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 薇
(河南大學(xué) 體育學(xué)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為了認識當前中國賽艇項目的競技格局、發(fā)展動向,找出中國賽艇與世界賽艇的差距,本文以2013 年第12 屆賽艇項目的比賽過程和結(jié)果為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比較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結(jié)合倫敦奧運會賽艇比賽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對我國賽艇格局進行分析,為我國賽艇項目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遼寧全運會賽艇項目共有22 個省和行業(yè)協(xié)會參賽,進行16 個項目的角逐,共產(chǎn)生17 塊金牌,15塊銀牌和16 塊銅牌,共計48 枚獎牌。從金牌榜來看(見圖1),有8 個省份獲得了金牌,其中遼寧和山東分別以4 塊金牌并列金牌榜首位,廣東以3 塊金牌排在金牌榜第三位,湖南以2 枚金牌排在金牌榜第四,福建、上海、江西、浙江分別獲得1 枚金牌,并列在金牌榜第五位。
從獎牌榜來看(見圖1),有13 個省份獲得獎牌,其中遼寧和山東以9 枚獎牌并列獎牌榜首位,浙江以5 枚獎牌排獎牌榜第三,廣東、湖南上海和江西均以4 塊獎牌并列在獎牌榜第四,福建、湖北和河南三省各獲得2 枚獎牌,河北、四川和陜西各獲得1 枚獎牌。
由上述分析可知,遼寧和山東目前處于我國賽艇項目的第一集團,而廣東、湖南、浙江、上海和江西則處于我國賽艇項目的第二集團,福建、湖北、河南、河北、四川和陜西則處于我國賽艇項目的第三集團。
金牌和獎牌榜可以反映出某一省份在賽艇項目上的突出表現(xiàn),積分榜可以反映出其在賽艇項目上的整體實力。按照賽艇積分國際慣例,第一名積8分,第二名積6 分,第三名積5 分,第四名積4 分,第五名積3 分,第六名積2 分,第七名積1 分,對遼寧全運會賽艇比賽結(jié)果進行積分獲得積分榜(見圖2)。參賽的22 個省份和行業(yè)協(xié)會的代表隊有19 個省獲得了積分,其中遼寧以67 分居榜首,山東以66分緊隨其后,廣東以48 分位列第三,浙江以42 分排第四,湖南以37 分排第五,上海和福建以30 分并列第六,江西以25 分排第八,河南以23 分排第九,江蘇以19 分排第十,其余的順序依次為:湖北、四川、 陜西、河北、北京、甘肅、解放軍、內(nèi)蒙古和安徽。
圖1 第12 屆遼寧全運會金牌榜獲獎牌榜
圖2 第12 屆遼寧全運會賽艇項目積分榜
從各省賽艇項目的整體實力上看,遼寧和山東處于第一集群,積分均在60 分以上;廣東、浙江、湖南、上海和福建則處于第二集群,積分均在30 以上;其余如江西、河南、江蘇、湖北、四川、陜西和河北則位于第三集群,積分超過了10。
綜上,在遼寧全運會上,賽艇項目的國內(nèi)格局特點如下:
1)本屆全運會賽艇項目遼寧和山東表現(xiàn)突出,目前處于國內(nèi)第一集團,兩省無論金牌榜還是獎牌榜打成平手,在積分榜上兩省也旗鼓相當,兩者一個是本屆全運會東道主,一個是上屆全運會東道主,可能全運會對東道主省的賽艇項目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且該促進作用并不是短暫的;
2)從整體實力上看,處于第二集群的廣東、浙江、湖南、上海、福建5 個省份中,在金牌和獎牌榜上也處于第二集團的有廣東、浙江、湖南和上海,可見,該4 個省份不僅整體實力不錯,且表現(xiàn)突出,應(yīng)該處于國內(nèi)第二集團;
3)整體實力處于第三集群的江西、河南、江蘇、湖北、四川、陜西和河北當中,江西獲得4 枚獎牌,河南和湖北獲得2 枚獎牌,四川、陜西和河北各獲得1枚獎牌,江蘇沒有獲得獎牌,加上福建獲得2 枚獎牌,這幾個省目前應(yīng)該處于國內(nèi)賽艇項目的第三集團;
4)其余如北京、甘肅、解放軍、內(nèi)蒙古和安徽等省份,綜合實力上欠缺,也沒有突出表現(xiàn),目前在國內(nèi)處于第四集團。
