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析針對焦慮癥患者采取整合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焦慮癥患者40例為整合護理組,對其采取整合護理模式治療;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焦慮癥患者40例為常規(guī)護理組,對其采取焦慮癥常規(guī)護理模式。均給予相同的抗焦慮藥物治療。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SAS和HAMA評分情況。結果 經治療后,兩組患者焦慮情況均得到有效緩解,但整合護理組出院時SAS評分和HAMA評分均顯著好于常規(guī)護理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整合護理組焦慮改善情況更佳。同時整合護理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常規(guī)護理組,組間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焦慮癥患者采取整合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焦慮狀態(tài),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提高護理干預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焦慮癥;整合護理模式;治療效果
焦慮癥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神經癥,以廣泛和持續(xù)性焦慮或反復發(fā)作的驚恐不安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經紊亂、肌肉緊張與運動性不安,其患病率為0.148%,女性多于男性,約為2:1[2]。由于屬于心理疾病,若無法及時有效的治療,疾病容易遷延不愈或反復發(fā)作,給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也給患者家屬造成經濟負擔及生活壓力[2]。我院自2013年1月開始對入院的焦慮癥患者采取整合護理,臨床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選患者全部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關于焦慮癥的診斷標準,排除有嚴重精神障礙或精神疾病的患者。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焦慮癥患者40例為整合護理組,對其采取整合護理模式治療;選取2013年1月~12月焦慮癥患者40例為常規(guī)護理組,對其采取焦慮癥常規(guī)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其中整合護理組中男15例,女25例,年齡23~45歲,平均(34.68±8.21)歲;常規(guī)護理組男13例,女27例,年齡25~46歲,平均(35.26±7.92歲)。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基礎治療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作為主觀評定,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作為客觀評定。入院后均采取相同的抗焦慮藥物治療,常規(guī)護理組進行焦慮癥常規(guī)護理,整合護理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予以整合干預,包括健康教育、認知干預、親情護理。
1.2.1健康教育 焦慮癥患者一般容易接受新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有助于解釋或減輕焦慮程度的信息,因此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必要的[3]。我科對住院患者及家屬進行2次/w健康教育講座,2h/次,內容包括焦慮的本質、為何會產生焦慮、產生焦慮后如何治療等,以及定期向患者及家屬發(fā)放有關疾病的書籍及報紙,鞏固健康教育效果,同時視情況可以請幾位康復的患者講一些親身感受,利用健康教育提升自我護理能力。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患者明白焦慮癥的性質是功能性而非器質性,是可以治愈的;使患者家屬改變對焦慮癥的不正確態(tài)度,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同時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逐步提升患者和家屬正確識別焦慮狀態(tài)的能力,科學有效地改善、控制焦慮狀態(tài)。
1.2.2認知干預 要求責任護士在住院期間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記錄患者每次癥狀出現(xiàn)前和出現(xiàn)時的想法,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真實性體驗,然后可以通過提問使患者對自身不恰當?shù)乃季S邏輯基礎提出質疑。其中心理暗示對焦慮癥患者的恢復與轉歸十分關鍵,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態(tài)度影響的心理特點。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多向患者講述已治愈的成功病例來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并加以分析比較,增強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信心和行為,鼓勵患者多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1.2.3親情護理 首先,在護理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做到微笑服務,關愛患者,用和藹親切的語言與患者交流,以熱情真誠的態(tài)度服務患者,培養(yǎng)良好的護患關系。其次,為患者提供舒適、整潔、心儀的治療環(huán)境,對病房的布置從人性化的角度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讓患者在家一般溫暖的氛圍中改善焦慮狀態(tài)。
1.3療效評定 采用SAS與HAMA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入院時)和護理干預后(出院時)的焦慮狀態(tài)進行評分。SAS評分與焦慮程度:①無焦慮:評分<40分;②輕微焦慮:評分40~47分;③中度焦慮:評分48~55分;④重度焦慮:評分>56分。比較兩組住院天數(shù)。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結果,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整合護理組患者的住院天數(shù)為(17.8±2.1)d,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的住院天數(shù)為(19.5±2.3)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見表2。
3 討論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競爭無處不在,社會壓力日益增大,這使得人們的精神壓力也不斷增加,焦慮癥狀隨之產生,取代了人們以往傳統(tǒng)的安于穩(wěn)定、愛面子的心態(tài),因此焦慮癥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焦慮患者給予積極的治療,盡早改善焦慮癥狀,對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十分重要。
通過健康教育普及疾病知識,讓患者對焦慮癥狀的本質、誘因、表現(xiàn)有所認識,從而能夠積極應對,既可掌握自我緩解的技巧,又可正確認識,主動尋求家屬或醫(yī)務人員的幫助,同時教育的對象不僅局限與患者,也面向家屬,避免了家屬對患者的誤解、埋怨和歧視,能給予患者最及時、最正確的關愛和支持。認知療法更是從客觀性、真實性、個性化方面讓患者了解了自己的焦慮狀態(tài),鼓勵患者正確認識,積極應對,增強戰(zhàn)勝焦慮癥的信心,以達到早日康復出院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后,兩組患者焦慮情況均得到有效緩解,但整合護理組出院時SAS評分和HAMA評分均顯著好于常規(guī)護理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整合護理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常規(guī)護理組,組間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以健康教育、認知干預、親情護理為主要內容的整合護理模式能夠顯著改善焦慮癥患者的焦慮狀態(tài),改善其思維模式,提高認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唐莉.親情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對焦慮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癥狀改善情況影響的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4,43(11):1334-1336.
[2]殷俊先,程平,黃其春.臨床護理路徑管理在焦慮癥患者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護士:學術版(中旬刊),2014,14(9):78-79.
[3]孫文欣.焦慮癥患者的護理特點[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4,28(12):95-97.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