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關微課的評價目前還未形成定論,該文從微課的內涵入手,綜述了目前不同的評價框架,嘗試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借助Nielsen的計算機系統(tǒng)可接受性模型來制定微課評價體系,從教學有用性和微課可用性兩個維度出發(fā),指定了八項二級指標,分別為選題設計、內容選擇、活動設計、易于學習、使用高效、易于記憶、低錯誤率和高滿意度。
關鍵詞:用戶體驗;微課;微課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2015)03—006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10
一 前言
目前,雖然還尚未明確到底什么是“微課”還是“微課程”,但是,覆蓋學術界、行業(yè)、企業(yè)在內的微課系統(tǒng)工程已經全面鋪開,大量的微課活動、微課產品以及和微課相關的學術研究已經層出不窮。雖然看似作品、平臺、研究已經逐步到位,似乎正在系統(tǒng)化,但是,如何遴選出好的微課無疑成為時下最急迫的事情,不同的比賽雖已制定了不同的評價標準,但各有側重,而且伴隨大賽的結束,評價標準也將被取代。至于“微課評價是教學評價?微課評價是技術評價?微課評價是用戶評價?的謎團”還未有人去解開,可見,如何能使其具有長效性和普適性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問題。
二 微課評價的特征及相關評價指標分析
1 微課評價之“3W+H”
從傳播的視野“什么是微課評價?為什么要進行微課評價?誰來實施微課評價?如何進行微課評價?”這是在微課評價之前必須要明了的問題。微課的功能有很多,諸如作為生成性資源、作為慕課中的資源、支撐翻轉課堂。對于微課的評價首先要厘清其功用,從前言中不難看出進行微課評價的必要性。可是誰來實施微課評價?組織者、政府還是用戶?如何進行微課評價這是該研究集中討論的問題。
2 不同視角下的微課評價
(1)宏觀理論視野下的微課評價
宏觀理論視野下的微課評價離不開對微課內涵的分析及其特征的挖掘,我們以為微課評價屬于評課的范疇,一般評課的指標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但是微課的“課”又略有不同,是微視頻,所以,在此基礎上,微課評價還應包含技術評價。當然,微課評價還需要從微課“短、小、精、悍”這些特點進行考量。
黎加厚老師對微課的特征進行挖掘,他認為需要從四點來評價微課:聚焦、簡明、技術、創(chuàng)新。聚焦是指“只講述一個教學知識點”;簡明則是從時間控制上對微課的限制;技術主要強調在微課的制作中要恰當選用技術:創(chuàng)新涉及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運用技術創(chuàng)新等。
下面兩個微課評價指標維度表雖然看似從不同的角度對微課進行評價,但是,二者的共同點在于都是緊抓教學,從微課的本質入手對其進行評價。
除此之外,尹合棟對微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內容、指標權重等內容進行研究得出八個維度:“微課選題”、“教學設計”、“互動設計”、“輔助資源”、“微課技術”、“課件藝術”、“課件實用”及“教學效果”等。
(2).從比賽的角度來看微課評價
各級各類微課作品征集、競賽評選、教學大賽、應用推廣等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以教育部全國高校教育網絡培訓中心、中國教師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所舉辦的微課比賽為早期的微課大賽形式。
面對廣大參與者如此高漲的熱情,如何在眾多的微課作品中客觀公正地遴選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微課作品呢?分析近年來各大微課比賽評審標準,可以看出,微課概念的不明確導致微課評價標準的模糊、不清晰。我們認為,用戶作為微課作品的直接受益者,分析用戶的感受,以此來指定微課的評價標準,將會使微課的應用價值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
首屆全國高校教師微課教學比賽的評審標準融合了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和微課比賽的評審標準,在評審人員構成上和評審流程上有一些差異。例如,北京高校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是由專家和學生評委共同評審,專家評委需要長期從事教學和教務管理工作,例如正教授、博士生導師,優(yōu)先推薦教學名師,年齡60歲以下;學生評委要求成績在年級中排前1/4。其中,專家評委主要負責現(xiàn)場教學演示的內容、講授、演示和互動方面的內容,學生評委負責教學效果的內容。而全國高校教學比賽僅有專家,沒有學生。盡管首屆微課反響不錯,但是,在評價方面還有較多不完善之處,諸如視頻長度以及創(chuàng)新性難以把控。
第二屆微課大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其評審規(guī)則主要涵蓋作品規(guī)范(材料完整、技術規(guī)范)、教學安排(選題價值、教學設計與組織、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目標達成、教學特色、教師規(guī)范)以及網絡評價四個方面。在該評價系列中,不僅體現(xiàn)了微課的教學特征,還體現(xiàn)了其網絡特征。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陳競萌老師從“微課評價主體是誰”這個問題入手,對微課的評價機制提出建議。他認為每個職業(yè)都應該找好受眾,像把護士還給病人,把歌手還給觀眾一樣,也應該把老師還給學生。一個老師課上的好不好,不一定是專家說好就好,受眾是學生,學生說好才是好,才能愿意聽下去,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知識的傳遞。可見,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去評價微課不啻為一個明智之舉。
三 基于用戶體驗的微課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方法和過程
1 用戶體驗及用戶體驗有效性