表1 為遼寧全運會冠軍艇成績、國內(nèi)和國際最好成績。由表可知,本屆全運會賽艇成績有較大的提高,4 條艇創(chuàng)造了國內(nèi)最好成績,如女子雙單(W2-)、女子八單(W8+)、男子單人艇(M1x)和男輕四單(LM4-),8 條艇接近國內(nèi)最好成績,如女輕四雙(LW4x)、女子單人艇(W1x)、女子雙雙(W2x)、女子四單(W4-)、男子四單(M4-)、男子四雙(M4x)、男輕雙雙(LM2x)和男子八單(M8+),這部分艇本屆全運會成績達到了國內(nèi)最好成績的99%以上??梢姡敬伪荣愃捷^高,各省相互競爭激烈,但和世界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在14 個奧運會項目中除女輕雙雙(LW2x)和男輕四單(LM4-)和世界水平相差較小外,其余項目和世界水平差距大約在93-96%左右,女子項目和世界水平相差較男子項目小(見表1)。
表1 遼寧全運會賽艇成績、國內(nèi)最好成績*和世界最好成績[1]
此外,進一步針對遼寧全運會賽艇項目的金牌榜和獎牌榜分析發(fā)現(xiàn)(見圖1),在金牌的分布上,8省份瓜分了17 枚金牌,平均每省獲得2.1 枚金牌;在獎牌的分布上,13 省瓜分了48 枚獎牌,平均每省獲得3.69 枚獎牌。
上述的數(shù)據(jù)表明,國內(nèi)全運會賽艇比賽場上一家獨大的現(xiàn)象很難再現(xiàn),且逐步會呈現(xiàn)出“多家爭鳴”的局面,各省也將逐步形成自身的優(yōu)勢項目和特點項目,如山東的女子單槳項目(女子四單和女子八單),江西的女子雙單等,湖南的男子輕量級項目和男子單人艇,這一點和世界賽艇特點的發(fā)展趨勢相一致[1]。
賽艇比賽的槳頻能直接反映比賽的激烈程度和艇速,一般情況,賽艇比賽過程中槳頻越高,艇速也相對越快,成績越好,因此,賽艇比賽過程中的槳頻是衡量參賽艇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jù)賽艇的比賽距離和特點,本文選取2000 m 比賽航道中0-50 m處、500 m 處、1000 m 處、1500 m 處、1750 m 處和1950-2000m 處,現(xiàn)場記錄和賽后查看錄像的方法記錄冠軍艇的槳頻,其中0-50m 處槳頻表示啟航槳頻,500 m、1000 m 和1500 m 三處的槳頻表示途中槳頻,1750 m 和2000 m 處表示沖刺槳頻,具體結(jié)果見表2,同時通過和2012 年倫敦奧運會賽艇比賽的冠軍艇的槳頻進行對比分析,遼寧全運會冠軍艇比賽槳頻具有如下特點:
1)比賽槳頻呈現(xiàn)升高趨勢
和倫敦奧運會冠軍艇比賽槳頻相比,本屆全運會上冠軍艇呈現(xiàn)出比賽槳頻升高的趨勢。在起航槳頻上,有5 條艇起航槳頻較倫敦奧運會高,2 條艇起航槳頻和倫敦奧運會相差不大;在沖刺槳頻上,有3條艇沖刺槳頻較倫敦奧運會高,1 條艇沖刺槳頻和倫敦奧運會相差不大;在比賽途中槳頻上,7 條艇的比賽途中槳頻較高,分別是女子單人艇(W1×)、男子單人艇(M1×)、女子雙單(W2-)、女子四雙(W4×)、男輕四單(LM4-)、男輕雙雙(LM2×)和男子八單(M8+)??梢?,國內(nèi)賽艇槳頻呈現(xiàn)升高的趨勢,和國際相比仍然有一定的距離,造成該距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和運動員耐力能力以及劃槳技術(shù)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
表2 遼寧全運會冠軍艇槳頻和2012 年倫敦奧運會冠軍艇槳頻*比較
2)沖刺啟動晚,沖刺距離短
盡管國內(nèi)賽艇比賽槳頻呈現(xiàn)升高趨勢,但是國內(nèi)賽艇沖刺啟動較晚,具體表現(xiàn)在1000m、1500m 和1750m 三處的槳頻變化上。倫敦奧運會上大部分艇均是1500m 處槳頻相比1000m 處槳頻高,至1750m處槳頻進一步提高,國內(nèi)大部分艇從1000m 至1500m 處槳頻變化不大,甚至部分艇槳頻略有下降,至1750m 處槳頻才開始提高,這表明國內(nèi)賽艇比賽中最后沖刺階段啟動晚于國際水平,沖刺距離短。根據(jù)賽艇項目特點[3-5],本文認為沖刺啟動要早,延長沖刺距離,并盡可能把沖刺獲得的船速保持到比賽結(jié)束,這一方面要求運動員有很好的耐力,另一方面要求運動員有很好的劃槳技術(shù)且該技術(shù)結(jié)構(gòu)特征有利于運動員保持高槳頻。
