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釗
內(nèi)容摘要:介詞“于”在先秦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秦代以來,由于方位詞的高頻使用和處于虛化中的動詞“在”、“從”、“到”等部分地替代了“于”的功能,導(dǎo)致了“于”的使用頻率逐漸走低。本文試圖通過統(tǒng)計先秦和西漢時期兩部作品中有關(guān)介詞“于”的使用頻率來論證秦漢交接之際是介詞“于”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轉(zhuǎn)折期。
關(guān)鍵詞:于 方位詞 處所名詞 使用頻率
介詞“于”在很早的文獻(xiàn)中就已出現(xiàn)且沿用至今,其異體字為“於”。它是古漢語中一個較明顯的形式標(biāo)記,用以區(qū)分實體名詞和處所名詞。如“積土成山”(《荀子》)和“藏金于山”(《莊子》)中的“山”分別是實體名詞和處所名詞,可是兩者并無形態(tài)差別。因而處所名詞前須加介詞“于”,才能與實體名詞相區(qū)別。到了西漢,許多處所名詞的后面加上了方位詞(如“上”、“中”、“下”等,本文一律用“F”代表),所以處所名詞前沒有“于”也可以跟實體名詞區(qū)分了。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大約在哪個階段是介詞“于”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期呢?”
為了論證這個問題,筆者就對先秦和西漢時期兩部代表性著作(分別是《左傳》和《史記》)中介詞“于”的使用情況進(jìn)行了統(tǒng)計和分析(為簡要說明問題,本篇只列舉出“于”與“河”搭配使用的頻率及部分用例),詳情見下:(注:用“⊙”表示“‘于的缺省”)
《左傳》中:于+河,19例;于+河F,6例;⊙+河:0例;⊙+河F,1例。而在《史記》中分別為18例、5例、9例、24例。
《左傳》中的例句:
于+河,19例(只選5例):用事乎河。(定4)/造舟于河。(昭1)/將飲馬於河而歸。(宣12)/秦伯以璧祈戰(zhàn)于河。(文12)/宋桓公逆諸河。(閔2)
于+河F,6例:使帥師次于河上。(閔2)/秦泊師于河上。(僖25)/魚石自止華元于河上。(成15)/晉候以公宴于河上。(襄9)/津人得諸河上。(昭24)/寘諸河上。(哀16)
⊙+河,0例。
⊙+河F,1例:乃如河上(僖24)
《史記》中的例句:
于+河,18例(只選5例):沈白馬玉璧于河。(河渠書)/我為江使於河。(龜策列傳)/公旦自揃其爪以沉於河。(蒙恬列傳)/趙人不敢東漁於河。(田完世家)/后子孫飲馬於河。(秦本紀(jì))
于+河F,5例:北敗晉兵於河山。(秦本紀(jì))/大破晉軍於河上。(鄭世家)/沈其卒三萬人於河中。(白起傳)/及項籍殺宋義於河上。(黥布列傳)/使田仁護(hù)邊田谷於河上。(田叔列傳)
⊙+河,9例:是時秦地東至河。(秦本紀(jì))/晉楚(走)流死河二萬人。(秦本紀(jì))/朝晉至河。(十二諸侯年表)/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魯世家)/朝晉至河。(魯世家,3次出現(xiàn))/東地至河。(魏世家)/秦送重耳至河。(晉世家)
⊙+河F,24例(只選5例):秦軍河上。(晉世家)/以挫晉兵河上也。(晉世家)/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霍去病傳)/浮之河中。(滑稽列傳)/復(fù)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滑稽列傳)
由上可知:①《左傳》中不用“于”的很少(僅1例),《史記》中不用“于”的很多。②《左傳》中“河F”很少(僅1例),到《史記》中大量增加。③不用“于”顯然和“F”有關(guān)?!蹲髠鳌分形ㄒ坏牟挥谩坝凇钡睦渚褪怯小癋”的例句;《史記》中不用“于”而無F的僅9例,且其中7例的動詞都是“至”,也就是說,“河”是動作的目的地,而不是動作發(fā)生的處所。除去這7例,“⊙+河”僅剩2例。相反,有了F一般就不用“于”,有F而仍然用“于”的“于+河F”在史記中僅5例。
從上述例句提供的其它信息看:先秦時期“于+處所名詞”一律置于動詞之后,即使西漢時期省略了介詞“于”,處所名詞依然置于動詞后,這里不妨再對舉兩例相似的例子:
1)師退,次于召陵?!蹲髠鳌べ夜哪辍?/p>
齊師退次召陵?!妒酚洝R世家》
2)公會單平公、晉定公、吳夫差于黃池。《左傳·哀公十三年》
定公與吳王夫差會黃池?!妒酚洝x世家》
然而,處所名詞后一旦加上方位詞,就可置于動詞前。如《史記》中有“泰山上舉火”、“泰山下引汶水”等這樣的句子。另外,從秦漢時期開始虛化的動詞“在”、“從”、“到”等可以部分地代替介詞“于”的功能,而它們依據(jù)“時間順序原則”或放在動詞前、或放在動詞后。此兩種力量共同作用,就導(dǎo)致了省略了介詞“于”的“處所名詞+F”這一結(jié)構(gòu)漸趨增多。由此也不難推知介詞“于”大約是從秦漢交接之際逐漸減少使用的。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xué)語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