微課作為一個特殊的教育產品,只要其能帶給學習者良好的學習體驗,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其必然是一個成功的產品。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9241-210,2008)將用戶體驗定義為“人們對于針對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tǒng)或者服務的認知印象和回應”;James Garrett為用戶體驗是指產品在現(xiàn)實世界的表現(xiàn)和使用方式,積極用戶經驗指創(chuàng)造產品的組織和用戶都能實現(xiàn)的目標。有用性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是基于事物的屬性而存在的,也就是有用性是事物意義的基礎。事物有用,才有存在的意義。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有用性是產品滿足人們需要的特性,是一個產品能否達到一些特定的目標的特性。用戶體驗研究專家Nielsen通過對計算機系統(tǒng)可接受性的解析,得出計算機系統(tǒng)中的有用性包括實用性以及可用性。Nielsen的計算機系統(tǒng)可接受模型如圖1所示。
Silius和Tervakari在Nielsen的基礎上對有用性中的另一個分支——實用性進行了詳細劃分,得出了更為完整的基于網絡的學習環(huán)境有用性體系模型,如圖2所示。
盡管微課不同于計算機系統(tǒng)和基于網絡的學習環(huán)境,但是從產品的角度出發(fā),微課評價同樣可以從實用性和可用性的角度去考慮。微課產品也涉及教學可用性、易于學習、使用高效、易于記憶、低錯誤率和用戶滿意等幾個屬性。
2 個案分析
【案例介紹】支氣管哮喘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由于大氣污染、吸煙、工業(yè)經濟發(fā)展導致的理化因素、生物因子吸入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使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病率明顯增加,給社會、家庭及患者本人造成了極大傷害。因此正確認識支氣管哮喘非常重要。此微課重點闡述了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和鑒別診斷,不僅能使學生學到相關的理論知識,正確認識支氣管哮喘,也可以使社會人群了解支氣管哮喘,從自身做起(如戒煙、保護環(huán)境等),預防上述疾病。
評價1:選手具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及臨床醫(yī)學經驗,教學風范良好,微課制作完整、規(guī)范;選題價值重大;教學設計科學;教學內容安排合理。通過引用生動的教學案例,導出教學內容;從實踐出發(fā),結合臨床醫(yī)學經驗,結合醫(yī)學理論,以模擬方式清晰、形象、生動、有趣地分析了支氣管哮喘的定義及癥狀,以及容易被忽略的“不典型”病癥體征,對不同程度的支氣管哮喘病癥做了詳細解析,對其他病癥引發(fā)的氣喘與支氣管哮喘的不同做出了明確區(qū)分,并提醒學生在實踐中要充分注意病癥的可能性。整個教學活動能有效幫助學生對該病癥確診,有效避免臨床誤診,能激發(fā)學生對該問題的充分思考及認知,充分體現(xiàn)出一位資深醫(yī)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高度的責任心及嚴謹、科學、求是的醫(yī)學態(tài)度。作為一位著名院士,鐘南山院士示范教學,參與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可謂絕無僅有,對于中青年教師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鼓舞效果。
評價2:情景教學和案例教學,使得學生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非常好;同時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重點突出,教師儀態(tài)大方,視頻畫面清晰,布局合理,整體效果很好。
評價3:雖然我不是學醫(yī)的,但是老師講的很清楚,經驗非常豐富,十分佩服。醫(yī)生和老師如果都如他一樣就好了。
評價4:我的孩子一直有這個毛病,醫(yī)生每次看一分鐘不到就診斷為支氣管炎,吃很多藥都不見效,后來是自己查資料才知道是得了過敏性哮喘。鐘院士用大量圖片及聲音模仿,分析得很透徹,同時也教學生醫(yī)德,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
從上面的評價可以看出,對于鐘南山該微課的評價主要體現(xiàn)了“實用性”和“有用性”。
3 建構模型及指標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評價微課,就是站在學習者的角度,首先要知道學習的內容是否和現(xiàn)實的需求相一致,然后就是探索如何進行微課的學習,并且關注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有著良好的體驗。因此,基于用戶體驗有用性的微課評價,應該從滿足學習者需求,微課教育教學過程以及微課可用性幾個方面來評價。
圖2所示有用性體系模型,分為實用性和可用性兩部分。其中,附加效益是根據(jù)微課使用者以及微課的使用環(huán)境不同而變化的,所以在本文的指標項中,沒有將附加效益加入到評價指標體系中。同時,根據(jù)用戶體驗的理論,產品對用戶有用是良好用戶體驗的前提,而微課的主要意義在于對學習者的教育,本文將教育可用性改為教育有效性,以保證評價指標更加切合主題。
因此,基于用戶體驗有用性的微課評價分為兩個維度,一部分是教育有效性,一部分是可用性,如表2所示。教育有效性主要關注微課從目標設定、內容選擇到活動設計等方面對學習者學習的支持情況,具體可分為微課符合學習者需求、微課對學習過程的支持、微課對學習目標實現(xiàn)的支持、微課對學習者學習自主性的支持,微課對學習者與學習內容互動的支持??捎眯灾饕P注的是微課是否便于學習者的使用,其具體劃分主要參考Nielsen基于用戶體驗系統(tǒng)有用性的分類,分為易于學習、使用高效、易于記憶、低錯誤率和高滿意度五個方面的內容。
4 問卷調研——專家訪談——形成評價體系
將初步構建的指標維度,轉化為觀測點,并轉化為題項,設計了相關的問卷,對用戶進行調研,并對來自國內外的13位具有微課制作經驗的教師進行訪談。通過第一輪專家意見的整理與問卷分析的結果,對模型的具體指標項進行調整和增刪,初步形成評價指標體系。接下來,我們邀請國內15位微課專家對該指標體系進行論證??偟膩碚f,此指標體系得到了專家們的肯定,同時他們也提出了寶貴的修改建議。我們認真考慮專家意見之后,刪除了不合適的指標,并對有關指標進行了修改。
五 小結
微課是一種教育資源,同時也是一種教育產品。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fā),不僅關注微課的教學有效性,也關注微課作為一種資源的可用性對用戶帶來的學習使用體驗,為微課評價帶來一種新思路。基于用戶體驗的微課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值應該根據(jù)不同學科類型、不同知識點、不同學生群體來確定,這樣才會讓指標體系更加有科學性。