目前國際和國內(nèi)賽艇比賽全程距離2000 m,通常把這2000 m 距離分成4 段,每段距離500 m,通過每個500 m 的平均船速和2000 m 全程的平均船速進行對比來分析運動員的參賽戰(zhàn)術(shù)。本文運用國際上通用的方法,觀察4 個500 m 當中最快分段和最慢分段的位置——即最快的500 m 和最慢的500 m,用“數(shù)字-數(shù)字”來表示,如“1-2”指第1 個500 m 最快,第2 個500 m 最慢,來描述某艇在比賽過程中的戰(zhàn)術(shù)安排[6]。
表3 遼寧全運會賽艇項目比賽決賽艇的戰(zhàn)術(shù)統(tǒng)計
由表可知,遼寧全運會無論是金牌獲得艇、獎牌獲得艇和進入決賽A 艇,絕大部分都采用“1-*”戰(zhàn)術(shù)——即第1 個500 m 最快,其比例分別為88.2%(金牌獲得艇)、85.4%(獎牌獲得艇)、88.4%(進入決賽A 艇);只有少部分采用“4-*”戰(zhàn)術(shù),即第4 個500 m 最快,其比例分別為11.8%(金牌獲得艇)、14.7%(獎牌獲得艇)、11.7%(進入決賽A艇);采用中間兩個500 m 最快戰(zhàn)術(shù)(“2/3-*”)的完全沒有。
和倫敦奧運會進入決賽A 艇、獎牌獲得艇和金牌獲得艇所采用的戰(zhàn)術(shù)[2]相比基本一致,大部分艇是采用第1 個500 m 最快的戰(zhàn)術(shù),所不同在于倫敦奧運會上有少部分艇采用了中間2 個500 m 最快的戰(zhàn)術(shù),而遼寧全運會上則完全沒有中間2 各500 m最快的戰(zhàn)術(shù),且采用第1 個500 m 最快戰(zhàn)術(shù)的艇只比例高于倫敦奧運會,采用第1 個500 m 最快的戰(zhàn)術(shù)特點符合賽艇的項目特點和比賽過程中能量供應(yīng)特點[7-11]。
針對“1-*”戰(zhàn)術(shù)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金牌獲得艇“1-4”戰(zhàn)術(shù)采用的最多,其次為“1-3”戰(zhàn)術(shù),再次為“1-2”戰(zhàn)術(shù);獎牌獲得艇和進入決賽A 艇則是“1-3”戰(zhàn)術(shù)采用的最多,其次為“1-4”戰(zhàn)術(shù),“1-2”戰(zhàn)術(shù)采用的最少。可見,在金牌獲得艇、獎牌獲得艇和進入決賽A 艇當中,“1-2”戰(zhàn)術(shù)采用最少,更多的選擇是“1-3”戰(zhàn)術(shù)或“1-4”戰(zhàn)術(shù),這表明:1)高水平賽艇比賽的戰(zhàn)術(shù)中,除第1 個500m 要快外,第2 個500 m 不能成為最慢的,即起航好,第1個500 m 要領(lǐng)先,進入第2 個500 m,要盡可能的維持艇速;2)要想獲得金牌,在進入第3 個500 m 時也要盡可能保持艇速,即第3 個500 m 也不能是最慢的,直到第4 個500 m 仍然盡力保持艇速,但是由于體力問題會慢于中間兩個500 m 的艇速,因此,要想獲得金牌,除了很好的起航,第1 個500 m 領(lǐng)先,途中2 個500 m 都不能主動放慢,要盡力保持艇速,最后沖刺,若該艇上運動員有在第3 個500 m 稍微放松,為第4 個500 m 的沖刺“蓄力”的思想,則該艇獲得金牌的幾率會下降很多。這兩點既符合了賽艇的項目特點和比賽過程中的能量供應(yīng)特點,同時也符合賽艇運動員比賽時的心理特點。
