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體現一個國家與民族價值觀的重要元素,而民族與國家文化的主要載體就是文學,這是一種展現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藝術方法。通過語言對社會現象進行描述與反應,表達作者的情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文化發(fā)生激烈的碰撞,我國是一個歷史文化發(fā)展非常悠久的國家,要想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更好更快發(fā)展,除了弘揚本國文化之外,還應當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去糟取精。本文簡單的對英美文學進行介紹,通過代表性的作品論述其社會現象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英美文學;理性主義;黑色幽默
作者簡介:鄭敏(1981-),女,吉林省安圖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2
文化是國家與民族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方式,而文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語言,但是會產生比語言更加強烈的思想情況,通過塑造各種不同的形象,深刻的反應出社會現狀,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蛘呤峭ㄟ^不同的文學形式即創(chuàng)作體裁、風格等對當時的社會生活進行再現。讓當代社會的人們能夠了解他們的行為,并與現實生活進行對照,讓人們認識到當前的社會行為及影響,因此產生較大的社會意義。
一、對英美文學中理性主義的理解及現實意義
我們所說的英美文學中的理性主義,大多數是作者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對人類行為及生活方式產生的理性思考。比如早期西方文學作品中現大量消費主義和拜金現象的描述,其所要表達的就是在當時消費社會背景下人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對于物質和精神的追求之間產生的矛盾,以及由于矛盾升級而造成的精神危機。通過深入刻畫民眾消費的情境、側面表現出消費在生活中的樂趣,當時甚至有很多人將沉醉在醉生夢死的消費享樂中作為活著的方式,作品中進一步對人的這種行為進行鞭撻,深刻的批判了這樣的思想行為。比如在后工業(yè)時代的背景下,《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就充分表現出工業(yè)社會過后社會消費情況,人與人、人與自然、與社會之間的物化關系非常激烈,這一時代的作品幾乎都以表達這樣的關系為主,能夠看到人們相互之間的情感,如親情、愛情和友情等都變得非常淡漠,作者也為這樣的現象感到悲傷。
而另一作品《赫索格》中,充分展現出由于工業(yè)法陣和城市化的進程讓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得非常微妙,成為一種消費關系,表達出人們過度追求成功、名與利進而造成社會悲劇。整個時代的價值都使用經濟的發(fā)展水平來決定,使用社會生產總值來代表生產力,使用金錢對一切的行為價值進行描述。在貝婁的小說中,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圍著金錢而活著、為了名利活著、為了獲得成功而活著,但是作者忍不住問一句:這樣快樂了?到處都是追求靡靡之音、追求紙醉金迷的人,將老板和明星包裝成為這個社會中最富有的人,而普通的勞動者則成為貧窮和愚蠢的代言人。每一個人都是拉動經濟增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并不能作為社會進步的標識。在更多的作品中,揭示出被“物化”的作為一個人的價值。貝婁認為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并不是人們幸福和快樂的決定性因素,在這一階段,有很多文學作用中對于科技進步和專家制度甚至存在較大的質疑,與當前物質生活充裕、人文精神文化匱乏、而幸福感嚴重缺失的社會現狀。
同時還有作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產生對“永恒”這一哲學命題的思考,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顯示對人類今后的命運、道德感的衰落、精神文化的發(fā)展、人生而為何、其意義何在的思考,突出表現出道德與真理之間的矛盾、個人與群體的矛盾,這樣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對工業(yè)社會環(huán)境下消費主義和物質至上態(tài)度的回應,也是作者對于情感在社會中消失的這一現象所采取的拯救措施。盡管筆下展現出的是一個情感“荒原”一般的社會,面對這樣的文明現狀,作者還是保存著積極和樂觀的態(tài)度,不管怎樣,他們的信念和情感沒有發(fā)生變化,當時文學作品中的烏托邦情懷也正是由此而來,展現出作者的理想、敢于追求精神家園、關注人類精神狀態(tài)、直擊人類靈魂滲出的語言和想法都深深地體現出文學大師的情懷。
