的護理[J].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8,11(3):141.
[15] 林青梅,劉振寰,萬瑞平. 綜合康復對腦癱患兒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2):121-123.
[16] 宋宏穎. 腦癱患兒進食障礙的早期康復訓練和早期康復護理[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5,2(16):1499.
[17] 陳鴻,張麗榮,徐晶. 多維康復對腦癱患兒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J]. 醫(yī)學綜述,2012,18(22):3905-3906.
(收稿日期: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