綜上所述,本屆全運會賽艇比賽中,所有進入決賽A 艇采用的是兩頭快的戰(zhàn)術(shù),即第1 個500 m 或者第4 個500 m 最快的戰(zhàn)術(shù),且前者占絕大多數(shù)。在“1-*”戰(zhàn)術(shù)中,傾向于采用“1-3”或“1-4”戰(zhàn)術(shù),要想獲得金牌,傾向于更多的采用“1-4”戰(zhàn)術(shù),這表明,為了獲得金牌,首先,要采用第1 個500 m最快的戰(zhàn)術(shù);其次,第2 個500 m 盡可能不要最慢;第三,要盡可能出現(xiàn)“1-4”戰(zhàn)術(shù)。這提示我們,在國內(nèi)賽艇比賽過程中,要想獲得金牌,首先要有很好的起航,第1 個500 m 領(lǐng)先對手,然后盡全力在途中劃過程中保持艇速,最后在第4 個500 m 盡全力沖刺,這其中任何一個段落均不能出現(xiàn)主動放松、調(diào)整“蓄力”為了最后500 m 的沖刺做準備的戰(zhàn)術(shù)觀念。
表4 為遼寧全運會和倫敦奧運會賽艇項目進入決賽A 艇上運動員平均年齡,由表可知,本屆全運會賽艇項目決賽艇運動員平均年齡為23.5 歲,獎牌獲得艇運動員平均年齡為24.2 歲,金牌獲得艇運動員平均年齡為24.4 歲,和倫敦奧運會相比,平均年齡表現(xiàn)出整體偏小,偏小幅度為3.3-4.9 歲??梢姳緦萌\會賽艇項目的國內(nèi)精英運動員相比國際精英運動員整體上小約3-5 歲,這部分運動員將在3年后代表我國參加2016 年巴西奧運會賽艇項目的比賽,那時其年齡已經(jīng)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運動員的年齡。
表4 遼寧全運會賽艇比賽進入決賽A 艇上運動員年齡特點及與倫敦奧運會年齡*對比
從決賽艇、獎牌獲得艇至金牌獲得艇,本屆全運會賽艇項目運動員的平均年齡呈現(xiàn)逐漸遞增趨勢,變化幅度大約在0.3-0.4 歲,且該現(xiàn)象不存在性別差異,即男女運動員變化趨勢和總體變化趨勢一致。這一點和倫敦奧運會賽艇項目運動員平均年齡的相應(yīng)變化趨勢不同,在倫敦奧運會賽艇項目上,從決賽艇、獎牌獲得艇至金牌獲得艇,其年齡呈現(xiàn)下降趨勢,降幅大約在0.2-0.3 歲,男性的變化趨勢和總體一致,但女性基本沒有變化。遼寧全運會和倫敦奧運會賽艇項目決賽艇、獎牌獲得艇和金牌獲得艇運動員的平均年齡變化趨勢不相一致背后的深層次的原因與項目特點有關(guān),賽艇是一項技術(shù)性強的體能類項群[4,12],這一方面要求運動員有很好的劃槳技術(shù),訓(xùn)練年限較長的運動員其水感相對較好,劃槳技術(shù)好,因此國際水平賽艇運動員的平均年齡在27-28 歲,國內(nèi)水平賽艇運動員金牌獲得艇運動員平均年齡高于獎牌獲得艇和決賽艇運動員;另一方面,賽艇還是一個體能類項目[12],因此體能在賽艇比賽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當具備相應(yīng)的技術(shù)之后,體能較好的年輕的運動員相對年老的運動員有優(yōu)勢。由此可見,賽艇運動員的水感、技術(shù)和體能對其獲得優(yōu)異的比賽成績都具有關(guān)鍵作用,且水感、技術(shù)的影響因素相對較大。
表5 遼寧全運會和倫敦奧運會*賽艇項目決賽艇艇上運動員年齡分布
分析遼寧全運會決賽艇、獎牌獲得艇和金牌獲得艇運動員年齡分布發(fā)現(xiàn)(見表5),三個群體的年齡分布特點基本一致,即處于20-25 歲之間的人數(shù)最多,達到甚至超過50%,其次為25-30 歲之間,再次為小于20 歲的,然后是30-35 歲之間,大于35 歲以上的僅1 人。對比倫敦奧運會賽艇項目決賽艇上運動員年齡分布發(fā)現(xiàn)(見表5),國際水平賽艇運動員年齡大部分在25-30 歲之間,其次為20-25 歲之間,再次為30-35 歲之間。若考慮國內(nèi)和國際運動員水平差異,國內(nèi)水平賽艇運動員的年齡分布趨勢和國際水平賽艇運動員年齡分布趨勢相一致,因為3-5 年后,國內(nèi)水平的運動員年齡已經(jīng)達到國際水平。然而,有研究[2]報道參加倫敦奧運會賽艇項目中國運動員的平均年齡為:總體25.9歲,男子24.8 歲,女子26.6 歲,均低于倫敦奧運會決賽艇運動員的平均年齡,其可能的原因如下:由于我國賽艇國家隊組隊于全運會結(jié)束后,可能第11 屆全運會賽艇項目決賽艇運動員年齡整體偏低,造成2012 年代表我國參加倫敦奧運會賽艇項目比賽的運動員整體年輕,也可能第11 屆全運會賽艇項目決賽艇運動員年齡和第12 屆相差不大,但是在進入國家隊經(jīng)過3 年的訓(xùn)練和選拔后,選拔出來的都是年輕的隊員。