二、對英美文學中黑色幽默的理解及現實意義
黑色幽默是文學在發(fā)展過程中興起的一種情感模式,在上個世紀六十年最先在美國出現,在西方文學史上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黑色幽默同時還被稱之為“大難臨頭的幽默”或者是“絞刑架下的幽默”,與傳統喜劇中的滑稽可笑不一樣的是,黑色幽默所體現出的是荒誕的故事表達方式,并不是看傳統戲劇之后的輕松大笑,取而代之的由于沉痛和傷痛而發(fā)出的無可奈何的苦笑。同樣和傳統悲劇不一樣的是沒有其嚴肅性,看過之后發(fā)自內心的絕望的苦笑又消弭了悲劇中完全的沉痛感。將喜轉換成悲、將悲轉化成為喜。使用笑容來表達當前的慘淡、使用悲嘆來展現無可奈何的宿命,這樣的情感表達方式非常獨特,從根本上區(qū)別于傳統喜劇或者是悲劇。
從情感角度而言,黑色幽默的作品中以笑為悲,更加精確的說笑容是冷笑、苦笑或者慘笑。這與當時美國的社會背景不無關系,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觀正處于城市化建設的重要階段,社會現實展現出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但是人們精神信仰缺乏的現象。社會意識非?;靵y,如同翻涌的波濤一般,各類不良事件屢屢發(fā)生。當代就有評論家將這一時期的美國視為文化歷史中的荒誕時期,身處于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美國人民對于現實表現出不安的情緒,他們開始擔憂自己的命運和未來,在不斷的社會意識更氣中變得浮躁。文學家們看盡這樣的現象,只能夠用一種哭笑不得的情感對其進行總結,作家們應用自嘲、可笑、可悲的幽默手法來敘說故事,進而希望能夠排解人民心中的迷茫、憤怒以及絕望。
轉換到當代社會可以發(fā)現有著許多與當時美國相似的地方,因此重新對黑色幽默文學作品進行審視和評價,喚起人們的良知、減少戰(zhàn)爭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美國作家海勒的文學作品《第22條軍規(guī)》就是非常典型的黑色幽默流派作品,作品標題中的“第22條軍規(guī)”象征著一個圈套,內容大意是:覺得自身患有精神病的飛行員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以停止飛行作業(yè);但是能夠自行提出患有精神病的飛行員的思路無疑非常清晰,因而不允許停飛。在這樣的束縛中們無論飛行員怎樣努力也無法擺脫。作者想要表達的并不單單是軍規(guī)對于飛行員的束縛,而是軍規(guī)誠然并不是用于制約普通人的條文,但是它對于人類的束縛是無處不在的。沒有人實地的見過第22條軍規(guī),但是沒有人不能夠感受到它。當它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時異常狡詐,沒有人能夠從其中束縛逃脫。例如美國與阿富汗、伊拉克的戰(zhàn)爭,這樣巨大規(guī)模的破壞將社會的所有都改變,希望變成虛妄、正義不再正義、道德變得虛偽,官僚和政治無一都是利己主義。在戰(zhàn)爭之下,國家的經濟、文化和政治都將被摧毀,如同破碎不堪的剝離難以完全復原。分析文學作用就能夠發(fā)現,當時的美國政府和總統都難以擺脫這第22條軍規(guī),美國的士兵們看到的都是謀殺和腐敗、一社會的荒誕與瘋狂,于現實生活而言也算是黑色幽默了。在現代生活中也到處充斥著黑色幽默,以當前的房地產市場為例,大量的國民被高昂的房價壓迫著,因為房價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當GDP值不斷拔高,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時他們又享受者由于高昂的房價而帶來的幸福。
三、結束語
有專家說過,人類社會的兩種現象非常普遍,一種是沒有生命的機器在社會發(fā)展中展現出巨大的生命力;而擁有生命的人類同樣在社會發(fā)展中被消耗,變得越來越像機器。西方理性主義的和黑色幽默的作品通過不同尋常的方式表示對這種現狀的擔憂,從而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尤其是利益關系非常泛濫的今天,理性主義變成妄想、黑色幽默越來越常見,文學作品讓人們在挽救社會之前更加清醒的看清現實。
參考文獻:
[1]陳麗珠.淺析英美文學中的理性主義和黑色幽默及現實意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15(10):105-106.
[2]權繼振.淺析英美文學的精神價值和現實意義[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9):199-200.
[3]鐘雨純.戲仿、反英雄及荒誕:《羅森克蘭茨與吉爾登斯鄧恩已死》中黑色幽默特征解讀[D].南京理工大學,2013.
[4]邢穎.狂歡化文學的存在論——對美國約瑟夫·海勒和英國戴維·洛奇作品的巴赫金論解讀[J].當代文壇,2014,(5):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