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寧寧
[摘要]新課標的實施,讓廣大一線的音樂教師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zhàn)。如何提高學生音樂課的聽課效率,是每一位音樂教師都應該深入探討的問題,可通過創(chuàng)建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等途徑來實現(xiàn)。
[關鍵詞]環(huán)境吸引興趣參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150057
由于音樂課并不涉及升學考試,在很多人眼里,它是一門副科,學與不學,學得如何都無關緊要。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想要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外,還必須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能與技巧來吸引學生,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有所提高。下面筆者談幾點音樂教學見解。
一、 創(chuàng)建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
《音樂課程標準解讀》第五章講到,當代音樂教育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教學環(huán)境的改革。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二是良好的課堂紀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調整教學方式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以穩(wěn)定學生的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剛上課時,學生較興奮或疲憊,注意力難以集中,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一小段最新樂壇新秀視頻、談論最新樂壇動態(tài)、玩一些音樂小游戲等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順利融入音樂課堂。其次,高效課堂需要良好的課堂紀律作保證,散亂的課堂紀律只會降低學生的聽課效率,并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旦出現(xiàn)了課堂問題,教師不應該斥責或批評學生,而應視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例如,走到學生身邊給他們一個善意的提醒,或編唱一句幽默歌詞或順口溜,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當課堂紀律穩(wěn)定后,教師就可以繼續(xù)教學進程。
二、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應從審美出發(fā),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讓學生在親身體驗與親身參與下感受音樂的魅力。既然如此,音樂教師在上課時就應把課上得生動有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教師可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實物、圖片、收錄機或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配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聲音、體態(tài)、動作等,使學生身臨其境,興趣盎然,注意力持久。同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從聽、說、讀、寫、吹、拉、彈、唱、跳等不同角度對學生展開音樂知識與技能的訓練,能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狀態(tài)。例如,當上到七年級上冊《只有山歌敬親人》這首歌曲時,筆者扮演成劉三姐的樣子,以廣西山歌的腔調把歌曲演唱一遍,從而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筆者講了一些與本節(jié)課有關的劉三姐的小故事,配以圖片資料(多媒體展示)。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整堂課都學得輕松愉快、興趣盎然。這樣既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又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三、 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痹谝魳氛n堂上,沒有不想表達或表現(xiàn)的學生,只有不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教師。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內容涉及所有姊妹學科的內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興趣、陶冶學生情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普通學生,學習音樂課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興趣,陶冶他們的情操,從而使他們成為一名具有音樂素養(yǎng)的音樂愛好者,具有良好的音樂藝術鑒賞能力。而對于有極高音樂天賦和音樂熱情的學生,學習音樂課有利于對他們進行深層次的培養(yǎng),讓他們的長處得到發(fā)展、體現(xiàn)。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上課時,應結合相關教學內容,盡量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例如,筆者在讓學生唱歌的教學活動中,并非簡單地教會學生唱詞唱譜了事,而是讓學生對歌曲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讓所有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從速度、力度、音色、演唱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對音樂作品進行再處理。最后給機會那些“躍躍欲試”的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自我,展示自己的“成果”。再如,在上音樂欣賞課時,當筆者放了幾遍音樂后,給學生布置了課堂作業(yè):說出自己的聽后感以及最喜歡的樂段,唱出自己最喜歡的樂句等。這樣做到了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實踐機會,再通過聽、說、讀、寫、唱等實際操練,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更充分、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這樣,學生聽課的效率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學生是學的主體,但教師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的效果及效率。因此,教師只有用心去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才能抓住影響學生聽課效率的因素,也只有真正地抓住了這些因素,并且具有終身學習意識和科研意識,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責任編輯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