綜上所述,遼寧全運會賽艇項目中的精英運動員的年齡特點在于:整體年輕,好的方面是此時運動員的身體體能處于最佳或上升時期,不好的方面在于訓(xùn)練年限相對短,技能水平和水感相對欠缺,但是從發(fā)展的眼光和備戰(zhàn)2016 年巴西奧運會的需要來看,目前的年齡階段正好符合賽艇項目國際水平運動員的年齡特征。
我國賽艇比賽競爭越來越激烈,比賽槳頻呈現(xiàn)升高趨勢、但是比賽沖刺啟動晚、沖刺距離短,一方面顯示出國內(nèi)賽艇和國際賽艇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一個良好的“國際化”發(fā)展趨勢,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我國自身的特點,運動員水平整體年輕,體現(xiàn)出我國體育人才大國的特點;遼寧全運會上賽艇項目的成績不少突破了國內(nèi)最好成績,或接近國內(nèi)最好成績,表明了我國賽艇項目近幾年的飛速發(fā)展;山東省連續(xù)兩年的突出表現(xiàn)說明了其成績背后的科學(xué)訓(xùn)練支撐體系的后效應(yīng)。
[1]FISA(國際賽艇聯(lián)合會).世界賽艇最好成績庫[EB/OL].(2014-9-1)[2015-1-26]http://www.worldrowing.com/events/statistics.
[2]資薇,陳小平.基于倫敦奧運會的當前賽艇世界格局及發(fā)展動向[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3):84-88.
[3]Niels Secher.Rowing:Physiology of Sport[M],E&FN Spon,1990.
[4]資薇.我國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年度訓(xùn)練負荷特點及關(guān)鍵問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1 年.
[5]Steinacker JM.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training in rowing[J].Iternational Journal Sports Medicine,1993,14(1):S3-S10.
[6]Valery Kleshnev.Rowing Biomechanics Newsletter[J].2005,No 8 Volume 5.
[7]HARTMANN U.Die neue Entwicklungstendenz des Rudertraininges[Z].Vortrag in Nanjing,2005.
[8]HARTMANN U.,Mader A.Rowing physiology.In Nolte V.(Editor):Rowing Faster–training,rigging,technique,racing[M].Human Kinetics,2004:9-23.
[9]Hagerman FC.Connors MC.Gault JA.Et al.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timulated rowing[J].J Appl Physiol 1978:45:87-93.
[10]L.P.Pripstein,E.C.Rhodes,D.C.McKenzie,K.D.Coutts.Aerobic and anaerobic energy during a 2-km race simulation in female rowers[J].Eur J Appl.Physiol.;1999,79:491-494.
[11]Hagerman FC.Applied physiology of rowing[J].Sports Med.1984 Jul-Aug;1(4):303-326.
[12]田麥久主編.運動訓(xùn)練學(xué)[M],人民體育通用教材,20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